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数学操作的思考

2016-03-03 22:05安徽庐江县城关小学231500袁乃娣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6期
关键词:对折长方形动手

安徽庐江县城关小学(231500) 袁乃娣

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数学操作的思考

安徽庐江县城关小学(231500) 袁乃娣

操作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效的操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操作的时机,提出具体的操作目标和要求,还要适时提高难度,给学生留足操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更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数学操作时机目标要求时间空间难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以数学操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但在一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数学操作的“力不从心”。数学操作虽花费了很多时间,但由于教师没有做好思维的引领,所以达不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为此,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当前学生进行数学操作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操作应把握好时机

案例: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出算式24+6、24+9,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为了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课前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小棒和橡皮筋等学具。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教师特意嘱咐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列式计算。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投影边摆学具边介绍想法,再交流口算或列式计算的方法。于是学生有介绍用小棒摆的,有介绍口算和列竖式计算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课后,我随机问了10名学生。

师:不摆学具,你会计算吗?

生:会。

师:那你能讲清这样算的道理吗?

(除了两名学生有些疑惑地点了点头外,其余学生都大声地说“会”)

师:那上课时你们为什么还要摆学具呢?

生:上课前老师让我们准备了小棒、橡皮筋等学具,这说明课堂上肯定要用到这些东西。另外,老师也要求我们先摆一摆,再计算。

……

反思:

学生的反馈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对教师要求准备学具的目的心知肚明,对师的要求也积极地予以配合。这样的活动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去操作,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之中。由于摆学具和直接算的算理是相通的,通过摆小棒,确实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但从教学实践和课后访谈来看,学生对加减计算更多思考的是怎样直接计算而不是去使用学具。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学具有点麻烦,且没有这个必要,导致动手操作并没有真正为数学思考服务。我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索前,教师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可以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如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促使学生思考这样算的理由,当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使用学具需要的良机。“能不能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说清楚?”“可以通过摆小棒。”这时再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才能使学生对动手摆小棒真正产生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操作的时机,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数学操作应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案例: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请大家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研究一下它的身上隐藏着什么秘密。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有的折,有的量,还有的拿着长方形纸转来转去,不知何去何从。再仔细看去,不少学生手上的纸是越折越厚、越折越小,而教师在一旁却是无所事事。

数分钟之后,学生汇报交流,气氛热烈,汇报的结果也与教学的知识点相差甚远。教师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将课上下去……

反思: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但这仅仅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手段,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则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发现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如上述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向不明了,操作目的和要求不清楚,导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浪费时间,自主探究的效果甚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操作前。

将操作目标和要求说清楚,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什么、从中感知什么、探索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说明和及时有效的指导。

第二,操作中。

教师不能无所事事、放任自流,应关注、巡视学生,把握学情,确定反馈的对象与顺序,提高反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操作后。

教师或同学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倾听,让每一个学生明白,选择的材料和操作方法虽然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操作在“做”中“悟”。学生操作后,教师要提醒他们迅速收好学具。

三、数学操作应有一定的难度

案例:教学“认识面积”

第一次试教:

师: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上的两个图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猜猜看,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说明: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师有意将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设计相等,所以直接观察两个图形,可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1:我猜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我也猜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生3:我是用眼睛直接观察得到的。

师:你们的结论是否正确,想不想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准不准呢?

生:想!

(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图形,懒洋洋地摆弄着,交流汇报时,学生一开始纷纷举手发言)

生4:我将这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5:我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6:我直接看,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几乎无人举手)

……

第二次试教:

(师有意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设计得很接近,并将面积稍大一点的长方形纸片涂成深色,将面积稍小一点的正方形纸片涂成浅色,然后左手出示长方形,右手出示正方形)

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由于受颜色、图形放的远近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出现错觉)

目前,综合考虑性价比、可靠性和测速性能,基于传感器的测速方法仍是普通环境下测速应用的首选方法。由于测速传感器的精度与价格成正比,高精度、高性能测速传感器高昂的价格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因此针对常规精度测速传感器,设计一种能保证高、中转速区测速精度,并能有效改善低速区测速精度的宽范围、实时滤波测速算法,对拓宽普通测速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生1:我猜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我猜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3:我也猜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我猜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呀,意见不统一!看来,有时候我们光凭眼睛看,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想不想证明一下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迅速被激发,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投入到操作探究之中)

反思:

上述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但蕴含在操作活动中的思维含量是迥然不同的。如第一次试教,因操作过于简单,学生通过观察就可直接判断出长方形的面积大。这里学生没有产生操作的需求,致使后面的教学,学生是“为操作而操作”,从而使动手操作失去了意义。从数学的角度看,学生可直接将这两个图形重叠,就可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他们也就懒得再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在第二次试教中,学生的操作就显得精彩到位了。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大小,这时操作的难度稍高,然后引导学生找准思维的定点,成功地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创造出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多种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可见,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太简单、太直白,不仅要有一定的难度,还要做到适时,即让学生在想知而不知、似懂非懂时进行操作,这样可激发动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中。同时,这样的操作才真正做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数学操作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的动手操作,需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思考与分析,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拥有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问题、结论进行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然而,如今有的教师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往往将操作作为调控教学时间的手段,如时间多就让学生动手操作多一点,如时间不多就不停地催促学生,甚至有时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操作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停止操作活动进行汇报交流。这种草草了事的操作不仅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整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甚至抑制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五、数学操作应让数学思考更深入

案例:教学“认识几分之一”

生1:我想认识

生:能!

生2:我是先上下对折一次,再左右对折一次。

师: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折法吗?

生3:我是将纸上下连续对折两次的。

师:真聪明!还有别的折法吗?

生4:我先左右对折一次,再左右对折一次。

(生汇报了多种不同的折法之后,师又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折出

……

反思:

上述教学,学生折纸的方法有很多种,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这里,教师也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操作了,但学生汇报每种折法之后,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如“蜻蜓点水”,并未深入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动手折纸只是一种操作方式,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对折,再对折”这一操作层面上,而应引导学生理解对折的目的是什么,要让学生想一想“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都能用分数来表示”“分母4和分子1,体现在折纸的什么地方”,从而引导学生提出“平均分”才是分数的本质。同时,让学生理解总份数和所要表示的份数的含义,为后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含义做好准备。

可见,课堂上的操作不能等同于单纯的肢体活动,不能进行只求形式,不求本质的“浅表化”操作。在操作中,教师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学思考、感悟、提升,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教师能透过事物的表面,认真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充分认识动手操作的本质,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越来越高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将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使他们乐于操作,真正将操作演绎为“我的操作、我的思考、我的需求”。

(责编杜华)

G623.5

A

1007-9068(2016)26-018

猜你喜欢
对折长方形动手
我也来动手
我爱长方形
对折十次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动手演示找错因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