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浅谈

2016-03-03 19:34李少波
现代语文 2016年26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李少波

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浅谈

◎李少波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解读”的阅读理念。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被人们所关注以及文学理论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中心论的背景下出现的。多元解读就是以学生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为基础,在生活经验、情感积累、价值观等的影响下,对文本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解读,从而使得学生对同一文本有不一样的理解,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局面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多元解读适用于部分文艺性较强的文本阅读,适宜于阅历较丰富、思维发展较成熟的高年级学生使用,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一元解读。多元解读在使用中步入了一些误区:学生霸占了课堂,无视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体的特殊性而随意发表对文章的看法,也就发生了歪曲、曲解、甚至是恶搞式的多元解读,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多元解读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促进创新教育。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理念、课程标准等进行了新的阐释,并且给出了课程实施的建议,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在阅读教学这部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等等。这些都是对语文教学中“一言堂”的颠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多元解读”。

一、多元解读的涵义

多元解读之所以在21世纪被提出,有其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论题受到关注,以及文学理论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中心论都是多元解读出现的背景。在哲学领域,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家普遍接受,其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观念也开始逐渐成为共识。它致力于满足人的需要,培养人的能力,尊重人的个性的发展。人作为个体开始被重视,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成为奋斗目标。个人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只起到基础作用,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自我实现、发展、超越的需要将在人的需要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主导思想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开始渗入了对个人的关注,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关注、尊重个体的独特感受体验。

20世纪60年代西方掀起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论,从此文学理论研究转向读者中心论,把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以强化。其实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古语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谚语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的说法,也颇生动、深刻地揭示了读者阅读文本时的主观再造性。一个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文学必须打破作者——作品的封闭圆圈,建立一种新的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期待视野,认为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一部具体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读者接受理论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心转向读者中心理论,读者的地位开始特别受重视。同时在一个文化发展到繁荣的时代,人的地位,个人的独特感受开始被关注,对人的个体的关怀被提到了特殊的高度,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所谓多元解读,就是以学生对文本的认真研读为基础,在生活经验、情感积累、价值观等的影响下,对文本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解读,从而使得学生对同一文本有不一样的理解,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局面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

一、阅读教学中关于多元解读的几个问题

现今多元解读已经在语文教育课堂有了十余年的实践,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同时一些方面仍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甚至是出现背离了多元解读初衷的“误区”。

(一)一元解读与多元解读

是不是所有阅读课都需要进行多元解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所有课都运用多元解读后,又出现了“误读、扭曲经典”这样的不良成果。像“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好好地享受生活”、“贾宝玉是个色狼”、“杜十娘是个有钱人,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不应该寻死”等等这些让我们大跌眼镜的“多元”更是层出不穷,成为多元解读的一大诟病,也成了一些人否定多元解读的“有力证据”。

首先我们要说,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进行多元解读。在有些文章的学习过程中,一元解读仍不失为一种最合适的解读方式。其次对于阅读方式的选择,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考虑:首先是文体,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是所有文体都适合多元解读,比如说明文就不适合,它只是客观地介绍说明事物,带有很大的确定性,也不用学生有什么自己的阐释,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学习一些好的表达方式方法就足矣。一般我们进行多元解读的都是具有很强文艺性的文章,这种文章内容是丰满的,不是单薄的,而且文章内容也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有待读者自己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等读出自己的文章内容。其次,面对具体的文章,我们也必须有所取舍。像《荔枝蜜》、《白杨礼赞》这些文章,都是表达主题非常明确的,根本不需要,也不能进行多元解读。还有像《谁是最可爱的人》《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时代色彩浓厚的文章,写作目的简单、明确,主题单一,我们只是赞美一种精神,是一种精神性的祭拜,所以不需要我们多嘴。最后,我们也要适当的考虑学生的年龄问题,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阅历少,思维发展不成熟,况且入选的课文,大多内容都是比较简单的。低年级小学生处于知识积累阶段,这种具有创新性的多元化最好少用,以免误入歧途,形成信口胡说的坏习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孩子想象力的丰富,不再扼杀“雪化后变成春天”这样的天籁一般的童音。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的实际情况权衡,选择性地使用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多元解读是新事物,一元解读是旧事物,但前者并不能代替后者,他们之间应该是并列存在的关系,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在阅读教学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一元与多元在教学中的优势。

(二)多元解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一般都是“满堂灌”,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有听着的份儿。随着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及对个体价值的关注,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不仅仅只是受教育对象,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但是在初期,我们却又走上另一个极端:学生霸占了课堂,无视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体的特殊性而随意发表对文章的看法,也就发生了歪曲、曲解、甚至是恶搞式的多元解读。有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却保持沉默,或者只是送以廉价的叫好。这样的课堂热闹,学生思维看似活跃,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教学效果,隐患无穷。学生的信口胡来,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没有经过成熟的考虑就对别人横加指责,或者是抱着一种叛逆的心态,无论是非,总是竭力跟传统的说法对着干,长此以往,我们不难想到,这必然会造成人性格的缺陷与畸形发展,或者是人性的扭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各方面差异,不能领会对方的想法,各说各话,这种相互间的对话就是无效的,没有了沟通,交流的效果没有达到,失去了多元解读的意义。

教师作为“学有所长”的为师者,应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发表自己想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适当点拨,放弃廉价的叫好以及不假思索的认可。教师毕竟在文化底蕴、教育理念、人生阅历等方面是高于学生的,作为教学的“主导”,其地位是不容怀疑与动摇的。但教师又不能以霸权的姿态出现,随意否定学生的想法,而且要做好一切准备,努力理解、接受学生的思路,相信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储备,为其提供足够充分的、视野开阔的背景知识与相关材料,引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与约束,避免出现脱离一切实际的信口雌黄。教师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敢说话,说真话。

三、多元解读与创新教育

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多元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的能力。这种解读方式更注重过程,强调阅读的过程,而并不是在学生阅读后给出“标准答案”,更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想法、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不“从众”的这样一种性格。学生作为多元解读的主角,其思维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以文本为基石,积极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同时,在这种学生能自由地各抒己见的宽松气氛中,每个学生都能有话说,兴趣被调动,这样语文课堂自然会成为人人热爱的香饽饽,而不是我们现在这种尴尬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积极独立地阅读、思考文本,从而涉及对人生的思考,加上高度活跃的思维和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必然会引导学生成为有着自己独立人格、创新思维和高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且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这种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必然会更多地影响他们的生活。阅读不是一个阅读课结束就了结了的过程,它更多的是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影响,在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背景下,这种多元解读则扮演了“授人以渔”的角色,更能凸显这种活跃的教学方式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多元解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虽然不免出现一些偏差,有违于多元解读的理想效果,但是这样一种先进的阅读理念却是我们所不能舍弃的,每位教师与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完善这一理论,真正的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潘枫.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多元解读的实践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7.

[2]唐洁璠.论接受美学在中国的接受[J].梧州学院学报,2008(2).

(李少波 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710038)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