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玩文言
——文言及文言思维训练是学好国学的前提

2016-03-03 00:02□王
新课程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言

□王 君



带着孩子玩文言
——文言及文言思维训练是学好国学的前提

□王君

【摘要】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那里。所以,教文言,就是为文言文教学寻找最鲜活的生命场景,搭建最富有活力的生长平台,让孩子们的文言能力,被引导出来,被激发出来。

【关键词】青春语文;文言;路径;“玩”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青春语文”。

青春语文达成目标的路径是:和学生一起建设充满激情的语文生活。作为青春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教学,如何才能激活当今孩子的语文生活呢?我的感受是:首先要让今天的孩子喜欢甚至迷恋上古老文化古老智慧。唯有这样,才能最终将传统文化的智慧转化为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活动。

喜欢传统文化及智慧的前提是喜欢文言文。

相信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文言文的魅力就在那里。其审美价值也好,实用价值也罢,永远都在。不会消失,不会被淹没。它们的端庄凝练丰富对于真正读书的现代人,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和永恒的吸引力。古老的文言文,因其古老而极具魅惑。学语文学到一个阶段,走近文言和亲近文言是一种自然而然。所以,教文言文,不需要在故纸堆中去讨生命,而是应该赋予文言以生命。如何赋予?就是为文言文教学寻找最鲜活的生命场景,搭建最富有活力的生长平台,让孩子们的文言能力,被引诱出来,被激发出来。

我的方法,是带着孩子们“玩文言”:“玩读”“玩写”“玩思维”。

长期以来,我的语文学科的课程设计都是按照“三线推进”的思路建构的:三分之一时间学习课文,三分之一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比如《文言实验课本》《中华成语千句文》等等,三分之一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和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一、 “玩读”——在新奇个性的诵读中培养对文言的感情

《文言实验课本》是我用得比较久的文言诵读实验教材,由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老师编写,以“文言独立”、“层级推进”为指导思想。初一年级重诵读与积累、初二年级重美读与积淀,初三年级重自读与译注。

学生很喜欢文言诵读课。当一旦逃离了为了繁琐考试而学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怪圈,文言学习的魅力就凸显出来了。事实上,文言文中不仅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还珍藏了中国语言之美的全部奥妙。在诵读中,在吟诵中,那种古典之美直击心灵,真有游目骋怀的快乐!

比如我记录的一堂常态的文言诵读课:

《文言实验课本》中的《论语四则》和《世说新语》之《道旁苦李》。五则短小文言文,希望初一的孩子们能够当场背诵下来。

我自己在文言诵读方面是门外汉,但仍坚持带着学生诵读。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

我说,孩子们,咱们现在回到古代,成为古人,成为孔子。首先咱们是快乐的孔子,你看,他在自我表扬呢!

我示范读,用很自得的自我表扬的腔调。读得慢,摇头晃脑,自我陶醉。

孩子们笑,跟着我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也摇头晃脑起来。

读了几遍后,让孩子们读了一次白话文的翻译。只读了一次。

我的第二轮范读在“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三个句子上做了强调和夸张。然后边问边引导学生读;

“孔子为何不亦说乎?”

学生读:“学而时习之。”

“孔子为何不亦乐乎?”

学生读:“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称自己为君子呢,为什么?”

学生读:“人不知而不愠。”

孩子们配合得很好,于是我连续来了好几个“王老师不亦说乎”“王老师不亦乐乎”“王老师不亦君子乎”。

教室里气氛很好。

然后反过来,我读“学而时习之”,学生读“不亦说乎”。又想着法子结合当下情景造句,让学生不断抢着说“不亦乐乎”。

几轮下来,就滚瓜烂熟了。

第二则是“三人行”。

我说,孔子自我表扬够了,现在他开始表扬别人了。

读——先读文言文,再读白话文。

我让孩子们翘起大指拇,对着自己的同桌读背,对着我读背。孩子们都读笑了。我提醒孩子们脸上要有真心欣赏的表情,提醒他们读“必有我师焉”的“必”字要有对人性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我还让他们把“三人”换做自己真实的同学名字再读再背诵。

教室里鲜花烂漫。

第三则“知之为知之”。

我说,现在,变换场景。开心的孔子离开了,严肃的孔子登场了。他在教训他的学生子路呢。

教训他啥?这次先让学生读了白话文翻译,然后才读文言文。

读这则孩子们的问题较多,主要是“诲女”老读错。

我让学生演读。自己先当老师,做出很多种表情动作教训子路,有气急败坏的,有循循善诱的,有慈眉善目的,也有凶神恶煞的。然后我做学生,规规矩矩地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他们分别想像着场景指手画脚用文言教训我。我均答:“弟子谨记!”孩子们很过瘾。

接着又分别请出几对孔子和子路,请他们想象情景“原音重现”。

第四则“温故而知新”融合在上一则中一并解决了。我说,这可能也是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和期望呢。教训了学生哪里够,还需要教方法给技巧。你看,孔子怎么说呢?这则简单,很快学生就会背诵了。

《论语四则》诵背完后,做了一个小结。然后请了一组同学依次上讲台背诵。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

最后是《道旁苦李》,还有十二三分钟的样子。

先让学生读白话文翻译讲故事,然后读一遍原文。接着我选读白话文句子,让学生迅速用文言文来回答。最开始是按照顺序来,然后打乱顺序,还是要求学生应对文言文。先可以看书,后边就不准看书了。这个师生配合的过程很有些激烈,我感觉每一个孩子都精神高度集中。

几轮下来,很大部分孩子能背诵了。

中途让孩子们用“不亦……乎”的句式评价王戎。用“三人行”的句子表扬王戎。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温故而知新”换成别的句子升华王戎。这个训练比较难,但还是有少部分孩子能应答。

下课前,请4位孩子上台背诵《道旁苦李》,有3位背得很好。

这些努力的效果出乎老师和学生的期待,但是这些努力大多数还是教学策略层面的努力,作为诵读远远没有进入语言规略的本身,因而我们今后要做的是深入到文言文语言内部训练诵读。比如轻读重读、停顿连接、缓读速读、强弱抑扬、起承转合等规律的摸索训练,甚至腔体共鸣、气息控制、咬字归音、贯口绕口等也要训练,字正腔圆、气韵贯通方能显示中华古老文字的魅力。

二、 “玩写”——在多种活动中诱惑孩子们把文言用起来

语言作为工具,其意义就在于使用,只有积极使用语言才能让语言产生最大价值。作为文言写作的意义,除了可以快速认识文言的语言规律,还可以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我的做法是:

1.用“一句话文言创作”“微信播报”等难度较小但很有趣的形式来启动学生的文言写作,并将文言写作渗透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要求学生坚持写随笔,鼓励孩子们尝试文言片段的写作,要求一周至少有“一记”是用文言的。初一孩子的儿童文言文,也常常有趣作佳作诞生:

晨,校开学典礼,师长同学发言甚长,同学均腰酸背痛,行动亦难。后练习升旗护卫队队形,精神倦怠,犹如残兵,终狼狈归家。

一日,一儿戏猫,猫跃而鸣,时而抓挠,时而跳跑,皆乐也。

饭后,伏桌苦思一问题,忽闻一缕清香,抬头视之,鸡汤也。持汤之人,乃吾七十有余之祖母也。祖母曰:“汝读书久也,饮此汤以作休息。”吾起身称谢,一饮而尽。

吾师嘱余做文言日记一则,冥想苦思,不得一字,苦闷欲死,遂投笔就寝。辗转反侧,终难以入眠。

吾晚归家,途遇犬二,原母与子也,甚惧。恐犬母子以我为敌而咬手,遂小心翼翼,欲悄然离去。二犬未发现,乃成功逃离。

赤热炎炎似火烧,吾于屋独读书,忽见一物行于室。身白,两眸炯炯有神。此乃吾之猫也。后卧于吾枕上,睡去。

今将放假,全班无不翘首以待钟鸣。更有甚者手不释表,分秒必揪。钟终鸣,皆大欢喜。班主任正色曰:“不得动!”,遂叹息。

2.为班级修史,为自己立传。训练复杂文言记叙文写作,将文言写作和学校生活结合起来。

赵宏鸣自传

文赵宏鸣

吾自幼嗜睡,自号曰“睡神”。睡神之意不在睡,在于梦中之乐也。梦中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睡也。

某日,日上梢头,和风拂面,“睡神”出山也。顷刻,鼾声震宇,循声而来,“睡神”也。伏于桌,目紧闭,口翕张,悠哉游哉之态。众人皆惊,此人课上敢睡乎?师循声来,见此,大怒,呵吾立不得坐也。而睡意既来,有不睡之理,立亦睡之。师哭笑不得也。

睡能使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睡神”也。“睡神”谓谁?十二班赵宏鸣也。

赵宏鸣传

文周峰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身高大,体肥硕,气剽悍,因号“暴鸣”。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游戏,不求甚解;每有胜,便炫技四处,欣然忘食。友置局而招之,屡技穷,则弊技使之。

性嗜睡,学业重而不常得,终日睡眼惺忪,喃喃自语,人不知其所云也。亲朋知此,恐其误学,百计治之,何哉?先生睡意愈浓。学终考毕,先生名列前茅,众人惊而先生晏如也。

赞曰:静默剑客,十年磨一剑;沉睡雄狮,一朝霸四方。

三、 “玩思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

在教师圈里极容易流行有关当今人物的“仿《史记》传记”,这些出自“网络太史公”的作品,往往和当今热点人物有关,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信息资源,充分发掘这一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写作的兴趣。对这些资源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很好地了解认识《史记》的叙述思维,也能够训练学生的对比思维。对比思维是人的基础思维,我们应不放过任何训练对比思维的机会。

阅读下面两则《阎肃传》,完成两个作业:(1)选择角度对两篇“传记”进行对比。(2)在《史记》中寻找与这两篇“传记”最接近的篇目,进行对比。

阎肃传

佚名

阎肃者,冀州保定人也。十岁随父去乡,客居巴山蜀水,学于渝州大学,好曲乐,学未竟而辞作乐官。

肃在重庆,知忠烈事,乃为词,歌英烈忠武郎许云峰、江姐事,其曰《红梅赞》、《绣红旗》,其事虽在囹圄,然其志不挠,有正气焉,浩浩乎若长风击空,凛凛然若冰雪之操,虽皆身死,然若有不死者。呜呼,云峰、江姐之不死,乃肃之力焉。

肃貌不扬而多才,人称“全能”,尤擅做词,执笔时清思泉涌,吟哦间妙语云飞。曾为歌剧《江姐》作词云:“红岩之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文辞清雅,情意真切,一时家喻户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闻“阎词”。润之先生闻之大喜,传肃觐见,相谈甚欢。其时,肃仅三十有三。

常人五十而知天命,肃五十而词作丰,且文风与世风同变,心意携民意齐飞。其词不以锻炼雕琢为工,但如天上浮云,随意飘摇而悦人耳目;且似山中小溪,自然流出而沁人心脾,堪称一绝也。所作《敢问路在何方》《说唱脸谱》,辞工旨趣,传诵一时。又曾以“赝品祸人”为意填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孰真孰假有谁知?”语句摇曳多姿,无人知其本意,皆以为言情也。

肃至晚年,壮心不已。戊子年地动汶川,肃已七十有八,心忧故土,请缨抗震,军中不许。肃闻十五勇士空降灾区,感慨系之,夜作《云霄天兵》云:“纵身一跃,雄鹰俯冲;五千余米,顷刻化作绚丽彩虹。”军中将士闻此曲,莫不踊跃奋发,迎难而上。肃公一人,可抵数万兵也。

庚寅年,军工团远赴边地巡演,肃请从,遭婉拒,怒曰:“吾虽双股难屈,犹可缓步,携马桶一只,何处不可往?”或曰:“肃公八十矣,不宜远行。”对曰:“吾乃八零后也,何老之有?!”众人笑之,叹之,敬之。

乙未年秋,有歌者忽言肃公仙逝,官媒多误转,后方知为谣传。

丙辰年正月初五,又闻噩耗,人皆不之信,以为再讹也,后各媒介报之,乃知其非伪也。

别史氏曰:“肃少而聪颖,老当益壮,词作入耳入心。世人误传其去,非咒之也,乃怜之惜之也。而今驾鹤西去,世人皆言其乘月华登天,为天宫作曲耳。可谓‘人间痛失娇子,天上喜获明星’。呜呼!阎公去矣,人间天上,必将清曲阵阵;噫嘻!阎公不老,千龄万龄,犹以高歌长生!”

阎肃传

刘黎平

阎肃,保定人,本名志扬,庚午年(1930)生,幼贫窭,七岁之武汉,九岁辗转至重庆,逢日轰炸,毁庐宅,几无所归。

肃敏悟,能学,十七岁入重庆大学堂,修工商,逢王师入渝,乃弃学,入军籍,为文士,度曲、赋诗、作戏、填词,皆能为。

肃之为人,能自下,虽曰文士,但诸杂事,皆身为之,若掌灯,若洒扫,若斥候,能自卑贱。尝赴高丽,为军前壮士讴歌度曲,识三军之壮,大有得也。

乙未年(1955),隶空政,始得肆其能,若大鹏行于空,恢恢然有余也。填词《吾爱长空》,铿锵雄壮,若龙行九霄,有万古羽毛之势,空军壮士闻而气沛,皆思报国,至今传之。

肃在重庆,知忠烈事,乃为词,歌英烈忠武郎许云峰、江姐事,其曰《红梅赞》《绣红旗》,其事虽在囹圄,然其志不挠,有正气焉,浩浩乎若长风击空,凛凛然若冰雪之操,虽皆身死,然若有不死者。呜呼,云峰、江姐之不死,乃肃之力焉。

初,为曲之真,肃乃自枷于红岩狱,饮食皆同囚,七日,乃曰:“吾知英烈之苦矣。”乃为词,故硁硁有金石音,动于天下,闻者莫不悲,莫不奋,莫不兴,至今犹然。

甲辰年(1964),伟人召阎肃,面许之,称之曰:佳。

肃短小,家贫,薪不过尔尔,父蚤死,乃赡其母及弟妹,故虽名于天下,然无妻。

将军惑焉,知有河北女李氏,大族也,撺掇媒妁,李氏曰:“惜其身短。”将军曰:“才不短。”李氏犹豫,曰:“且待之。”乃与肃游,数日,乃喜曰:“阎郎诚才子也。”乃嫁肃。肃甚惧其妻,虽为肴不甚了了,亦不敢言。

肃之长子,名宇,尝问其父:“严君才气,闻于天下,军中美人累累,何不得之?”肃曰:“小子,慎言,岂不惧尔母闻之乎?”

又谨于言,虽笔下千般锦绣,然言之讷讷,忠厚长者也,故无祸。

肃能为先王之乐,亦能为今人之乐。每有春晚,皆不可阙此公。

央视为玄奘西游剧,肃以填词为任,居室中,久不得其词,闷甚,乃寰屋而行,不已,儿女呼曰:“父之行走何疾也,地为之穿。”肃寤,乃填词曰:“问路兮何方,路在足下。”

此曲闻,亿民皆歌,今犹不衰。央视西游盛于今,肃有力也。

又谱《雾里观花》,那英歌,九州皆识。

肃有子女各一,皆成器,子为商,富。女机敏,为桥牌,虽朝公卿,亦乐与之戏。肃嫁女,婿宴饮不盛,夫家高堂不至,肃长子怒,然肃若无事,高饮赋诗,勉婿与女,其豪拓如此。

太史刘于阎公之曲,甚详焉,尝记幼时,表姊与其夫君相好,每夜无娱乐,二人乃携吾至县剧院观剧,其剧无非“洪湖”“红岩”,夜夜如此,太史刘为灯泡,闻此曲千百遍,昏昏眠,然其曲至今能诵。

阎公虽谨慎,然亦能为壮语,乙未年(2015),文艺大会,阎公起而对曰:“军中亦有风花雪月。”座中皆惊,闻何以?阎公答曰:“风者,铁马秋风;花者,战地黄花;雪者,楼船夜雪;月者,边关冷月。”座中皆与之。

晚岁,闻军中削伎伶,忽忽不乐,怅然曰:军中无歌,奈何?

丙申年(2016),阎公卒,年八十六,爵同上将。

通过阅读对比,学生会发现《史记》之所以被今人热仿,是对《史记》思维的当代认同与崇敬。学生也会发现《史记》“奇人——奇事——奇功”的叙述思维。“奇人”的讲述既是尊重人物,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奇事”往往写得节奏有张有弛,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奇功”表达了司马迁非同一般的历史观:在历史进程中每一位人物都是不可忽视的,哪怕他对历史的影响微乎其微,也要写出他人生的价值。

对比分析还能养成孩子的分类思维的习惯,如从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为了对比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进行对比,既训练了对比思维,也训练了分类思维。将现代生活用古代智慧加以考量,则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国学”进语文课程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

带领着孩子们“玩文言”,是把生活当做语文真正的土壤,相信古代经典是可以跨越岁月的种子,在哪个时代都能发芽,都能开花。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起死回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赋文言文以青春生命,给文言文以生活舞台,文言,便如一树一树的繁花,绽放在少年青春生命的枝头,活力焕发,万丈风流。

(组稿:李旭山编辑:胡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016-04

作者简介:王君,北京市特级教师,现就职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
铺就文言之路,根植情感之树——统编版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思考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技巧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