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2016-03-02 14:56张娥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新课程(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导学单造句导学

张娥(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张娥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提醒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从而使合作学习的课堂活泼有效。教师还可以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从朗读、字词入手,再完成导学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充分阐述意见。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朗读;学习迁移

在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后,各学校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我们学校最先在高段进行合作学习模式,使用导学单上课,建立相应的学习机制,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框架搭建起来,并逐步完善各细节。一路走来,笔者觉得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前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只有自主学习时有收获了,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有思维上的碰撞,而且自主学习也是最能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笔者一般不放在课外,而是在课内进行,并且往往花两三节课,下面就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我们老师往往觉得让学生自己去读就好了,但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为读而读,不走心,没有效果,所以导学单上的题目要么空着,要么乱写。因此这一步老师要监督,进行自主学习的第一堂课就是朗读。笔者先让学生各自朗读两遍,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组长组织组员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不能读流利的语句、语段多读几遍,组里朗读好的举手示意(举不举手由组长决定),快的小组等一下慢的小组。等所有小组都举手了,就把课文分成八部分,因为一共有八个小组,每个小组读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组朗读,其他小组就认真听,听完进行点评。包括字词上的,有读错的及时纠正,或提醒多音字等,八个小组都读完,评出认为读得最好的小组,说说好在哪里,进行第二次全班分块朗读,学生再听再评。

老师就是监督,如果觉得学生在情感上多次都没处理好的段落,进行范读,再小组合作读。这样学生基本能达到朗读要求,朗读时间花得比较多,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读透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到位了,再去解答导学单上的问题也会得心应手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课标中也指出“小学阶段各年级进行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注重朗读后笔者发现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一听到是自主学习某篇课文立马拿出书来朗读。在《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也体会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所以对文中句子的体会非常到位。《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体会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青山不老》体会出了老人的伟大……

二、抄写并理解词语

读完课文后,笔者先让学生圈出本课的生字、词语,在本子上抄写三遍并注上拼音,交上来直接给我改,有错的我就把正确的音节写在边上,发回去让学生及时订正。第二步小组里一起学习,组长带拼音朗读,组员跟读,带读人员可以组里轮流,但错的较多的一定要带读一次,有读错的组里成员及时帮忙纠正。字音字形掌握了,笔者再选几个这篇文章中比较重要的词语让学生释义并造句,学生可查词语手册或字典,造句有疑问的让他们读课文中的句子再仿造。例如,六上的第二课《草虫的村落》四字词语较多,我选了“意味深长、津津乐道、庞然大物、行色匆匆、别有深意”让学生造句。我们一直都倡导随文理解词语,但笔者发现,设计导学单时很多问题不可能这么细,所以合作学习时就做不到随文学习,因此放到自主学习这一步。

一开始操作的时候特别留意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但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从字典中查句子,如六上第七课的“演绎”: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叶飘飞演绎不了整个深秋。我就留意看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能不能及时地插进去讲解,或者请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讲解,像上面的“演绎”这个词就有学生写“演员们在舞台上演绎着各种人生。”通俗易懂的句子一出来,学生就能真正明白词语的意思。长时间操作下来,学生适应了这样自主理解词语,造句抄得就少了。一段时间过去后,笔者发现学生比较倾向于运用文中含这个词语的句子进行理解,然后造句时进行仿写,学生潜意识里运用了学习迁移进行再造性学习。如“肃然起敬、张灯结彩”这两个词,文中的原句是“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红而美丽”。学生自己有的是这样写的:肃然起敬———站在烈士墓前,想到那些人民英雄,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张灯结彩——过年了,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笔者相信了“学生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三、思考并解决问题

基本花一节半到两节课的时间把朗读跟字词解决掉,再把导学单发下去,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问题,时间是二十至三十分钟。这里笔者不得不提一下导学单的设计,导学单上的问题,笔者一般是关于整体感知的几个问题,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课文较长的大多是问“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再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两三个问题。在设计问题时笔者比较注重运用学习迁移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学生接触了“知音”这个词,并从文中体会到知音之间的心灵相通,然后学习《月光

曲》时,导学单上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有学生在导学单上写“从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以知道贝多芬觉得这位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遇到知音很开心,当然愿意再弹一曲。”学习迁移的运用让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起来。“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就能把问题解决掉,课堂上就是他们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刻,精彩的课堂对话就出现了。

当然有些全新的知识点学生可能都不会,比如刚接触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写作,出现首次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首尾呼应有什么好处等,学生茫然的比较多,老师在批改导学单时不必着急,把问题放到课堂上讲解。笔者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变的是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但知识点的掌握是不变的,老师的引导与讲解还是需要的。两年下来学生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上基本不会有大的偏颇,对课文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解读能力。下面附上一篇课文的导学单做说明。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导学单

写作背景: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的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他们认为大山是有生命的,并把这些山称作“父亲”。

1.质题:“神圣”是什么意思?这片土地是指哪片土地?

2.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用横线划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在边上写写体会。

5.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要善待的只有河水、空气、动物吗?还有什么呢?请你任选三样仿照文中第五、第七、第八自然段写一段话。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开头第一句。

完成了这三步,学生的自主学习才算完成,才能把导学单交上来。有了自主学习时的积淀,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都非常积极,也许这就是郭思乐教授提倡的“教师创造机会,学生体验成功”吧。

[1]郭思乐.教育激昂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9.

[2]王鸿.打开童书学语文[M].浙江:浙江少儿出版社,2013-11.

[3]闫运珍,贾利娴,康艳珍.教育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编辑任壮

猜你喜欢
导学单造句导学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造句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学单”的运用方法
例谈导学单对思维的引导作用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研究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