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育的异化与救赎

2016-03-03 02:28AlienationandRedemptionofUrbanSports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异化

Alienation and Redemption of Urban Sports

张宏宇

Zhang Hongyu



城市体育的异化与救赎

Alienation and Redemption of Urban Sports

张宏宇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科学实验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150008

Scientific Experiment Research Center,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城市是人类基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文明创造,城市体育亦是人为了发展城市生活方式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二者的本质与向标均指向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然而,当前城市体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城市体育余暇时间不足、城市体育消费过高、城市人口体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表象上分析是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破坏、资源匮乏、住房紧张、贫富悬殊等“城市病”的结果;而实质上是反映了人生活的全面异化。那么,如何看待城市体育问题,如何走出人的异化,哲学的反思与批判无疑是最重要理论维度。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致力于解决所处时代的异化危机,从黑格尔的思辨异化论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异化观,哲学家们对于异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无疑为探索和解决当前城市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最佳线索。

1异化理论阐释

1.1 异化概念的提出

“异化”是西方哲学家尤为关注的一个现象,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各自阐述过异化思想。“异化”一词,在拉丁语本源中意为“脱离、疏远、让别人支配”。作为哲学范畴的异化概念,通常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主体自身的过程[1]。

1.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是异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亦是异化理论形成的主要贡献者,其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前人异化思想的前提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从异化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系统阐述了劳动异化的四重表现,即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结果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2]92。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整个异化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弗洛姆、马尔库塞、列斐伏尔、哈贝马斯等人的异化理论基本都受到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启发。

1.3 当代异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已经不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依赖着所谓的科技进步,人类社会已经逐步摆脱了物质匮乏时代的贫穷,在普遍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物质财富的掩饰下,阶级对立的特征日益模糊,人们在充分享受科技和物质带来的喜悦之时,逐步丧失了否定、批判意识,异化已深入内心,异化的形式不再是明晃晃地公开剥削,而是换成了更为隐蔽的方式。诚如马尔库塞所言:“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的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吓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3]。实质上,当代人所遭受的异化较之以往更为突出。在科技的助推下,整个人类社会对资本的迷恋与追逐已到了疯狂的地步,人的心灵普遍蒙受物化。异化的现象逐步从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异化的对象从过去的工人阶级扩展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员,人们生活在一个普遍异化的环境中。相应地,作为哲学研究的使命,哲学家们对当代社会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与揭露,当代的异化理论也更加丰富,科技异化、消费异化、交往异化、文化异化等等,均从不同角度给予有的放矢的批判。总体而言,当代异化理论的内容体系主要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五大批判主题构成:即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现代性批判。其核心内容在于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本质展开的对无限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物化价值观的批判。

2城市体育的本质及其异化

2.1 城市体育的本质

探讨城市体育的本质须从体育与城市及人的本质关系入手。城市与体育均是人的创造。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改造现成世界过程中创造了城市这一伟大作品。城市在其本质上绝非是简单的物质现象的叠加或人工建筑的堆砌,它是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对象化创造,这种需要既表现在以满足居住等基本生存条件为主的自然需求,也表现在以满足人交往和进步等精神层面的社会需求。人们之所以渴望居住在城市,正是因为城市可以更多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以,城市是人的对象化产物,城市本质反映着人的本质,城市问题的复杂性源于人性的复杂性[4]。同样,作为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体育亦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包括作为发展的源动力的竞争与超越需求,提高生命质量的养生需求,调剂生活、愉悦情绪的娱乐需求,以及探险、寻求刺激的猎奇需求等等。究其本质,体育的存在就是不断满足人自由自觉存在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体育的本质服务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反映着人的本质[5]。

可见,在城市、体育和人三者的本质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其核心因素,城市的本质与体育的本质都是人之本质的写照。对于城市体育的探讨不能脱离人的本位,必须着眼于更高的视角,将体育与城市的结合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上加以讨论。换言之,这不仅仅是现实层面上单纯的、机械意义的身体运动与城市机构、功能层面上的合作,更多的是观念层面上的结合[6]。同时,对于体育本身而言,人是其活动的主体,城市则是其活动的载体,城市体育在本质上就是人在城市生活方式中为了实现自由自觉的存在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及其反映。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化建设及人的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并没有成为人与城市的助力,相反,城市体育发展的异化特征愈发明显。

2.2 城市体育异化的表现

2.2.1城市体育空间维度的异化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但城市体育活动的空间却愈发不足,这已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问题。以近年来城市体育活动最火的形式——广场舞为例,在广场舞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反对与声讨也愈发激烈。越来越多人因其噪音、占地等原因不堪其扰,投诉、抗议之声不绝于耳。矛盾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冲突的频繁发生,近三年来有关广场舞遭驱逐、广场舞人群与居民的行为冲突的事件报道屡见新闻。甚至“高空泼脏水”、“广场改车位”等手段一度流行,成为小区居民和物业驱逐广场舞的绝招。广场舞现象只是我国大众体育需求与体育公共服务不足问题的表象之一,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行为方式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异化矛盾。城市体育本是为了丰富城市文化、更好地满足人在城市的空间里自由活动的生活需求,但却遭遇城市空间不足,场馆资源稀缺的尴尬。以至于体育这一本属于人的公共需求的文化方式与人的个体理性相矛盾,人所创造的这种活动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生活在城市空间中的人,反而成为人的空间掠夺者,成为人的异己力量,这不得不说是城市体育的异化。

2.2.2城市体育时间维度的异化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使人的工作时间不断延长,业余时间严重受到挤压。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体育活动也被不断地压缩和抽条,渐渐流于形式。近年来新兴于都市青年白领阶层的“微运动”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一些商务人士、白领阶层由于长期伏案工作,经常加班,无暇抽出专门的时间健身,于是便降低体育锻炼门槛、简化体育要素条件,见缝插针地进行体育运动。如工作中的头颈保健操、饭后的靠墙站立、候车时的站桩姿势,做家务时对动作幅度和动作姿势的特殊设计,以及购置带拉力器的办公椅等。简言之,便是利用工作和生活的零散时间进行一些简化的体育锻炼。微运动从表面上看似乎使体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实则是对体育主体性的消解,在微运动的形式下,体育所具备的竞争、超越、娱乐、交流等功能均被卸载,唯存缓解工作疲劳这一目的。且体育过程的系统性遭到严重割裂,没有了完整的技术与负荷的变化,只是碎片式的体育行为。而对场地、器材、装备等物质条件的零要求也使体育的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淡化,体育的主体性亦呈现虚化。事实上,微运动无非是人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无暇健身而又想消除疲劳、预防疾病的一种投机行为,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7]。体育是城市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是为了满足人在余暇时间里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创造,但在高压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的余暇时间被大量的加班和应酬所占据,以致于体育在挤出来的零散时间里流于形式,这亦是城市体育异化的表现。

3城市体育异化的根源

3.1 城市的异化

城市体育异化的根源首先在于其载体——城市的异化。人类建造城市的初衷本是为了方便生活,关怀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情感。但事与愿违,在强大的物欲目的动力支配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单纯强调以“物”的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以“生活意义”为中心的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以至城市生活意义失落,精神家园丧失;人文关怀越来越缺失,而物质导向愈发重要;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搭建的冰冷的建筑集群并陷入意义危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商场、公司、企业、写字楼等商业用地越来越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及大部分空间,用于人健身娱乐的公共场地日渐被摩天大楼所覆盖。而商品经济社会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又进一步阻滞了体育场馆免费开放的力度。最终,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本的无限扩张,城市财富日益积累,人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为了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奋斗,为了获得一份安全感而不得不使人性屈从于物欲努力赚钱使自己融入这个城市。于是乎,人只关注自己的住房面积与房市的价格,只计算着收入与还贷的期限;对新开发的楼盘充满兴趣,而对体育活动空间的萎缩视而不见。其最终结果就是,人建设了城市,但却为了在城市中生存而奔波;人为了满足城市生活而创造了体育,体育却在城市生活中失去了空间。最终,人建设了城市,城市却反而成为异己的力量操纵着人,这就是城市的异化。

3.2 人的异化

城市异化导致人与城市的关系颠倒,城市的功能错位、价值迷失。而人的异化又进一步导致其行为的异化。就微运动现象而言,其只不过是当前的城市社会步入微时代的一个符号;形成原因在于城市的高速发展所形成的高强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方式迫使着人也随之忙碌,人的心灵也蒙受物化。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部分精力用来处理必要的工作和生活。而在庞大的物质生产编织的消费社会里,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符号与爆炸式的信息,人根本无暇研究与挑选,甚至来不及思考;

“快餐式”的选择不仅是饮食的首选,更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不知不觉中,“快”成了价值标准,“快速崛起”、“快速致富”、“快速成功”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标语。收包裹要快递,吃午饭点快餐,做生意赚快钱,即便工作之余看个电影也要快进。于是乎,只言片语的微信代替了长篇大论的著作、短视频的微电影代替了大银幕制作、标题党代替了新闻报道的全文、微运动代替了体育锻炼[7]。所以,微运动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物化思维主导下功利主义的流行及当代人主体价值判断失灵的事实。

综上,城市体育空间与时间维度的双重异化源自其主体人及其载体城市的异化,而人与城市的异化则根源于功利主义的物化价值观。因此,只有摒弃物化发展观,使人从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向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转变,从物化的世界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才是人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通道。

4回归生活世界:城市体育走出异化的救赎之路

工业时代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人们舒缓的生活方式,加上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让人身心疲惫、无所适从。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正离我们远去。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必须回归生活,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消除城市发展的异化,弥补生活意义的失落。城市不仅是生活的场所,而且也是生活意义创造的场所。城市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生活意义的精神家园[4]。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的宁静。日益壮大的“国际慢城”运动已经预示了慢生活时代的来临。“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这句印第安谚语的重新兴起预示了城市生活的趋势。放慢城市发展的步伐、降低对物的追求,逐渐给城市中的人提供一种宁静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在城市中找回安全感,城市精神复归的慢理念才是帮助城市和人走出异化的唯一渠道。

一直以来,竞技体育因其所具有的竞争、拼搏、精英、超越等符号意义而被视为现代竞争活动的典范为各行业所推赞,亦被视为创业的宝贵精神品质,运动员型的人才甚至成为企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城市化进程貌似更加匹配,也与人对成功的渴望心理相吻合。理所当然地,竞技体育成为城市体育的主要手段。然而,伴随着资本运转速度的加剧,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在功利目标的催化下,在渴望“成功”心理驱使下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渐渐加大,导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与事业成功目标有效结合,体育成了工作的延续与补充。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于举办大型竞技体育赛事,而很多白领精英在忙碌一天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网球、羽毛球的竞技场。这种生活方式下的人其生活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始终处于快节奏中,而这也正是造成身心压力的根源之一。目前,国外已经流行起“慢生活”理念,并且衍生出“慢运动”。慢运动是由慢速度、慢动作组合而成的体育手段,具体形式通常是一些强度较小、节奏较慢的适宜长期练习的休闲体育项目。比如瑜珈、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小强度为主,能消耗一定的体力,促使一部分储存的能量分解转化。既不会在运动中感到疲惫,又能享受动作舒缓、排解烦恼、收获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此外,慢运动不以对抗、竞争为目的,且不论从场地、器材、健身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均没有过高的消费要求,这可以使人逐渐的从物化思维中抽离出来逐步远离功利。慢运动,从本质上更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哲学基础,也符合城市为人“诗意地栖居之所”的本质,更符合当代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诉求,亦是人自由自觉存在的本质的反映。如果说“微运动”是城市与人的异化对体育的解构,“慢运动”则是城市与人在异化中开启的自我救赎之路。

参考文献:

[1]曹芸.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视角的转变及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5):6-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任政.批判与拯救:现代“城市危机”的哲学沉思[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2):1-4.

[5]张宏宇. 现代体育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基于弗洛姆自由异化理论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45-49.

[6]高强.体育与城市:一个哲学人类学的考察[J].体育科学.2014,34(1):90-95.

[7]张宏宇.体育“微”现象的后现代哲学阐释——兼论“微体育”内涵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52-55.

Zhang Hongyu

摘要:当前,城市体育的发展陷入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的异化困境。城市体育的异化根源于物化价值观主导下的体育行为主体“人”及其载体“城市”的异化。只有摒弃物化的价值观,使人与城市的发展从物化思维中解脱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实现对城市体育的救赎。

关键词:城市体育;人;异化;生活世界

Abstract: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orts has fell into the aliena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 The root of urban sports alienation lies in the alienation of man, the body of sports, and city, the carrier of sports, under reification value. Only by abandoning reification value and releasing man and city from the reification thinking and returning to the world of life, can the redemption of urban sports be realized.

Key words:urban sports; man; alienation; the world of life

作者简介:张宏宇(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哲学、体育文化。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62ss14093),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0765)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3.001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6)03-0001-3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变革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