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爱生学校

2016-03-02 14:56董连英兰州市第28中学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爱生因材施教孔子

董连英(兰州市第28中学)

孔子与爱生学校

董连英
(兰州市第28中学)

新兴的爱生学校的理念,并不完全是舶来品。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实早就在教育实践中践行了爱生学校的理念,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不同程度地传承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优秀教育经验,今天,创建爱生学校践行爱生理念,应该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成果,而不是做的相反。

爱生;孔子;全纳;平等

笔者尝试从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我校建设爱生学校过程中的感悟来解读爱生学校的理念。

一、有教无类和“全纳与平等”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并全力实践有教无类,真正打破了统治阶层对教育的垄断,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纳与平等。今天,我们大力践行的爱生学校的理念,就是要让每一个适龄的青少年纳入教育当中,让他们走进校园接受教育,不受性别、民族、年龄、居住地域的限制,更不受性格差异、社会阶层、城乡差别、家庭财富的限制,每一个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甚至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上学,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付出更多,学校教职工也会付出更多。这是对教育先哲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最好传承与发扬。

二、因材施教和“有效地教与学”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因材施教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

因材施教也是现代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用因材施教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高效,使他的每一个弟子尤其是72贤者各有所长,人尽其才。今天我们大力践行爱生学校的教学改革,追求有效的教学也必然要追随孔圣人,在因材施教上下足功夫,谁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学习水平等了解得够细够全,对学习因素分析把握得够准,设计的学案采用的教法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的;对人格成长分析把握得够准,对学生的思想情操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否则,教师苦心孤诣费尽心神,唱念做打全套演练,却因对牛弹琴而收效甚微,也确实可悲可叹。

三、六书六艺与“有效地教与学”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学而优则仕”,孔子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是培养官员。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由此可见,孔子教学最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其次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弟子樊迟要学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

与孔子思想同根同源的是,当代教育高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大旗,以德育为首,可见衡量教学之有效与否首先要考虑是否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是否有助于学生健康坚韧人格的形成,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单纯依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孔子是用事实来教育人,是用社会来熔铸人,是用历史来提高人,教育内容的广泛与鲜活保证了教学的可信与可行,这样的教育才会是有效的教育。德育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历史。

四、周游列国和“参与与和谐”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历尽艰辛,但终以失败告终,没有一个国家肯给孔子一个机会和舞台。为什么孔子怀揣“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与门下三千弟子同心协力却无法救世?史书记载,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国君政见不合、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在卫国,孔子跟在卫灵公与宠姬南子的车后;郑人形容孔子“累累然如丧家之狗”;宋人伐树驱赶孔子;在陈国,孔子断粮险些饿死。从这些历史记载中不难发现,别说各国诸侯了,连普通的百姓都驱逐他、鄙视他,他的思想再先进,他的理想再美好,又说与何人听?没有群众基础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失败而回的主要原因。争取到诸侯的理解与支持是孔子成功的关键,争取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孔子成功的基础。

在爱生学校的建设中,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是基础,合学校、社区、家庭之力是关键。教师、学生、家长,要参与学校的管理,学校、家长和社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合力,靠广泛的参与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应该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尽一切所能为实现学生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搭建优质的教育平台。

五、其他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思考与实践是知识向能力迁移的两个重要环节,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不只不容于社会,更是早已不能在高考中获得认可。要落实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必然要借助于合作交流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要借助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平台。没有思考的知识是死知识,不经过实践的知识更是伪知识。写请假条写申请写报告,做演讲参加面试,事关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用电用火安全,换灯具修车,事关物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养花种田,吃药吃饭,事关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一切课堂教学的外延是生活,一切课堂知识都是在思考和摸索中与生活衔接,在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能力,并受用终身。

总之,爱生学校是个外来的词汇,但是爱生的思想却早在孔子的时代就熠熠生辉。对爱生理念的理解与践行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是一项整理整合的事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其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教育也不能成其为新的教育。教育之进步在传承,也在融汇。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加深对爱生学校的理解,完善对爱生学校的建设,为创建“儿童友好的环境”而奋斗不息。

·编辑温雪莲

猜你喜欢
爱生因材施教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展出多种无人机产品
教师品德修养浅谈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