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6-03-02 14:56孙阳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智育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孙阳(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孙阳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学生、学校方面对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影响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大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仍在继续。十多年学校体育带给大学生的并不是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相反的是“军训病”“顾替跑”“猝死”等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尴尬境遇。老师依然是以前的老师,教学方法更科学,场地器材更完善,国家出台政策更支持体育教学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1.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社会因素

“唯分是举”和身心发展的错位,这是一个社会教育的导向问题。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是分数,学生成为考试机器,没有体育考试就不重视体育,形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这样的导向使体育课受到了很大冲击,不顾学生身体健康,强行挤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或采取“放羊式”教学,使学生无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还是难以消除这种看法,这种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

2.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家庭因素

大学生大多数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过分地把孩子置于家长的控制下,容不得孩子有一点闪失,体育老师们上课也是如履薄冰,因为怕出意外,连跑步比赛也叫学生“跑慢点”,较大强度的体育课不得不改为休闲课。

3.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自身因素

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严重不足,健身意识淡薄,未养成锻炼习惯。现在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又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动机,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长期的重智育、轻体育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大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4.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学校因素

(1)体育场地器材捉襟见肘

运动场地和器材是保证大学生锻炼、增强体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我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8个,发达国家每万人是200多个,随着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高校运动场地使用越来越拥挤;体育器材配置上同样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化锻炼需求,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体育课课时缩水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要开设体育选修课。教育部规定,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如果是4个学期的话,就是每学期18周体育课,而目前许多高校体育课达不到这个要求,且每星期只有一节体育课的情况下,还在压缩课时,压缩到十六周甚至更少,完成不了体育教学目标,学生达不到身体素质的提升。

(3)兴趣与体能没有兼得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相对于过去单纯枯燥地学习技术、锻炼身体,更强调人文体育、快乐体育等,注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流行项目的设置。但另一方面却忽略了体育本质的功能——提高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能力,将体育课上成了“温柔体育课”。

(4)体育课成了“唯一的运动”

课外体育活动处于“停摆”状态。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现今多数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几乎成为“空白区”。学校组织的课余运动训练、竞赛不成气候,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也不浓厚。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自习和文化课程的学习,休息时间用于逛街或者沉于网络。

三、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分析

1.改变“智育第一”观念

体育是智育和德育的载体,要转变“智育第一”的观念,达成体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体育入考试导向是积极的,但运动习惯养成不能仅用考试杠杆来撬动,还要有正确的健康导向才能持续。

2.引导“健康第一”理念

家长担心孩子受伤,但体育锻炼中存在意外受伤的可能性,要打消家长顾虑,进行投保由保险公司来负责。引导家长不能因为可能发生的意外而去牺牲学生的健康,减少参与体育活动。

3.倡导“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要负责任,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要并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身体锻炼,培养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发挥场地器材最大功效

学校体育场地是定量,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优先安排体育课,真正发挥场地的作用;器材方面除了维护和补进外,还要对一些闲置的体育器材合理运用,创新组合,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5.保证体育课课时

保证大一、大二体育课课时贯穿整个学年,增强对大三以上年级的课余体育锻炼指导,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6.“兴趣+体能”相结合

要重视快乐体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关注体育本质的功能——提高体质、提高自身的体育基础能力。体育课安排一定身体素质练习,如足球运球技术,可设计为运球过障碍的接力发展体能;可开设定向运动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达到身体锻炼目标。

7.强化课外体育活动

提升大学生体质,要强化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内容多样化特点(拔河、跳绳、趣味运动等)、组织形式灵活特点(以个人、社团、俱乐部等形式)、空间领域广泛特点(室内健身、室外自行车、户外活动等)。这样才能使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认识全方面的努力,才能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1]莫连芳.高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43-145.

[2]秦更生.高等学校新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3):374.

[3]李海峰.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29-30.

·编辑杨国蓉

猜你喜欢
智育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