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革命运动中胡景翼的爱国思想与实践

2016-03-03 07:54杜海洋
关键词:爱国陕西革命

杜海洋,田 亮

(西安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西安 710021)



陕西革命运动中胡景翼的爱国思想与实践

杜海洋,田亮

(西安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西安710021)

为了发扬陕西革命将领胡景翼的爱国主义精神,启发新时期民众爱国之心,文中论述了胡景翼在民族危难,人民疾苦的陕西民主革命时期忧国忧民,投身革命,响应全国革命形势,组织各方进步力量在陕西进行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活动,通过胡景翼在陕西革命运动时期对陕西革命事业的重要历史贡献,探析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

胡景翼;爱国思想;民主思想;革命实践

胡景翼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陕西籍的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主义革命者,对早期的中国革命事业特别是陕西革命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将强烈的爱国思想付诸行动,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1985年4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爱国名将胡景翼逝世60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讲话中赞扬了胡景翼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且高度评价了胡景翼将军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贡献和业绩。[1]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孙中山、于右任、李大钊、屈武等也对胡景翼将军的一生做出了正确评价。

目前学术界对胡景翼的研究集中在他的革命事迹及影响,胡景翼与陕西靖国军的建立,[2]胡景翼与冯玉祥、孙岳发动北京政变,[3]豫西大战,胡憨战争[4],[5]等方面。而对他的爱国思想研究甚少。胡景翼的爱国思想内容丰富并付诸行动,文中从三个方面阐述其爱国思想和实践。胡景翼在时局动荡的少年时期,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表现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思想进步,追求民主,向往革命,爱国思想与豪爽侠义的性格使他更有号召力组织学生进行爱国运动。胡景翼强烈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与革命的统一,他组织革命力量,举义反清,响应辛亥革命,驱逐陆建章,讨伐陈树藩在陕西的腐败统治,响应护国护法运动。胡景翼强烈的爱国思想还表现在与教育事业的统一,他注重教育,接受新思想,渴望民族独立,投资建校,培养革命人才,为发展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爱国思想和革命意识的形成过程

陕西富平古称频阳,自古就诞生过一些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者,传统文化厚积,民风淳朴彪悍,多出豪侠之士,他们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胡景翼(1892—1925)就出生于陕西富平侯家堡村,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为他日后进步的爱国思想奠定了基础。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国家衰败,民族危难,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世界列强在中国疯狂划分势力范围,国土遭到侵略,设施遭到破坏,时局动荡,广大民众也开始忧国忧民,寻求救国发展道路。胡景翼的父亲胡彦麟常年在西安、富平、三原各地奔波,对民间疾苦深表同情,对列强入侵、朝廷腐败深恶痛绝,他针砭时弊,为国担忧的思想及对清王朝的义愤感染了少年胡景翼,使胡景翼从小就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不满,向往光明。胡彦麟从小培养胡景翼自尊自信,以爱国保国为荣、以卖国求荣为耻。父亲常常教导他们“耕稼以治生,节俭以养廉,读书以正己,严格以治家,统师以莅政为国家尽劳,非自为致富”。[6]父亲的思想教育和远见卓识对胡景翼励志救国以及后来革命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胡景翼从小聪明好学,《三字经》《百家姓》能倒背如流。1904年,13岁的胡景翼被父亲带到三原县城,拜清朝举人、学识渊博的关中名儒赵如笃为师,开始攻读四书五经,这些基础教育为他以后博览群书、从事革命活动、研究古代兵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渭北民间,健身自卫、习武保家的风气盛行,关中地区的刀客劫富济贫,专与剥削农民的官僚地主豪绅做斗争,胡景翼很羡慕这些侠客义士们的作为。他和同学们筹钱自制木枪开展“练兵”活动,*王绍猷.胡景翼十五至十九岁的思想活动.陕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收集。学生纷纷效仿,操枪习武之风遍及全校。从父辈那里继承的豪爽性格和朴素的民族意识加之他喜欢武侠小说,因此他投拜当地拳师金仲门下,利用课余时间认真习武,独得高家拳的真谛,成了高家拳术的再传弟子。*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西北革命史征稿(下卷)胡景翼轶事63页。胡景翼的豪侠气质以及练就的一身真功夫为他日后勇敢走上革命道路,并在会党、哥老会和刀客中间活动联络组织革命力量打下了基础。

二、爱国思想与革命实践的统一

(一)投身革命,组织武装起义

1905年8月,以孙中山为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陕西省留日学生井勿幕等人奉孙中山之命回陕西进行革命活动,以三原县为同盟会分会在渭北活动的重要据点,井勿幕等人筹划在陕西开展反对清王朝专制腐朽统治的革命斗争,并带来了孙中山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这种新鲜的革命思想对于感觉锐敏、血气方刚的胡景翼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为他向往自由民主、反对黑暗专制的思想找到了依托。胡景翼开始和同学抨击时政,讨论他们刚刚接触到的新鲜的民主思想,急切地希望加入同盟会。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胡景翼思想开明,反对传统的封建习俗,他认为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就是封建社会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标记。15岁的胡景翼以“十五龄人”为名,仿照“千足会”的宣传,编写了很多张《劝女子放足》的传单,并在三原县城内四处张贴。[7]这个行动实际上是他在响应革命的第一步。

一心追求进步的胡景翼,17岁时考入西安健本学堂,健本学堂位于西大街的富平会馆,是由革命党人焦子静、张铣等创办的,任课教师大都是倾向革命的进步人士,胡景翼是该学堂的第一届学生。健本学堂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井勿幕等人常到健本学堂讲学或发表演说,在当时的陕西知识界,他们是进步思想的代表。他们向青年学生传播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利用秘密发行的革命刊物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他们的爱国思想,揭露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受其影响,胡景翼召集受进步思潮感染的具有爱国思想的同学在校内集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问题展开讨论。胡景翼在会上慷慨陈词:“列强入侵,清廷无能,中国就要被列强瓜分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岂能眼看看鞑虏卖国而甘作亡国奴吗?”[6]与会同学个个义愤填鹰,争相发言,情绪异常激昂,他们决议组织宜传,唤起民众的反抗。会后胡景翼编写了一份革命传单送到革命党人所办的分益书局,印了200多份,交给刘振琪同学邮寄给省城和各县学校。①胡景翼在健本学堂,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学习勤奋,成绩优异。*陕西省教育厅编审室编.陕西乡贤事略.1935年,125页。1910年3月,经井勿幕介绍,胡景翼正式加入同盟会,主要任务是在学生中开展爱国革命运动,发展革命组织。加入同盟会后,胡景翼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在健本学堂印发革命传单,激发知识青年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家担当起救国救民之大任,胡景翼加入同盟会,标志着他正式走上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908年10月,陕西蒲城县发生了知县阿体仁迫害进步师生的“浦案”,引起了陕西各地学生的公愤,各地师生代表一致要求严惩凶手,[6]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学生运动由此开始。学生运动之后,胡景翼认识到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力量薄弱,很难对付清政府的武力镇压,必须与当地的哥老会、刀客等反清力量结合起来,凭借他的机智和胆略,以切磋武艺为名结交朋友,向他们宣传同盟会的民主主张,讲解反对清王朝的腐败统治,联合起来进行革命的道理,为了争取革命力量,他还加入哥老会,并介绍井勿幕、李仲三等加入哥老会,*陕西省教育厅编审室编.陕西乡贤事略.1935年,第116页。在他的积极联络下,同盟会陕西分会与哥老会正式结成反清联盟,为陕西的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武装力量。1911年7月,胡景翼以全班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健本学堂,被派往渭北继续联络刀客、哥老会,迅速组建起一支武装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打响了埋葬清王朝的第一枪,12天后西安起义打响,在同盟会领导下,新军和刀客等组成的反清力量攻破西安城,胡景翼随即发起药王山起义,插起了“兴汉灭满,光复中华”的大旗,一举推翻了清政府在渭北的统治。[8]西安起义的成功,从政治、军事上给了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吸引了北方大量的清军,减轻了南方革命的压力,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胡景翼功不可没。

(二)东瀛受教,参加护国护法运动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成为大总统,胡景翼和好友张义安等东渡日本学习军事理论和技术,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了位于东京的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浩然学社,结识了崇仰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孙中山鼓励青年志士,克服困难,重拾信心,再接再厉,准备投入第三次革命。胡景翼返国辞别孙中山时,先生执其手曰:“西北大事,完全托于公!”胡景翼大受鼓舞,革命的理想与青年的热血使他激情盎然地向孙中山先生说道:“他日打破北京,必迎先生入京”。*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西北革命史征稿(下卷)胡景翼轶事,第63页。胡景翼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将此立为自己一生的目标,并不断地为此奋勇前行。

1914年秋,22岁的胡景翼奉孙中山之命回陕西组织讨袁革命力量,参加华山聚义,[7]与同盟会元老共同讨论驱逐陆建章、讨伐袁世凯的计划,因为需要武装力量,胡景翼认为陕西渭北镇守使陈树藩的部队是辛亥革命时期组建的革命力量,可以争取,于是加入陈树藩的队伍,当了营长,并将张义安、邓宝珊、岳维俊、董振伍等同志招入部队,驻扎富平为革命积聚武装力量。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胡景翼审时度势,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智拿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迫使袁世凯在陕的亲信陆建章退出陕西。从此,陕西平民百姓不再受陆建章的统治和压迫,胡景翼领导的逐陆斗争的胜利,凸显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为响应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反对陈树藩横征暴敛、打击迫害进步人士的腐败统治,1917年底张义安三原起义,胡景翼、岳维峻、曹世英等会师三原,成立陕西靖国军。胡景翼和曹世英联名发布讨伐檄文,痛斥陈树藩“卑鄙百出,诡诈万端,拜陆为师,认袁作祖”,“纵匪以便自私,不惜糜烂地方;聚敛以饱私囊,何恤荼毒人民。对人民则蝥心万变,对国家则鼠首两端”,“益复贪横无忌,钱粮加征二成,陈欠追索五年,不恤民命,竭泽而渔。军饷不发,学校停办”,明确宣布“志期上以靖国,下以救民。凡义师所至,商贾士庶,一体保护;苟无抵抗及危害事情,绝不丝毫扰累。师以义动,陈逆得除”。[9]陕西靖国军在护法战争中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但为了突破与陈对峙的局面,争取革命力量,胡景翼不幸被陈用卑鄙手段俘获,并软禁在督军署内的百尺楼上,护法运动中断。软禁期间,胡景翼读书写作,博览群书,研习书法,思考革命前途,并没有因此停止革命的脚步。[10]

(三)捐资建校,兴学育人

在任靖国军总司令期间,胡景翼对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18年,陕西靖国军进驻富平县庄里镇,胡景翼深怀对阵亡将士的感念之情,将二十多名烈士遗孤集中起来,聘请了两位教师管理授课,为这些孩子提供读书学习、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全部费用由靖国军军费开支,随后又聘请了校长,并用部分军费和各方人士的捐款正式建校。1921年学校初步建成,胡景翼出席开学典礼并为学校书写了21字校训:“阐发最新的学说,陶冶理想的人格,创造健全的社会”,以此作为办学宗旨。“立诚”校名,胡景翼也颇费心思,于1922年正式选定命名。语出儒家经典《大学》:“立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强,国强而后天下平。”以此作为校名,寓意深刻。孙中山为其题写校牌“立诚中学”,廖仲恺、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先后被聘为校长,在胡景翼激进的民主思想影响下,立诚学校成为宣传民主思想的阵地,在大革命时期学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渭北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立诚学校为革命队伍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习仲勋、邵武轩、白振江、师源、胡景峰等数以百计的共产党优秀干部都是从这里走向革命的。

1921年夏,于右任、胡景翼在陕西靖国军重要活动区域三原、富平一带,散发他们合写的石印本《李宁主义》(即列宁主义)小册子,宣传苏联十月革。*《富平地方志通讯》路迹——新闻通讯诗文评论集1986年第1期168页。那时起胡景翼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脑海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种子,在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行动上也开始实践,积极宣传列宁主义,虽然不尽完善,但他的思想是进步的。他的远见卓识促使他在督豫期间主动寻求李大钊的指导,请求苏联援助,为国共合作做出了贡献。他的活动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胡景翼倡导文化教育、尊重知识,他认为发展教育事业尤其重要,必须与革命发展同时进行,如果教育跟不上,那么无论是革新还是变革以及宣传进步思想,民众都是不能理解、较难接受的,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革命活动将无法进行,救国救民必须将思想解放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进行。

三、结语

中华民族遭遇列强入侵、军阀混战之时,胡景翼心怀大志,追求进步,加入同盟会,积聚会党、哥老会、刀客等力量矢志革命,救国于危难之时。他拥护三民主义,其先进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表现在军阀扰民之时,逐陆讨袁,倒陈伐段,减轻了残酷军阀统治下百姓的疾苦,救陕西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护国、护法战争中的重要革命力量。

胡景翼将军誓死报国救民,用于右任先生的一句话说:“胸有千秋,心无一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志向远大,渴望救国救民,反对黑暗统治,关心人民疾苦,能够冲破传统势力的羁绊和陈旧思想的束缚,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追求进步,接受新思想,注重教育,渴望民族独立、政治民主,他的爱国爱民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值得研究继承和发杨。

[1] 全国政协办公厅举行座谈会纪念爱国名将胡景翼逝世六十周年习仲勋高度赞扬胡景翼的光辉业绩[N].人民日报,1985-4-15(04).

[2] 叶惠芬.胡景翼与陕西靖国军的建立[J].国史馆学术集刊,2007,(12):1-46.

[3] 刘敬忠.冯玉祥北京政变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152-158.

[4] 张永涛.试论胡憨之战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315-316.

[5] 胡长河.一九二五年的“胡憨之战”[J].史学月刊,1985,(6): 74-79.

[6] 李凤权.胡景翼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7.

[7] 王劲.华山聚义考述[J].社会科学,1985,(2): 72-78.

[8] 富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富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12.

[9]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陕西靖国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70.

[10]叶惠芬.胡景翼西安拘囚的经历及其影响——以《胡景翼日记》为中心的探讨[J].国史馆学术集刊,2011,(3): 53-102.

[责任编辑朱小琴]

HU Jing-yi’s Patriotic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haanxi Revolutionary Activity

DU Hai-yang, TIAN Liang

(InstituteforIdeologicalEducationTeachingandResearch,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Xi’an710021,China)

HU Jing-yi, a Shaanxi native military general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devoted actively to Shaanxi revolution by organizing progressive fo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wid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Studies on HU Jing-yi’s great contribution to Shaanxi revolutionary cause and his strong patriotic and advanced democratic ideolog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ing forward HU Jing-yi’s patriotic spirit and inspiring people’s patriotic enthusiasm in the new period.

HU Jing-yi;patriotic ideology;democratic ideology;revolutionary practice

2016-01-20

杜海洋(1983—),女,陕西宝鸡人,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K257.2

A

1008-777X(2016)04-0074-04

猜你喜欢
爱国陕西革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