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STS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2016-03-02 22:28叶继红
关键词:STS教育发展路径现状

叶继红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高校STS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叶继红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摘要:当前,STS教育已引起世界科学教育改革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我国高校STS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着STS教育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统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高校STS教育首先要承认STS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同时STS教育还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改进STS教育方法、解决师资配备问题,并积极推进STS教育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STS教育;现状;问题;发展路径

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范式。STS教育是指“在现实的技术与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其基本意图是把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理解(科学)与人造世界(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结合起来”[1]。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STS教育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和中小学。尤其是在美国,目前美国在十多所大学建立了STS性质的系,在一百多所大学设立STS计划或中心,在一千多所大学开设两千门左右的STS课程[2]16。

可以说,STS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获得了世界不少国家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成为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成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STS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高校STS教育现状

我国STS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STS教育是伴随STS研究而兴起的,是STS研究在教育中的实践运用。1985年初,清华大学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了第一个STS研究室,开创了我国STS研究的先河。随后,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了STS研究所(中心)。1985年秋,中央教科所在苏州召开中学理科教师能力问题研讨会,正式提出STS教育问题。此后不久,STS教育开始在我国大学和中小学逐步实施。从高校STS教育实践来看,我国先后在博士、硕士、本专科等不同层次以及在文、理、工科等不同层面的高校学生中开设《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现代科技与当代社会》等课程或系列讲座,STS教育以其综合性和时代适应性,保持着其一定的功能和势头[3]。

目前从事STS研究和教育的机构已达百余家之多。虽然我国高校STS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高校STS教育的普及面仍然较低,教学效果不明显,也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STS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STS教育在我国仍然属于“实验”阶段[4]216。

(二)我国高校STS教育存在的问题

1.STS教育定位不清

造成我国高校STS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STS教育定位不清。而对STS教育的定位不清在很大程度上与STS的界定不清有关。目前对STS没有一个共识的定义,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学科或学科群说。持这种观点的认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或体现为“一个学科群,是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研究的总称”[5]。如果将STS看作一门学科,则这门学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理论或过程的任何框架”[6]57;如果将STS看作一个学科群,那么STS与这些学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STS会不会成为继自然辩证法之后的又一个“筐”,什么内容都可以装进去,从而削弱了STS作为学科(群)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另外,在我国当前的学科分类法《学科分类与代码》(GB/13745—92)、《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STS都不属于学科系列,至多只是一个研究方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STS既不是单学科也不是学科群,那么关于STS内容的教育会处于何种地位?正因为学术界对STS定位不够清晰,导致了教育界对STS教育的定位也不清楚,例如,STS教育究竟要讲授哪些内容?STS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STS教育是一种硬性要求还是自愿参与呢?总之,“我们很难去理解STS教育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讲授它”[7]1。STS教育定位不清直接导致对STS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高校STS教育的发展。

2.STS教育课程设置不一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STS教育没有形成相对完整和规范的课程与教材。从目前开设STS教育的一些高校课程设置来看,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将STS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从较早开展STS教育的暨南大学来看,该校较早就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自然辩证法》等课程,分属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序列[8]。而在其他高校,这些课程大都是针对研究生开设的。此外,有学者基于实证调查提议将STS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属于这一类[9]。

第二,开设STS的公共课程教育。这里的公共课程教育是指通过使用统编教材而进行的STS教育。例如,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推出了经教育部师范司审定的高校统编教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概论》,在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始使用。这类课程的特点是适用面较广,能够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

第三,开设STS的专业课程教育。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开设的CTS(化学—技术—社会)课程[10];洛阳理工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开设的“BTS(生物、技术与社会)教育”公选课等[11]。这些课程的共同点是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展现了各自不同学科领域内部的STS教育教学。从以上分析来看,高校在开展STS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STS教育的理解和认知不同,加上高校自身的条件不同,因而使得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差异较大。这也说明了在如何实施高校STS教育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

3.STS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开展STS教育需要专门的师资力量,而从高校现有的师资条件来看,能够充当STS教育的师资主要是那些从事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或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这些人大都是文科背景出身,没有受过自然科学训练,对自然科学缺乏深入的了解。而那些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又缺少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而能够同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面都有学术训练的教师少之又少,交叉复合型师资人才供给不足。

退一步说,即使一些高校STS研究机构具备符合条件的师资人才,但“从整体来看,这些机构中的不少教师更愿意搞研究,希望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而不愿承担基础性的教育和教学工作”[12]。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很多高校客观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学的评价机制。在高校,不论是绩效考核还是职称评定都非常强调科研成果,导致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不用说STS教育了。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开展STS教育实践活动。

4.STS教育经费缺乏

STS教育计划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经费的支持。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直以来就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从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看,理工科院校一般都将经费投向与本校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专业或优势学科上。“由于STS教育属于为全社会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强调STS教育的发展并不利于学校优势的突出,STS教育被冷落在某个角落,教育经费自然紧张。”[2]48此外,STS教育也很难从企业等部门获得经费支持,因为企业等部门的投入一般都和自身的经济利益连在一起。由于得不到相应的经费支持,高校教师开展STS教育实践较为困难。

二、关于高校STS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STS教育存在的合理性

尽管我国高校STS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了STS教育的效果,但STS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STS教育带来的理念创新和范式转换。这可以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反映出来[13]:第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得到关于科学的何种形象(科学是有争议的/科学提供准确的答案); 第二,课程设置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及社会的需要/授课教师关于课程结构的观点); 第三,科学课程包含何种社会联系(科学应用产生社会问题/只关注纯科学)。 显然,在括号内给出的答案选项中,“科学是有争议的”、“学生及社会的需要”、“科学应用产生社会问题”三个选项体现了STS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

首先,STS教育带来了观念上的全新变化。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科学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崇尚科学并来者不拒地全盘接受,而很少去质疑科学的正确性。STS教育指出,科学是有争议的,而且科学的发展也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因为科学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效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同样,科学界在作出科技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学术失范和科学不端行为,这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学风和校风,使得一些学生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行为熟视无睹。

因此,需要我们认识、反思科学和科学研究的两面性。与此同时,科学不提供准确答案的建构主义思想也非常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大胆创新,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

其次,STS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要跟社会实际相结合,尤其是面对现代技术异化现象,如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科技伦理素养的合格公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STS教育(包括课程和专业设置)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当前科技取向的思潮左右着我国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即盲目地将一切指标量化,以发表论文数量的“业绩主义”作为评价标准,使得传统教育中工具理性过度张扬。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校就是工厂,不停地按照一个“模子”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考试、会写文章,但动手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较差,尤其是缺乏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而STS教育模式的引入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可能性。

第三,STS视野下的科学教育打破了传统的以科学的学术价值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社会的和伦理的方面纳入科学教育课程之中,从之前单纯注重科学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传授转向教会学生在社会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引导学生将科学技术知识与其应用的后果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科技伦理素养和伦理胜任力非常有益。理工科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将要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重任。要使他们在未来的科技活动中具备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就离不开STS教育。

(二)STS教育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的具体条件不同,需要有选择地开展STS教育。在具体操作上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第一,直接将针对研究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自然辩证法》等STS课程,扩展到全体本科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授课教师不需要重新编写教材。但不足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自然辩证法》课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有STS知识,还有科学方法论等其他内容,本科生不一定适用。

第二,在现有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STS教育内容,如可以开设针对本科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公共必修课,构成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种实施方式对授课者有一定的要求,按照美英等国家STS教育要求,STS要打破传统的科学课程以学科的逻辑结构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的模式,强调以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领会STS教育的精神实质。

第三,在现有理工类专业中开发各自的专业STS课程,如《化学、技术与社会》《物理、技术与社会》《生物、技术与社会》,等等,构成不同学科专业的STS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STS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对全校学生来说是选修课,而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修课。这类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开发者的要求更高,他们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

以上三种实施方案体现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对STS教育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行决定是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一个通行的做法是,将STS看作是对大学生尤其是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诚信教育、学术规范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的组成部分,除了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STS知识外,专业课教师也需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体现和渗透STS思想。

但同时不能过分夸大STS教育的功能,STS教育不能代替学科教学,而只能看作是贯穿整个学科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指导思想和辅助教育方式。这样做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避免推进STS教育时盲目跟风、一轰而上或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因为STS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通过各高校的探索性实践,可以尝试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STS教育方案并进而推广,而这需要一个过程。

(三)STS教育方法及师资配备问题

STS教育不仅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创新,还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一,STS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主张探究和体验。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体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要承认个人的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参与,把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变为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亲身感知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升华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感悟,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以宁波大学的探究式教学为例,该教学模式强调“问题导向、多维互动、自主参与”,通过师生对话、课堂讨论、团队活动、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提问中求识,在解疑中学习,用问题激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14]。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问题—结论”教学模式为“问题—探索—结论”的教学模式[15]。

第二,STS教育主张开放式教学。与传统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封闭型教学模式不同,STS教育要求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实施开放式教学,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引导学生深入工厂、社区、科研院所、科技场馆进行参观、访问、调研、考察,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形成对科技的切实理解和深切体验。

在师资配备方面,一是要尽快引进STS专业人才,可以考虑从现有能够培养STS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机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STS研究所“订制”和引进STS专业人才,补充现有STS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加强在职培训,选拔各方面素质较好的教师去上述STS研究机构集中进修STS课程,系统学习和掌握STS知识,以提高STS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三是提倡所有在职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各自教学需要及时自修和补充STS教育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四)推进STS教育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建设

高校实施STS教育离不开组织化、制度化的保障措施。从国外来看,大学开展STS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与STS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建立与完善不无关系。

从美国来看,美国较早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协会(NASTS)、全美STS协会,创立了会刊《STS集刊》,而许多大学也成立了STS教育与研究中心,这些STS中心从事了实际的STS教育活动。从日本来看,日本的大学则成立了STS教育研究会、STS教材研究会,创办了《STS关西通讯》,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就STS教学计划、STS教材编著等内容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在STS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大学STS教育的发展。对比来看,我国STS研究的组织建构不尽完善,目前成立STS研究机构的大学还不够多,主要是一些“985”和“211”高校。STS研究会也只是挂靠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之下的二级学会。

因此,要广泛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领导关注和重视STS教育,尽可能在大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成立STS研究机构,加紧STS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STS教育和科研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支持与STS教育有关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尽可能为STS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总之,STS教育的引入对我国高校科学教育的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培训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影响,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此我们应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文礼.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与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0(5).

[2]陈凡,张明国,梁波.科学技术社会论——中日科技与社会(STS)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陈亦人.论STS教育的指向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0(4).

[4]杨明全.国际视野下的STS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刘兵.STS与基础科学教育[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6]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ZIMAN J.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Science and Socie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8]黄颖黔.暨南大学的STS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9]谭文华,刘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TS 维度:必要性及对策——基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10]罗逾兰,周志华.开设CTS教育公选课的尝试[J].高教探索,2003(5).

[11]贾晓慧,孙玉宇.高等院校开设“BTS 教育”公选课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8).

[12]庄穆,詹志华.福建省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3(1).

[13]RATCLIFFE,MARY.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J].School Science Review,2001,82(300):83-92.

[14]李九伟,张芝萍.宁波大学“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能[N].中国教育报,2012-10-26.

[15]李春玉.试论创新教育中的尝试性原则[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7):93-95.

(责任编辑朱春花)

STS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and Development Path

YE Ji-hong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Jiangsu, China)

Abstract:STS education,considered as the new idea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ducation reform,has been concerned by scientific education reformers all over the world today.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there are still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unclear positioning about STS education, different curriculum design in STS education, faculty shortage in STS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lement STS education,firstly,the rationality of STS education should be acknowledged; secondly,STS educ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steadily and conditionally;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eaching should be reform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TS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ST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2-0104-05

作者简介:叶继红(1969- ),男,安徽合肥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高校研究生论文发表制度研究”(JGZZ15_008)

收稿日期:2015-12-22

猜你喜欢
STS教育发展路径现状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STS教育的应用探讨把
STS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STS教育理念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效益的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