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的理论自觉及其提升

2016-03-03 06:27黄永莲
新课程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提升

□黄永莲



论高校辅导员的理论自觉及其提升

□黄永莲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理论自觉,是指高校辅导员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反思,探寻教育发展的规律,形成完整的辅导员实践操作系统。提升理论自觉在于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底气,促进高校辅导员实践能力的提升,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是实现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要求。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生成理论,培养问题意识,注重在思考中提升问题的价值,加强对理论的主体性运用,在运用中形成有个性的表达,整体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理论自觉;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自文件颁发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增强,科学化水平有所提高,队伍相对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偏低、职业化倾向不明显、专家化不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在于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偏低,理论自觉意识不强。要想实现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就要大力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论自觉。

一、高校辅导员的理论自觉

理论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概念体系,可以用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现象。按照杰弗里·亚历山大的说法,“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毛泽东曾经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自己感觉到,自己有所察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在汉语语境里,“自觉”既是一种外化于行的行为路径,也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思维模式,这二者的深层统一,就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坚定果敢和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理论自觉就是主体运用高度的抽象和一般来“同化并控制世界,好像是在于将世界的实在加以陶铸锻炼,换言之,加以理想化,使符合自己的目的”的具体实践。理论自觉既是一种觉识,也是一种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二是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高校辅导员不仅教育基础理论欠缺,在应用理论上也薄弱,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系统,在教育实践中基本上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层面。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能还游刃有余,工作年限少的辅导员可能就左支右绌、疲于奔命了。如何有效地解决辅导员理论上的欠缺,如何给辅导员工作以理论上的支撑,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备的顶层设计。因此,辅导员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反思,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完整的辅导员实践操作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理论自觉的必要性

1.增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底气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应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应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应定期开展相关工作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应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上面的五点都对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学校只有在举行研讨、论坛或征文活动时,才会关注到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让辅导员本人只有在评职称时才会想到自己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欠缺。作为学校特殊群体的辅导员,面对专家只能洗耳恭听,面对领导只能唯命是从,面对学生常常随性而为,面对个人发展总是无所适从,种种现象体现出辅导员理论底气的缺乏和不自信。高校辅导员工作要真正有所作为,需要在密切联系教育实践的同时提升其理论特质,在直面教育现实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只有实践行动而无理论品质,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底气,辅导员难以赢得学生尊重。只有具备理论品质的实践情怀,才能增进教育理解,唤起教育智慧和精神,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2.促进高校辅导员实践能力的提升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教师,其工作扎根在教育实践的土壤里。但在现实工作中,似乎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或误解,实践似乎就等同于数不尽的大大小小的事务,事务处理完了,实践似乎也就完成了。不仅在辅导员队伍外部存在着这种误解,就是在辅导员队伍内部也有不少这样的看法。理论品质似乎被我们忽略或淡化了。也有人说,我们有各种理论,但真正面对问题时,这些理论都抓不上手,不知道从何用起。理论仍是理论,高挂在墙上,没有走下来为实践所用。

理论没有能够很好地为教育实践提供切实的帮助,很可能不是因为理论的适切性,而恰恰是因为我们自身理论品性的不足,从心理上排斥理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凭着一腔热情走进工作。理论是实践的,无论从它的产生还是从它的发展来说,理论既产生于对“真实世界”进行科学研究之前的非事实或非经验性思考过程,也可以产生于这个“真实世界”的建构。理论是发展的,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理论,尤其是社会理论又是滞后的,因为一旦理论被建构出来,就无时无刻不受到“真实世界”的修正。理论与实践双边关系的中介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展开一方面得益于已有理论经验的指引,另一方面又给原有理论以不断的修正。理论自觉是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理论自觉,实践活动既是主体与外部条件的中介也是桥梁,凸显了理论自觉的实践意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

3.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活动是一项专业性、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辅导员工作要取得实质性的育人效果,在具备实践情怀的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必须要具备理论品性。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很多时候,辅导员工作没有在育人实践中发挥作用,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就是因为辅导员在工作中没能抓住教育的规律,没能把握住问题的根本,在说服人、教育人方面缺少底气,缺乏理论自信。

理论灌输法与说服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理论灌输法又称理论学习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说服教育法又称以理服人法,即是以真理、事理、情理服人。理论灌输是说服教育的前提,说服教育是理论灌输的结果。这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教育客体所接受,即他们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和理论应用能力。高校辅导员掌握理论、分析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影响甚至决定了理论灌输和说明教育能否启迪、打动、触动学生。理论可以让辅导员的说服教育显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理论也可以让辅导员的说服教育显得立体而丰满,触碰学生的内心和灵魂,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实现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要求

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结果却并不那么令人乐观。从一线辅导员里走出来的专家少之又少,极少一线的辅导员可以很坦然地称自己是专家,或是被别人认可为专家。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要求提升高校辅导员理论水平,提高辅导员的理论品质,逐步形成理论自觉。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如果缺乏学科理论指导和学科依托,高校辅导员工作难以避免事务性和经验型,甚至还很有可能走向盲目性。实际上,当前很多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只立足于已有的实践工作经验,却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高校辅导员工作是教育人和培养人的工作,这个工作跟其他教育工作一样,有其客观规律,需要去探寻、去把握。如何探寻辅导员工作规律,形成专门化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去武装辅导员,为辅导员的育人工作、自我成长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使辅导员的育人工作更富于理性,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理论欠缺的主要原因

1.队伍组成及结构问题

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组成和学科背景明显不占优势。从学历组成看,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博士毕业的所占比例较少,以硕士和本科生居多。从学科背景看,高校辅导员当中具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严重导致了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欠缺,专业化程度偏低,工作成效不理想。另外,在普遍以科研为主导的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被定义为科研、教学服务的边缘化群体,在高校的实际地位较低,造成了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难以有一批愿意潜心研究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在这个队伍里沉淀下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辅导员队伍的常态,这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理论水平的积淀和提升。

2.实务的随意性和破碎性

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来看,党、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责要求是综合性的。由于缺乏合理分工,辅导员往往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责,难以找到专业归属感,难以找到专业理论学习的动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疲于应对各个部门、疲于处理各种学生事务的形象描述。辅导员工作实务的随意性和破碎性,使得高校辅导员为了完成任务,很可能会在没有准确领悟到上面的精神、学校的要求和服务对象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匆匆忙忙地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忽略了理论选择和运用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特质无法完整体现。这种状态会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容易在队伍内外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辅导员工作是只重视实务方法而不需要理论支撑的。

3.强调实践弱化理论的倾向

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学科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也密不可分,在长期专业实践中形成的实务理论的归纳与总结是辅导员工作的另一个理论来源。纵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和工作研究,实务理论仍占较大比重。因为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人员,其工作一直被认为主要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道德实践活动。这种认为不能说是一种错误,某种意义上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辅导员所有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活动,最终指向都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这是一种终极的思想关注和理论情怀。从这个方面来理解,片面地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纯粹是一项实践活动是不完整的。这种过度强调实务的倾向使辅导员工作所包含的知识理性逐渐被忽略了,使辅导员工作的专业价值更多地流于经验层面,使辅导员产生“经验归纳可代替理论”的错误想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线辅导员工作长期处于一种“理论欠缺”或“一知半解”的状态,造成了对辅导员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影响。

4.基础问题的模糊性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直接的学科依托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为培养辅导员服务的,但不仅仅是培养辅导员的。只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相关理论知识的辅导员,也未必能做好辅导员工作。

社会学认为,一个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由“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和“为这一专业的知识”两部分组成。前者指的是从事该专业实践的核心知识,往往是高校中某个单一学科领域;后者指的是从事该专业实践的辅助知识,往往涉及许多学科领域,是某个专业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辅导员不仅承担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还肩负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还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是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而成又自成专业体系的一个社会职业。由此而来的问题是,什么学科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科依托?什么专业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人才依托?什么是辅导员“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什么又是“为这一专业的知识”?这些基础问题的模糊,必将制约着辅导员的理论学习,导致最新理论成果进不了头脑,专门人才进不了队伍,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理论自觉的途径

1.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注重在实践中生成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自觉的实践必须接受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是理论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辅导员要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首先要有一种理论主体意识,即辅导员对自己作为理论主体的察觉与承认。它意味着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承认自己是一个具有理论构建潜质即具有学习理论、吸纳理论和构建理论能力的主体;承认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不断地提升,承认理论主体意识对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需要辅导员提升教育经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是鲜活的、实用的,它是实现教育品质提升的最基本的力量。但它毕竟没有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论证。这些经验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凭经验行事,可能会造成教育视野的狭窄和教育行为的庸俗。大多数辅导员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是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寻找合理成分,剔除不合理成分,从而完成对新理念、新方式的自我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须将个人的模糊认识、不系统的认识外化为可用语言进行恰当的表达,生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哲学家怀特海说,洞察力的微弱、语言的贫乏以及想象力的不足,是阻止人类构建理论大厦、宏大叙事的顽固障碍。教育理论的限制与经验的个人属性,决定了由经验提升而成的理论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理论,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理论储备,充实自己。

2.培养问题意识,注重在思考中提升问题的价值

所谓问题意识,即从制约和影响我们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每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教育实践是辅导员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理论自觉要求高校辅导员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情境时要有问题意识,要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的视角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高校辅导员而言,要注重对经验、技巧和原有理论基础知识的批判和反思,学会用专业理论的视角理解实践活动的专业化程度,经常反思存在的专业性问题。问题意识就是辅导员对教育教学生活中那些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事件有意识地进行“是否确实如此”和“为何如此这般”的追问与反思。换句话说,辅导员的问题意识就是对自身日常专业生活领域中“最一般的”“最熟知的”“最平常的”教育现象、问题和活动及时进行反思、追问和研究,以寻求澄清、解蔽与建构,并把这种反思、追问和研究作为教育教学的常态生活。

当然,能否敏锐地关注到教育现实中的问题与辅导员的知识经验、思维习惯、学识素养有关系。这不仅需要辅导员热爱教育,热心面对教育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要求辅导员对教育问题与困惑持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意愿和尝试。大多数时候,问题意识的欠缺,恰恰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批判性、敏锐性和理论品性不足,不能从看似寻常却大有作为的表象中找到问题之根本所在。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只有提升研究的理论品质才能够准确地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之本质。

3.加强对理论的主体性运用,在运用中形成有个性的表达

如果说辅导员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是辅导员理论自觉的物质基础,辅导员的问题意识是辅导员理论自觉的实际源泉,那么能否自觉运用理论就是教师超越教育教学各种理论的技术取向,形成其个体“行动”理论的策略。对理论的自觉运用,要求辅导员要从对理论方法的依赖甚至迷失中解救出来,不再盲目模仿某一种方法或者盲从某一种教育理论或教育精神,而是要通过思考各种教育方法背后的理论根据、核心理论及其与具体教育对象的关系,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辅导员还要对理论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养成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仔细审视与分析的习惯。这样,辅导员才能够结合现实的情况提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教育方法。在熟练掌握一种学科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把握该理论主要精神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地运用这种理论,在运用过程中自觉纠正各种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错误倾向,对理论进行创新和改造,才能逐步提高专业自信。

理论自觉不仅指高校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反思既有理论在实务当中的应用,还要在自觉反思中不断创新。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更要有强化理论自觉的诉求。教育行为与教育经验的重塑并非难事,难的是经验之后的理论自觉。他人的理论只可以借鉴,不可以照抄,不属于自己的理论很难应用自如;自己的经验丰富多彩,却又缺乏高度的灵活性,这时,要通过自我经验的提升与外来理论的补充,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辅导员工作应当将专业反思发展成为必须具备的理论品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反思专业的实践模式、理论建构与经验表达。理论的主体性运用是对理论在实践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和创新的过程。理论自觉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问题,其实就是将个体经验和先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判断,即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简略地说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寻找“表达自己的方式”。

4.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在一起,提升辅导员整体理论素养

辅导员队伍建设除了政策保障和支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辅导员的整体理论素养的提升。高校辅导员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广泛、长期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理论,这使辅导员在建构自我的理论意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见解,但这些见解可能还不具备普遍性和科学性。这不仅需要辅导员个体继续摸索、鉴别和尝试,更需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理解、应用、反思、调整和丰富。这个过程不仅是辅导员个体专业化成长和理论自觉培养的过程,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和理论素养提升的过程。辅导员个体理论自觉的养成,并不能从根本上带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的整体提升,而队伍理论素养的提升则会推动辅导员个体理论自觉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因此,辅导员的理论自觉必须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在一起。学习型队伍的营造,专业化辅导员数量和比例的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技能和知识培训的进一步拓宽和加深,这些都会带来辅导员队伍理论素养整体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辅导员个体的理论自觉。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历程证明,无论是“脱离实践的理论”还是“脱离理论的实践”,都无法引领辅导员工作更好地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从“理论欠缺”走向理论自觉,是提高理论认知、推动理论自信的必由之路,只有理论自信才能真正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参考文献:

[1]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贾春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的介入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向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农村幼儿园以及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提供长期的、专业的学前教育指导。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讲,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需要着力解决介入模式的选择、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8]陈明霞.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9]马克忠恩格斯文集(第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新英.论教师的理论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2012,(1).

(编辑:王春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5-0091-03

作者简介:黄永莲,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提升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