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教学古典诗词

2016-03-03 21:42韦仕敏
关键词:衬托古典诗词

韦仕敏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金牙初级中学 广西河池 547612)

如何有效教学古典诗词

韦仕敏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金牙初级中学 广西河池 547612)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对于初中生而言,学生要学会诵读,理解诗意、懂得写法这三点尤为关键,并进而达到对诗词整体的鉴赏。

诵读 品意 析法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一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 D, E评,评得兴味全无,既浪费时间,又让读的学生感到难堪;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结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点评要点到为止,诵要做到水到渠成。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可让学生自由读,学生可以小声读,也可放声读;二读,要读准节奏,可让学生集体朗读;三读,要读出感情,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人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学生读该部分时采用叙事的语调来读。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学生读该部分时则须采用抒情议论的语调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这样读就能以此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能让学生进人到诗的意境当中。[1]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的同行作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具体抓好如下两点即可: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己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可以说是“着色的情感”,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这体现了语言的绘画美。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2]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掣领,一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 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引人诗歌的情境中去。又如教崔撷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领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三、关于诗歌写法的玩味

1.诗法包括句法、章法、修辞及各种表现手段等。明鉴诗法,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必备素质之一。诗在章法方面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都暗合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近体诗的创作尤为明显。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的第一句,以夜泊秦淮河时的所见写起;第二句承接第一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并点了题;但是,第三句突然写了商女(歌妓)是一“转”;第四句是第三句的连续,又是全诗的收合。因《后庭花》是亡国之音,故第四句含有作者的深沉感慨,这一收合,丰富了此诗的内容。当然,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的诗篇也不在少数。

2.“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由于同学们都耳熟能详,这里就姑置不说,只强调一下衬托与象征。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宋朝林通《山园小梅》诗有这样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呢?其不仅在于“水清浅”、“月黄昏”的背景,衬托了梅花清秀高洁的姿质,而且还在于把这种体态风神写得活动跳脱,因而很富有感染力,正如朱熹所说的,使人不知不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动静衬托融为一体的明证。

3.象征就是以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它就像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了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实际上,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早已经被我国古今伟大文学家所普遍采用。李白的《蜀道难》,可以说对象征的运用有了新的开拓,笔力纵横极度夸饰蜀道之难,难道难的仅仅是蜀道吗?不正是李白的意念中同样艰险的仕途生活的一种象征吗?中国古代诗词的赏析是说不尽的话题,从风雅楚骚到盛唐之音,从汉魏风骨到宋元意境,数来春风满面、豪情顿生,我们能不让我们的学生想好好的鉴赏一下吗?但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很好地把握好以上三个方面,学生也就能达到鉴赏的古典诗词水平了,那么对古典诗词的学习、鉴赏也就迎刃而解。[3]

[1]李军民.鉴赏古诗词.作文周刊(教师版),2007,(8).

[2]王小忠.语言分析与古诗词鉴赏.文学教育,2009,(8).

[3]叶嘉莹.迎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6.

韦仕敏,1970,09月出生,男,壮族,中学一级职称,,籍贯:广西河池凤山县。学历,大学本科。

猜你喜欢
衬托古典诗词
早春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