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家理雅各三译《诗经》的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2016-03-03 20:46熊佳玲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雅各译本诗经

熊佳玲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三译《诗经》的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熊佳玲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理雅各(James Legge , 1815-1897),19世纪欧洲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他系统翻译和研究了中国儒家典籍。理雅各三译《诗经》,每版均有其鲜明的特点。从1871年《中国经典》版《诗经》译本到1876年韵体版《诗经》译本,再到1879年《东方圣书》第三卷中的《诗经》译本,这一过程虽然并不漫长,但理雅各的经历、生活环境及身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翻译思想和研究方法也随之改变,而这些变化均在《诗经》译本中得以实现。本文拟对《诗经》三译本做对比研究,进而揭示《诗经》三译本所体现的译者思想脉络。

理雅各 《诗经》三译本 翻译思想 翻译策略

一、理雅各及其对中国传统典籍的译介

理雅各(James Legge , 1815-1897),被称为19世纪西方汉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儒学专家。自幼生活在经商的自由家庭环境中,性情温和的继母,恪守宗教习俗并有着良好传教传统的父亲以及幼年在教区学校对拉丁语、世界地理和标准宗教的课程的学习深深地浸染着幼年时期的理雅阁。成年后的理雅阁以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传教事业付出了极大地热忱,在华30余年,倾注了毕生心血对中国的传统典籍进行翻译。[1]

早在1841年,他就编写了《英、汉及马来语词典》,成为马六甲英华学院的教材。1852年,在香港出版了《中国人的鬼神观》,对中国宗教进行研究。1861-1872年,《中国经典》(五卷)第一版在香港出版,含全译英文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竹书纪年》、《诗经》、《春秋》与《左传》。1873年理雅各回国。1876年,理雅各的韵体版《诗经》在英国出版。1879年,理雅各译出由穆勒主编的《东方圣书》系列译著的第三卷,含《书经》、《诗经》和《孝经》。之后,译出第十六卷《易经》。1855年,已70岁高龄的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卷《礼记》。1866年,译出《法显游记》(又称《佛国记》)。1891年,译《东方圣书》第三十九卷、第四十卷《道德经》与《庄子文集》。1893-1895年,理雅各的《中国经典》修订版出版。除此之外,理雅各还发表了大量的有关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2]

二、《中国经典》(第一版)中的《诗经》译本(1871年)翻译思想探究

1871年的《诗经》译本以其厚重的学术性翻译成为西方汉学界的标准译本。但这一时期,理雅各的著述也时有宗教偏见和文化歧视,并掺杂着政治倾向。理雅各在该版译本中还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做了猛烈的抨击和批评,理雅各以其西方价值观批评了孔子和儒家经典。[3]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通常被视为异化翻译的典范。译文力求做到逐字逐句的对等翻译,虽然这种翻译让读者产生了疏离感,但同时也体现了原著的权威地位,使读者相信,研读《中国经典》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儒家文本之美,感受儒学思想意蕴,还可以了解和认识文化负载词背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图景。

三、韵体《诗经》译本(1876年)

1876年,理雅格以韵体诗重译了《诗经》。促使其最终将翻译韵体《诗经》的行动付诸实践的是其对原著价值的重新认识。1873年回国前夕,他去中国北方进行了一次旅行,他到了北京天坛,到了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圣山-泰山和曲阜孔林中的孔子墓。理雅各回国前的这次北方之旅可以看做是他对孔子态度逐渐转变的重要标志,而对孔子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看法。这些因素促成了理雅各1876年韵体《诗经》的诞生。

韵体版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再像1871年版那样只苛求精确,而是以读者的预期为中心,在力求准确的同时更注重审美诉求。为吸引多层次的读者,减少了注评,且注评中没有了汉字,汉语原文也被删去。同1871年版本相比,译者加强了独立的翻译阐释,该译本的宗教和政治倾向得以弱化,对孔子和中国社会不再肆意指责,而是采用了更加温和的方式去理解中国宗教,体现了译者的人文关怀。

四、《东方圣书》中的《诗经》译本(1879年)

1876年牛津执教后,理雅各着手参与同事穆勒主编的《东方圣书》系列丛书的编译。随着牛津学者的身份意识的日益鲜明,穆勒比较宗教理论的影响逐渐加深,理雅各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他以比较宗教为学术支撑,于1879年出版了《东方圣书》第三卷。其中的《诗经》译本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理雅各不仅在译序中进行了比较宗教的阐释,介绍了中国的三大宗教,较为友好地评价了孔子和儒教,更将原有的诗篇顺序做了极端的调整,不再频繁地使用传统中国注释,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学术阐释,最大限度地显示了译者的存在,显示了其作为汉学家和牛津著名学者的学术独立性。因此,在1879年版本中,理雅各更强调他对自己学术身份的认同,不仅是译者,更是阐释者,东方学者。

从1871年到1879年,一部《诗经》,三个不同的译本,理雅各对孔子的评价也由最初的批评转向相对友好和尊重,他的宗教观念经历了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狭隘偏见到宽容、自由的比较宗教观的演变。理雅各的学术思想逐渐成熟,日益独立,从最初较多地遵从正统权威注释,服务于传教、政治的翻译和阐释,转变为更加独立的学术阐释。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重要方式,而在东西方的质疑交流进程中,译者成为真正的文化中介。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才能既体现原著和源语文化的价值,又能将源语文化融入目的语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从宏观来讲,翻译是对异域文化的传播,从微观来讲,翻译应是译者对原著和源语文化的理解、接受和欣赏并通过译著与目的语读者分享。

[1] 姜燕.理雅各《诗经》翻译与儒教阐释[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2] 岳峰.关于理雅各英译中国古经的研究综述—兼论跨学科研究翻译的必要性[J].集美大学学报, 2004(2).

[3]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熊佳玲(1990.9—),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南阳市,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雅各译本诗经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