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曲子词的传播环境论

2016-03-03 07:54尤红娟
关键词:曲子

尤红娟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唐代曲子词的传播环境论

尤红娟

(西安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西安710065)

初唐至盛唐是曲子词发展和传播的重要时期,有三方面环境的因素综合作用促成了这种民间文学现象的发生:第一,初盛唐时期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的保障;第二,繁荣的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第三,教育、文学、宗教、民俗等文化活动的普及。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曲子词广播民间,体现了民间性、通俗性的特征,又成为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

曲子词;科举制度;丝绸之路;酒肆;唐诗;民俗

一、初盛唐时期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保障了曲子词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1.中央政府采取有效政策,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和谐共处

唐朝中原地区虽然经济文化领先,但边地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区域广,居无定所。为了实现中央对边地的有效统治并维护天子与边疆各族的和谐友好关系,唐中央政府采用多种政策实现对边疆的控制、约束。首先,设置都护府显示武力威慑。唐政府于西北设置了安西、北庭都护府,在北方设置了安北大都护府与渤海都护府,在东北和朝鲜半岛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在南方设置了安南都护府,在西南地区设置了保宁都护府,都护府驻有数量庞大的官兵,官员大都由中央委派,保证了中央的有效控制。其次,唐中央政府主要采用和亲政策对边疆各部首领进行笼络。例如唐太宗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到突厥部。这种政治联姻的事例不胜枚举,有效加强了唐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第三,唐朝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官员加官晋爵,使其有归属感,既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又能有效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例如唐太宗赢得了各族首领的敬仰,于贞观四年(630)“四月戊戌,西北君长请上(唐太宗)号为‘天可汗’”[1],成为国家、民族统一的象征。而且为表示对天可汗之绝对服从,唐朝北部少数民族诸部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一条大道,名“天可汗道”,道上设置了68个驿站,为过往使节和旅人提供食宿,更方便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和交流。

2.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国家广纳贤才的同时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初盛唐时期,帝王为缓和内部阶级矛盾,广纳贤才,进一步完善了创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玄宗朝,科举制度发展更为完善而具体,考试科目可分为常科、制科、武科。常科考试“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等,[2]1159考取后仅有做官资格,正式授予官职之前还要通过吏部的铨试。铨试分身、言、书、判四种,即考察考生形貌是否端正,口齿是否清楚,书写是否工整,判词是否通达。通过者,一般授予八品、九品左右的官职。制科是皇帝临时决定和定名的考试,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通过考试择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科的人才。武科由兵部主持,考试内容主要有长垛、步射、马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等,凡是考中者也要经过铨试,仍由兵部主持,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虽然录取的考生人数比之投考者还是很少,但也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如狄仁杰、张柬之、张说、张九龄、姚崇、宋璟、裴度等。除了政治家以外,由科举出身的诗人、散文家及小说家也不胜枚举,如陈子昂、柳宗元、杜牧、韩愈、孟郊、王勃、杨炯、贺知章、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武科考生人数很少,但也选拔出了郭子仪那样的杰出军事人才。唐政府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使大量的士人进入上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治者所希望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愿望。同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限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和广泛性,一部分中小地主阶层知识分子和少数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统治集团,扩大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内部的阶级矛盾。

科举制度发展的同时,唐代的教育事业也繁荣发展,中央政府通过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学生入学来加强民族间的理解互信和文化交流。例如,唐太宗即位后,为尊儒术,在门下置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又于东宫置崇文馆,天下安定后,又增建学舍千二百区,派遣博士来讲授经书。周边民族纷纷派遣留学生,“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2]1163文化交流代替战争,促进了唐王朝的繁荣稳定发展。

3.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民间曲子词的传播与发展

初盛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平,促进了国内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融合。唐代曲子词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燕乐(宴乐)的主体为西凉乐、高丽乐、天竺乐、扶南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等,这些都是由域外民族传来的新乐,它们融合了中原音乐成为唐代最流行的音乐。“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皆龟兹乐也。唯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3]这些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西凉乐对唐曲子词的发展影响更大,它几乎渗入到诸乐的曲调中而被广泛使用。

同时,初盛唐时期的和平环境,也有利于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唐代民间俗文学代表之一的曲子词,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人人喜爱,使其题材日趋丰富多样,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万民共赏的艺术。

二、繁荣的国内外经济交流推动了曲子词的民间传播和发展

1.经济交流带动音乐文化的交流

唐建国后,交通比之前代大有发展。道路以京都长安和洛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州县道路延伸扩展,并开发通往“四夷”的道路,如《新唐书·地理志》载,自安西入西域道,自安南通天竺道,自广州通海夷道等。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道:“凡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奉贡输赋,修职于王都者,入于近关,则皆重足错毂,以听有司之命。征令赐予,布政于下国者,出于甸服,而后按行成列,以就诸侯之馆。故馆驿之制,于千里之内尤重。”“华人夷人往复而授馆者,旁午而至,传吏奉符而阅其数,县吏执牍而书其物。告至告去之役,不绝于道,寓望迎劳之礼,无旷于日。”[4]除了陆路交通,唐时的水上交通也很便利。船只能行驶于江河湖海以及港汊。航行的船只多借助风力挂帆行驶。这些道路的畅通,对密切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道路中最重要的是丝绸之路,其源于西汉时期。唐朝的丝绸之路有陆路和海路之分。陆路“丝绸之路”均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出发点,途经河西走廊在今敦煌一带分为三道,最终到达欧洲各地。经过这些道路的除了互访的使节和商人、僧侣,还有乐工、舞者、学者等,正是他们把唐朝的文化传播到西域乃至欧洲,也把西域、西亚等地的音乐、舞蹈、宗教带给汉族人民。前面说过,曲子词的来源——燕乐中“胡夷”之乐占了很大的比重。“胡夷”之乐多源于西域诸天诸佛韵调,其特点是旋律明快,高低跳跃,乐章短小,可以多次连续演奏,深受唐朝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而海路交通中,往来各地的船只稍大些的、旅程较长的都在船上置备有酒食和歌伎,行船途中,借酒遣怀,按流行的燕乐曲调奏乐歌唱,以解寂寞之情。这些都使民间的曲子词得到了广泛传播。

2.城市繁华,酒肆宴集成为曲子词的传播地

唐朝商业繁荣,城市的规模不小。都城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城市。城市规模宏伟,有皇宫所在,也有平民居住区,还有专门的贸易市场——市。东西两市全国有名,东市是四方财物的聚集处,西市居民多是西域、波斯、大食商人,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街道纵横,有坊有市,店铺集中,管理井然。唐朝后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两京到乡村,从城市中心到水陆交通要道都设立大小不等的市,商业发达。由于社会经济繁荣,主宾聚会、广开华宴已成为时代风尚。由此宴乐就不再是贵族的专享,而是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欣赏。歌舞酒令和曲子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兴起的。

酒肆遍布城乡。洛阳、长安是皇都所在,四方来使不绝如缕,酒肆更多,是人们通常聚会娱乐的场所。饮酒的同时,不论贵贱贤愚,都能自由地享受歌舞喧闹的场景。文人在聆听曲子的同时,有的还以其新诗能否入曲作赌。例如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于冬日在旗亭小酌,忽见梨园伶官十几人来此表演,王昌龄说:“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5]伶人分别演唱了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曲子《凉州》配的唱词。这既显示了唐代诗歌入曲成为流行曲子词的现实,也说明当时酒肆已经成为曲子词传播的场地。

酒肆为招徕顾客,多雇用美貌胡姬当垆卖酒,表演歌舞。如李白《醉后赠王历阳》诗中云:“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6]606《前有樽酒行二首之二》中云:“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6]200这种做法遍及长安、洛阳等城市。胡姬能歌善舞,善于应酬,有的才思敏捷,会吟诗行酒令。行酒令时,在乐曲的伴奏下,传送彩球或花枝柳条,伴随乐曲的骤停,接球之人便要依令受罚,这种抛球乐的娱乐在酒肆中非常受欢迎。唐代词人皇甫松在《抛球乐》词中写道:“红拨一声飘,轻球坠越绡。坠越绡,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小少抛分数,花枝正萦绕”,正是热闹场景的描述。行歌令时,可以歌伎主唱,也可以主客互唱,可以连唱六七个曲子不停歇,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当时酒肆中传播的舞曲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转》《乌夜啼》《绿腰》《苏合香》《凉州》《甘州》《柘枝》《黄獐》《胡渭州》《达摩支》《剑器》《胡旋》《渔歌子》《山花子》《水仙子》《南乡子》《生查子》《杨柳枝》等,曲名不啻有百余种,也都可歌可舞。张祜《杂曲歌辞·春莺啭》云:“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7]便是形容边唱边舞的情景。

3.居室中的帷、帘、屏等装饰品,成为曲子词中的常见意象

唐代经济日趋繁荣,上自豪门下至普通居民都重视居室的美化和装饰。一般家庭装饰厅堂,既讲究雕梁画栋,又多用帷帐、帘子、屏风隔绝内外。帷,通常以薄纱或织锦制成,张挂在厅堂、卧室、门窗前。帘子,主要用于门窗上,材料有布帛、竹、草以及丝织物,珍贵的缀以珍珠、玳瑁之类的珠宝玉石。唐代曲子词中常见的室内景物“珠帘”“翠帘”等,就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屏风,通常以竹、木为架,纸、绢作屏面,贵重的也用琉璃、云母、水晶、金银等材料,也起到屏障、遮蔽的作用。画屏、彩屏通常摆设在厅堂中,起装饰作用,体现主人的思想境界和情趣。这些日常装饰品成为曲子词中常见的意象,借此抒发作者的情感。如《柳青娘》:“只问玉郎何处去,才言不觉到朱门。”[8]811《浣溪沙》:“纤手令行匀翠柳,素咽歌发绕雕梁。”[8]810《洞仙歌》:“华烛光辉,深下幈帏,恨征人久镇边夷。”[8]805《竹枝子》:“髙卷珠帘垂玉牖,公子王孙女。”[8]805《破阵子》:“莲脸柳眉休晕,青丝罢笼云。暖日和风花带媚,画阁雕梁燕语新。卷帘恨去人。”[8]807《拜新月》:“倚幈帏坐,泪流点滴,金粟罗衣。”[8]817

三、初盛唐时期教育、文学、宗教、民俗等文化活动的普及促进了曲子词的民间传播和发展

1.普通教育和音教事业的普及和推广,培养了曲子词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唐代的学校教育十分普遍,有官学,有私授;有中央开办的学校,也有州郡县乡的学馆。比如乡校,主要是教授乡里子弟的,其学习内容无法与中央设立的国子六学(包含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和郡县学相比,却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基础所在。它分布于全国各地乡野之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在乡校中教育学童,主要目的是使其粗识文字,便于今后立身行事。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唐代社会各阶层人物,无论是士庶、僧道、妇女、优伶、吏胥、医卜等,无不以读书识字、提高文化素质为己任。许多曲子词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是妇女和优伶,他们接受的普通教育使其能够完全胜任。

唐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音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民族融合又为其增添了新的血液。唐代音乐分为雅乐和燕乐。用来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朝会时用的雅乐,而真正可以代表唐代音乐发展水平的是燕乐,就是指宴会时所用的音乐。唐代主要的音乐机构是太常寺,而专属宫廷的音乐机构则是教坊和梨园。教坊属太常寺,设立于唐初,主要负责乐舞的培训和教习。教坊是音乐的集中地,各种曲子词、舞蹈荟萃于此。开元二年(714)更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学生多为供奉宫禁中的女子。此外,又在京都长安和洛阳各置教坊,培养教习男女俳优杂技等乐舞人才。两教坊统属于宫中,由皇帝任命宦官为教坊使进行管理。梨园则是培养歌舞艺人的地方,唐玄宗时设立,是专门教习内廷音乐歌舞艺人的地方。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于此学习技艺,当时号称“梨园弟子”,又选宫女中才艺堪学者亦为梨园弟子。玄宗亲自为之教导指点。又在长安太常寺设“太常梨园别教院”,试奏艺人所创的新作品。洛阳太常寺设“梨园新院”,主奏俗乐。目的是使艺人在此学习提高。盛唐时期,两京太常乐工即有上万人之多,乐人们在本司习业,常年有考勤。此外,在王公贵戚以及大官僚的家庭中,也养着私人乐队,如玄宗为藩王时,即设有女乐一部。除此以外,肃宗时人崔令钦撰《教坊记》,对教坊中的制度、人事、音乐、歌唱、舞蹈、戏曲、百戏均有所记载,尤其详载各种曲子多达三百余曲。晚唐人段安节撰《乐府杂录》对唐代雅乐、歌舞、俳优有较系统的叙述,其中还列举多种曲子。晚唐人南卓《羯鼓录》记载了源于西域、流行于盛唐的羯鼓乐器、乐曲及有关人物擅长羯鼓的逸闻,其中所记羯鼓乐曲调就有一百五十余曲。正是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才使得唐曲子词在民间快速地发展和传播开来。

2.唐代诗歌艺术的辉煌成就,提高了曲子词的艺术性

唐人的诗歌创作可谓空前绝后。形式上,有古体,有律诗、绝句;内容上,咏事、吟物、抒情言志丰富多彩;风格上,或豪放粗犷或清新脱俗,多种多样。“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为旧诗开拓出新领域;盛唐时期,诗坛人物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各领风骚;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韩愈、孟郊、贾岛等人的诗则在艺术风格上和技巧上分成一派。唐代不仅文人学士能诗,隐士、僧道、妇女、歌伎乃至儿童亦能诗;诗歌不仅流传于上流社会,也常常被吟诵于民间。正是唐诗的辉煌成就造就了民间曲子词的发展,在唐诗的鼎盛时期产生出诗歌中的新体裁——词。曲子词摆脱了诗歌整齐划一的格式,文字长短错落,音律的节奏性更强,更便于吟唱。作者只要依声填词,便可以配合音乐歌唱。这样,词与音律更加紧密结合,更适于抒发感情。“开元、天宝间,为以绝句入曲之极盛时代”,[9]114如上文提到诸伶以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等诗人的绝句入曲。中唐以后,文人在写诗之余也多依曲填词,提升了曲子词的格调和意境。如张志和的词《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又名《渔歌子》《渔父乐》,本为唐教坊曲,张志和用为词调,借以描写渔隐之乐,表现其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情怀。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韦应物的《宫中调笑》:“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韦应物运用词调的急促节奏和反复重叠句式,融合词的内在情绪,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戴叔伦同时有作,风气渐开;刘禹锡、白居易继之,始特注意。禹锡《忆江南》题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刘梦得外集》四),则已明言依曲填词矣。其一阕云:‘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9]115民间词曲在文人的润色加工下,亦由俗而入文,走向声律柔和、文词清丽的境地。到了五代时期,词愈益为文人学士所喜好。后世更为文人偏好,与唐诗并举,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而这要归功于唐诗的艺术感染力。

3.宗教和民俗活动广泛开展,丰富了曲子词的表现内容,也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唐代是宗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道、神仙思想以及巫术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佛教在唐朝影响深远,帝王多佞佛,民间也多礼佛。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面临一个佛经及其注疏化繁入简的通俗化过程。很多僧侣通过讲唱的方式解说佛经、讲述修行、传达因果报应等,吸引市井男女。如《五更转》《十二时》,既是佛曲,也有俚曲的特点。如《五更转·荷泽和尚五更转》就是盛唐时期著名禅师神会所作。再比如佛曲子《十二时》第105首“戒身心,少嗔妒,遮莫身为家长主。百般谄佞耳边来,冤恨且为含容取”,[10]1187第118首“弥陀佛,功力大,能为劳生除障盖,猛抛家务且勤求”。[10]1192唐穆宗长庆年间长安的俗讲僧文叙,擅长讲唱变文,唐赵磷《因话录》中说听者效其声调,以为歌曲。《乐府杂录》载教坊乐工黄米饭采其声调编成歌曲,名曰“文叙子”。这些都说明了宗教活动对曲子词内容和传播的影响力。

唐初至盛唐时期,文化繁荣昌盛,每逢节令穿插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官民士庶按照节日的习俗,进行种种歌舞欢娱活动,曲子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情达意的歌曲。如元宵节,天子与民同乐,玄宗亲登勤政楼观灯作乐;府县教坊则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九剑、角抵、戏马、斗鸡等百戏;玄宗又令宫中女乐穿着各色鲜艳服装,载歌载舞,先后演奏《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等曲。

又比如宫中和民间都重视的七月七日“乞巧”节。《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乞巧楼》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极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11]民间的少女少妇们也于此夕在庭院中摆设香案,或在绣房中穿针乞巧,求得人生的幸福。曲子词充分反映了这种民俗活动,也借歌词唱出了闺阁女子的心声。例如《喜秋天》:“(一更)每年七月七,此时寿夫日。在处敷陈结交伴,献供数千般。今晨连天暮,一心待织女。忽若今夜降凡间,乞取一教言。”“(三更)女伴近彩楼,顶礼不曾休。佛前灯暗更添油,礼拜再三候。诸女彩楼畔,烧取玉炉烟。不知牵牛在那边,望作眼睛穿。”[12]830-832

民间集会时盛行的简易集体歌舞称为“踏歌”。人们成群结队按节拍手拉着手,以脚踏地,边唱边舞。刘禹锡《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诗:“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朝野佥载》载玄宗开元元年欢度元宵,长安宫女和教坊、民间女子各千人,在明亮的灯光下,日以继夜地连续踏歌整整三夜,蔚为壮观。张说在《十五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之一中赞叹道:“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13]都是这种壮观乐舞场面的写照。

唐代人们凡出门远行,民间习俗必朋友家人聚会,设酒宴以饯别,言语殷殷,叮嘱再三。在这种场合下,多在酒宴中吟唱带有离别伤感情调的曲子。如曲子《杨柳枝》,藉春时折柳赠别以寄托离情别思。如:“春来春去春复春,寒暑来频。月升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只见庭前千岁月,长在常存。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为尘。”[12]893白居易也依此曲作《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都表达出感伤的情绪。

综上所述,初盛唐时期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着曲子词的内容,使其既通俗,广播民间,又成为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正是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繁荣发展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就了唐代民间曲子词的繁荣发展。

[1]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本纪第二·太宗[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

[2]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志第三十四·选举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礼乐志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474.

[4] 柳宗元.柳宗元集[M].易新鼎点校.北京:中国书店,2000:372-373.

[5] 薛用弱.古小说丛刊·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

[6] 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7] 张籍,等.唐诗百家全集·张籍 王建诗全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228.

[8] 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正编卷四·云谣集杂曲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 龙沐勋.中国韵文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0]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副编卷二·敦煌作品[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

[12]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正编卷四·散见各卷曲子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张说.张燕公集·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62.

[责任编辑朱小琴]

The Propagation Environment of Quzi Ci in the Tang Dynasty

YOU Hong-juan

(SchoolofHumanities,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QuziCibecomes significantly popular in the early and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for three reasons: stable and united political environment, freque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me and abroad, and popularization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education,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folk-customs. Quzi Ci is characterized by folk and popularization and becomes a new ideological carrier in such favorable environment.

QuziCi;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ilk road;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folk-custom

2016-03-20

尤红娟(197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I222.8

A

1008-777X(2016)04-0029-05

猜你喜欢
曲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一只鸟叫出两只鸟的叫声
夫子穷究乐理
有风吹过
吹曲子
“味道”与 “到位”
重唱那首歌
想念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住在笛子里的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