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获得国家助学金对学生心理行为影响探析

2016-03-03 06:27刘浩
新课程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助学金心理

□刘浩



无偿获得国家助学金对学生心理行为影响探析

□刘浩

【摘要】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和发放是一项促进教育公平的民生工作。但是由于国家助学金是无偿获得的,在申请和评审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诚信缺失、人际紧张、依赖心理、自卑心态、价值观偏差等心理行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申请和评审国家助学金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提出建立鼓励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无偿获得;助学金;心理;勤工助学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实行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助的力度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强和扩大。这项制度的落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部分实际困难,是一项促进教育公平的民生工作。但是在国家助学金的申请和评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申请助学金,或者申请助学金的过程中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觉受到了心理伤害。这就需要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申请和评审国家助学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进而更好地帮助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一、国家助学金评定现状

目前,虽然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范围越来越大,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受资助。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会根据高校人数,按比例分配一定受资助名额。高校根据这个比例将名额二次分配到各个院系或班级。院系和班级在实际评审中必须要进行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以确定最需要受到资助的学生。一般情况下,申请的学生必须具备村委会(居委会)和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开具证明材料或孤儿证、低保证等相关困难证件。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申请的学生需要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全班或班级认定小组汇报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然后由全班民主评议或班级认定小组来认定。也有高校通过消费水平和饭卡消费数据作为评审依据,或者采取暑期家访和家庭问卷调研的方式。

二、无偿获得国家助学金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系列影响

国家助学金的无偿获得会让原本单纯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一定改变。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国家助学金的申请和评审条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家庭经济困难,而家庭经济困难又是一个历史的、地域的、相对的概念,界定起来十分困难。再加上国家助学金的获得不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或义务,这就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这个“物质利益”。

1.诚信缺失——不诚信的结果强化不诚信的行为

国家助学金设立初衷是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程度上解决物质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心态和诚信品质。然而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仅仅把国家助学金看成是一份免费的午餐,而没有看到这份午餐背后包含的教育意义,只看到国家和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学会感恩和自强。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和标准的不确定性,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和就读高校都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从而给部分学生夸大事实提供了机会。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尽可能低地填报家庭收入,尽可能地夸大家庭成员的失业、疾病、受灾或负债情况,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家助学金。由于国家助学金资助名额有限,学校需要在学生之间进行家庭经济情况的横向比较,最终确定学生能否获得助学金,因此部分学生把夸大家庭困难程度视作是获得国家助学金的一种竞争方式,而忽视其做法的不诚信、不道德因素。这种思维方式恰好为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找到了合理性,这种“合理的”不诚信行为满足了学生的物质利益,从而使不诚信行为得到了强化,换句话说,就是变相培养了学生的不诚信心理和行为。

2.人际紧张——国家助学金竞争造成人际关系问题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公正,高校普遍会采用班级民主评议或成立班级认定小组的方式来评定国家助学金,由此就可能导致拉票、吃请甚至是贿赂等不正之风。部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内向、自卑或不善交际等原因有可能无缘国家助学金,而人缘好、性格外向的学生反而能获得更多的选票。同学之间因为经济利益而产生隔阂或嫌隙,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同时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去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从而变得更加地内向和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

3.依赖心理——缺乏自强自立、开拓进取思想,形成“等、靠、要”的消极生活态度

国家助学金设置的初衷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物质困难,让其不会因为物质上过于匮乏而辍学或影响学习,通过帮助促使其自立自强,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获得国家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以贫困为资本,甚至出现以贫困为荣的扭曲心态,认为获得国家助学金不需承担相应的义务,也无需任何回报,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一味依赖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甚至有些受资助的学生把助学金用于与学习无关的消费,把助学金变成了“助玩金”,既不刻苦学习,也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国家助学金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4.自卑心态——评定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自卑心理

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往往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全班或认定小组成员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和消费状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不希望获得他人的怜悯。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认为国家助学金是一种救济或者施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不愿意申请国家助学金。这就让原本只需要比学习成绩、比综合素质、比参与活动积极性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另一种不该有的比较——比家庭经济状况,而学生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在在校期间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于是加深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感和无力感。

5.价值观偏差——无偿获得助学金造成“不拿白不拿”“浑水摸鱼”思想

国家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是一种无偿的帮助,而且侧重经济和物质方面,让学生误以为只要家庭经济困难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国家助学金,只一味地追求自己权利的最大化,而不会去思考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在实践中,除去个别家庭经济特别优越或特别困难的学生以外,其他学生在校的消费水平差别并不显著,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普遍配备电脑和使用智能手机,学生之间普遍认为与其他同学经济状况相差无几,于是当其他同学获得国家助学金时,就会认为自己如果不申请就吃亏了,形成了“浑水摸鱼”的错误思想,严重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同时也会导致部分真正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可能得不到相应的资助。

三、建立鼓励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和道德健康发展

解决由于国家助学金无偿获得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需要改变国家助学金无偿获得的方式,建立起鼓励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使学生“有偿”获得助学金,即在总的资助金额和范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和助研、助教等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课余时间的劳动来获得助学金。同时设立勤工助学奖学金,对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1.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有助于避免学生以不诚信方式获取国家助学金,克服依赖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具备村委会(居委会)、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开具证明材料或孤儿证、低保证等相关困难证件,就可以申请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学生无需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和家庭成员受灾或疾病情况,避免了诚信危机和道德风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劳动,勤工助学岗位负责人根据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学生根据考核情况获取相应助学金,从而使学生不再把助学金当成免费的午餐。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助学金的资助模式,可以让“三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建立一种积极思维方式,即付出才会有收获,让学生理解到“自助者人助之”的道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自己也要努力,不能坐等他人帮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观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明白一个道理:家庭经济困难并不是学生自己造成的,自己能够做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缓解和改变家庭经济困难。高校通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勤工俭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付出和回报是可以对等的,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树立劳动观念和自立自强的信念。

3.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有助于促使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来自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父母一般从事务农、外出务工等体力劳动,或因病、因灾造成家庭经济困难。这样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长期物质较为匮乏,而且由于自己年龄小而无法帮助家庭缓解经济压力,造成自我效能感较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因为不能帮助父母而感到内疚,一般性格较为内向、自卑。通过鼓励其参与勤工助学,根据其性格和能力特征提供合适的岗位,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认可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通过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和助研助教等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能力自主选择到图书管理、资料整理、体育器材管理、学生事务助理、教务助理、教学助理、招生就业助理、后勤保卫助理等岗位上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和交流,学习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沟通交流的方法,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改变国家助学金无偿获得的模式,建立勤工助学取向的国家助学金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积极创建和提供勤工助学和助教、助研岗位,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劳动中感受乐趣与收获,在获得物质资助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钧期.高校国家助学金实施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8-121.

[2]黄碧峰,刘水林,张健儿.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39-41.

[3]李亚洲,向平.实施“以奖代助”政策完善高校资助体系[J].企业导报,2011,(16):37-38.

[4]朱立梧.我国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金评选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编辑:秦俊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5-0115-02

作者简介:刘浩,硕士,武汉商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助学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