挑战与对策: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03-02 11:02赵林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赵林阳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3)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中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技术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环境,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元性、交流的便捷性和传播的迅速性,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全面分析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努力探求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对处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牢牢把握好机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新媒体尤其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尺度、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快捷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效果以及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媒体技术不论在传播时间,还是内容和方式上较之传统媒体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极大的开放性的特征。新媒体展现出的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相对固定、覆盖面有限、内容单一枯燥的局面。在这种有利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及时掌握最新的、全方位的资讯,第一时间主动地给大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信息,并对不当的言论进行及时辟谣。

(二)新媒体的方便性、快捷性: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手段大多以课堂理论教学灌输为主,班级主题活动、个人谈心和社会实践为辅,长此以往,学生极易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当成“任务”、“作业”去机械化地完成。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论坛、QQ、短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并凸显出优势。它不仅能够快捷地发布即时信息,而且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达给受教育者,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生动、深入人心,更易被学生接受。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平等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信任感的缺失,是师生之间进行良心交流难以跨越的“鸿沟”,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1]大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因为惧怕老师而不敢说真话、说实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真实的一些社会特征被模糊化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有助于大学生倾诉不良的情绪,排解内心的苦闷,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手段经常与学生进行良性的双向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新媒体的这项特征,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上而下的、静态的单向灌输模式。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不再单一,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加工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受教育者可以在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身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交互性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由被灌输者转变为全程参与者,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主性的增强。

二、寻根问源积极应对新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汇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大环境愈加复杂,面临的新情况层出不穷。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此外,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使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潮扩大了传播范围,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大大弱化。大学生首当其冲地受到这些不良影响,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提出了挑战

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的特征,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内容上都处于一种”无屏障”的状态,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激烈碰撞,与之伴随的难免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信息,更不乏消极的思想,甚至还有危害国家安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再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过滤能力有限,就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

(二)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保持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大多数的社交平台都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个人真实的社会信息得到隐私保护,自然会造成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更得不到保证的情况,很可能会引发一些诚信危机事件。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沟通的环境下,大家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文字或图片,难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漠然,仿佛人人都戴着一张“面具”。部分学生沉溺虚拟网络世界,容易造成性格孤僻、逃离现实等问题,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报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如鱼得水的人,当回归现实生活中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因此,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时刻关心学生动态,及时发现问题。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挑战

大学生群体往往紧跟时代的潮流,对社会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容易接受,并产生认同感。而教育者往往由于缺乏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观念陈旧、网络应用水平差等因素使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掌握新资讯,无法第一时间有效地传达、反馈给受教育者有利的信息,与受教育者产生“代沟”。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就显得迫在眉睫。

三、积极寻找新对策主动占领新阵地

高校肩负着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的特征,趋利避害,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从容应对挑战,从内容、方式、手段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一切工作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一)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2]大学生是最富朝气的代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校园文化网络建设的先进性,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在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内容选择上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符合校园自身特色,将教育活动开展的教育人、易于被人接受,从而壮大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的队伍。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和载体,提高实效性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系列符合新媒体环境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载体,和学生“接轨”。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载体功能的”桥梁”作用,以互动、渗透、引导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实现和学生沟通无障碍,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分享积极向上的内容,用QQ进行日常消息传达,用微博话题讨论听取大家关于某事的意见,用网络课堂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

(三)健全高校新媒体监管机制,指导与防控相结合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胡锦涛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3]一方面,高校要通过与通信管理部门合作,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监控和引导,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单位要多采取合作,以开办讲座等引导的形式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如何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自觉杜绝不良信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四)高校要大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媒介素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传播技巧将需要传播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在于要具备对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及时、全方位捕捉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辨真假、明是非。

”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大学生“网民”,高校要真正的适应新时代、新潮流,就要注重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打造出一支既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知大学生心理特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又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和能力保障。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当下,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利用新媒体,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紧紧抓住机遇,正视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牢牢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时刻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从容前行。

参考文献:

[1]李德才,李凡.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8):90-93.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Z].2014-5-4.

[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2).

[4]陈万伯,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