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016-03-02 20:48王文浩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8期
关键词:影视人才艺术

王文浩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王文浩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弘扬七种文艺精神论述”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影视艺术作为新时期文艺作品的中坚力量和大众文化的审美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及建立逐步成为各开设相关专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截至2014年,我国开设影视艺术及相关专业高校百余所,传媒类专业在校生逾万人。然而在2014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的十五个“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中,广播电视编导、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影视艺术相关专业榜上有名,亮起了“红灯”。影视业在市场上的繁荣、高校的扩招和影视艺术人才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影视类专业的开设大有“高开低走”之势。

从2010年伊始,随着分众传媒的细化和全媒体覆盖的理念深入人心,影视艺术教育在结构及其系统的建立上都有了新的变化。传媒类专业的热度不减、人才出口日趋困难、影视市场的扩充等现状都推进着影视艺术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建立。传媒类专业面对当今形式应如何应对,各类高校教育模式又有哪些突破和有效探索,本文从当前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改革思路。

1 考生来源失衡

相较于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生源显得“先天不足”。考生在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中并没有过多涉猎相关学科和专业知识,在大多数大学前教育并不涉及影视艺术。而如音乐类相关专业须经过乐理、声乐、器乐等多年各类考核和训练,高校的录取相当于精英的选拔,考生根据自身层次进入各类高校及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正当毕业时将掌握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专业素养,因此对口工作将会较有针对性。而影视艺术专业考试过程往往更依赖于个人天赋及文化课程,专业素质难以考量。影视艺术又是一门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综合性艺术,依托机器为载体,综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和摄影等多学科,如此多的学科门类将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讲授给诸多“零基础”的青年学子,成才谈何容易。此外,由于高校的扩招,艺术类专业录取分数往往低于一般专业录取成绩,影视艺术类专业由于不需要“童子功”而成为了很多不适合学习影视却有机会选择学校的考生的温床。这些学生难以学到影视实务能力,从而形成就业负担。

2 教学结构传统

传统的教育教学结构往往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大部分开设此专业高校公共课为政治、英语和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包括文学、历史、写作,以及各类概论;专业主干课围绕摄、录、制、采、编和播;选修则为音、美、播音主持、服、化和道等,每年举办各类影展,毕业联合进行毕业大戏创作。四年的课表满满当当,影视作品创作往往要占用课余时间及假日。然而过多的理论性学习将学生锁定在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难有充足的自主学习实践和技能交流平台,更不要说个人学习拓展和个性的发挥了。此外,涉猎理论门类过多、文学类知识的重复性教授使实践与理论脱节,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3 考核标准单一

从影视艺术专业兴起以来,考核方式无非两种,试卷类考察与作品类考察。试卷类考察侧重考核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作品类考察则偏重实践能力的考核。然而随着传媒各行业的兴起,影视艺术人才就业方式趋于多元化、影视宣传、营销管理、经纪人制度和媒介文化等行业从小众就业逐步走向社会求职。高校所培养出的影视教育人才不仅仅在舞台演出、影视作品的制作中发挥作用,也并非每名学生都可能担任导演、演员,影视公司的管理、运营,影视创意的提出都将成为传媒类细分化的行业产物。因此,提供多元化、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多向化考核方式将成为刺激学生积极性,以及符合市场多元需求的有效考察方式。

4 业界需求严峻

21世纪以来,电影电视行业逐步从传统媒体波及至网络,网络自制剧、网络栏目和网传视频等多种影视就业渠道不断刺激着从业者的加入。而随着拍摄剪辑机器设备的普及,专业技能学习渠道的日趋便利,使高校此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光环不再。一方面,蓬勃的影视市场急需上手快、能力强、适合各类作品制作的工作者;另一方面,本科院校影视专业毕业生对工作期待值较高、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和用人单位形成无缝链接。

5 关于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5.1有效平衡生源

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不但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文化修养,甚至涉猎学科要更为广泛、培养周期要更加漫长。因此,在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中纳入影视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影视艺术相关学科专业加试应当细化分类,从各个传媒专业出发,从天赋、自身条件、天性、创造性思维和文化课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从根源上起到人才基础选拔的作用,并在学生本科四年中进行有效加强和深造。

5.2改革教学结构

每个学科的建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教育-教学-考核-反馈”的系统。传媒类学科自有其发展规律和实践性,其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不能割裂开来。将部分文学、历史等基础课程融入实践环节并进行分化性考核,一门课程可以分阶段、分层次开设。同时,可以利用综合类大学的先天资源,将学生按照兴趣及特长进行选修分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实践的掌握中去,使学生形成动手能力强、自主学习兴致高、有文化修养和后劲的传媒人才。

5.3搭建多种实践平台

国内大部分院校实践平台依托于各媒体及传媒公司,学生以实习生身份观摩学习基本操作。而此部分应在学校中已经完成训练,避免学生在工作单位中只能进行过于基本的工作,或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兴趣、没有能力从事传媒相关专业。除传统的实习渠道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成立小型工作室,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布置小型课题,让学生在校体会各个环节,了解进行传媒市场性创作应当掌握的技能,查漏补缺,以项目带动学习。此外,各类比赛、主题创作也是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5.4形成人才孵化

随着小微企业的兴起,创业化的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毕业生引流的有效渠道。传媒行业面向市场,市场接收能力强,需求面广,属于适合长期发展的朝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分层次化、价值有明显区分的态势。在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进行充分的人才分流孵化,将学生分类为创业型、实业型、研究型等多个类别,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地进行课程化的建构和实践性的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具备一定程度的行业认识和实务思维,用业界眼光而不是学徒心理面向市场的社会。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就业疏导,强化学校作用,体现理论学习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作用,养成“有后劲”的传媒素质。

6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作为影视文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应当勇担历史使命。将创新改革的思路融入其中,加速我国影视传媒行业及其相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不仅关系到市场需求,还关系到行业的未来,培养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较好业务素养的、文化情商兼具的影视艺术人才是学科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需要坚持影视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并行之规律,以人为本,将天赋与挖掘相结合,把专业与素质深度整合;认清当前影视艺术培养模式和行业间的匹配现状,尽快建立起适合本学科发展的人才发展战略。根据高校各自情况进行深化改革和教学结构调整,建立真正适合我国影视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做出应尽之责。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影视艺术适用性人才“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H13552)。

猜你喜欢
影视人才艺术
人才云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纸的艺术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