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04 01:09施志坚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中学生中学

施志坚

(福建省南平市大横中学)

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施志坚

(福建省南平市大横中学)

在不久的未来,中学生将成为祖国的顶梁柱,而他们的健康情况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荣与衰败。中学生身体情况检查结果显示,最近几年中学生身体素质中的一些指标有下降的趋势,全社会对这一情况也十分重视。旨在研究现在体能训练方法,将健康体能训练的内容依据中学体育和健康课导入其中,并运用教学实验的方式对课程内容和施行情况进行查验,为中学体育和健康课堂内容提供理论基础。

中学体育;体能训练;考核办法

据调查,在我国,自2002年以来,学生的爆发力、力量和反映肺部功能的肺活量等体育素质逐渐下降,60%左右年龄组检出超重及肥胖的比率逐渐上升。这些数据变化的结果应引起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因为这数据的变化表明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那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一、提高对体能训练出发点的认识

1.我国目前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

目前因初中生生活优越,以及独生子女的生活现状,使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因此导致学生缺乏锻炼和劳动能力,与此同时,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繁重,让课后作业和各种补习班将课余时间占用殆尽,导致学生课外活动量减少。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其中身体爆发力、力量和肺活量下降问题尤为突出,并且部分学生的身体由于缺乏锻炼,而出现过度消瘦或肥胖等病态。

2.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

强身健体对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时期的中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在体育运动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还能使身体更加敏捷和协调,增加人的耐力,改善体质,同时还能使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得到锻炼。尤其在现代,生活节奏较快,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健康的体魄,还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适宜有效的体能训练,能帮助学生排解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战胜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惧怕和厌倦情绪。实践证实,科学的体能训练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保障。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被视作核心环节,但是存在重视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妨碍了中学生体能训练的效果,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如下:

1.学校不够重视

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学校竞争力的大小,一些中学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而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盲目占用学生的体育课,剥夺学生的权利和体能训练的时间,与此同时,课后作业繁重,使得双休日等休息时间也被占用,导致学生失去锻炼的时间。

2.资金投入不够,基础设施不齐全

在经济发展不理想的部分区域,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等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不健全,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开展。并且由于场地限制、设施短缺,使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教学内容无法正常进行,这就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减弱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参与度不高

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勇于面对挫折,但是现代中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并且对体能训练的整体认识浅薄,导致他们在体育课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度不高,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训练中因耐力和恒心的缺乏而容易放弃,因此形成消极的循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策略

1.适当提高体育训练的难度

任意有机体都有一种“理想的唤醒水平”,这是心理学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说”,这一学说也适用于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其目的性太强或太弱都令人感到难以达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水平,有针对性和制定锻炼内容,使学生的身体达到“理想唤醒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训练目的和过程了解详细,根据实际,避免因长时间开展过于简单的训练而带来的枯燥乏味,要分段式、有目的地提高训练的难度,这样会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逐步跨越教师设置的障碍,在学生逐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能收获自信,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2.体育训练中确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体育训练中的考核办法,是对学生的技术、体能等全方位的考核,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考核办法是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来的,以考核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增加锻炼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重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策划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具体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体育比赛等,这样不仅在比赛中能了解学生对于训练的完成情况,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比赛中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教师应及时给予认可和赞扬,对于存在问题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想要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就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思索、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究,已经不能够仅仅将问题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层面,教师如果只会在课堂上提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引发学生去进行问题探究的,也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前,一定要先深入研究教材,摸透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学生在学习八年级数学的“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将我们的生活实践与教学相连,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三角形最稳固,遇到很多的建筑工程也采用三角形来解决,但是在生活中这些三角形可不可以用四边形来代替,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想到很多的方法来证明为什么不可以代替,也有的学生会想到可以代替,而这些证明的方法都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学到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知识有关,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既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又激发了自己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探究中认识到我们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有枯燥死板的定理,还可以将我们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给予学生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较为敏感,因此,我们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时一定要讲究方法。有时候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即使方法不对,教师也不要轻易地去打击学生,使学生失去积极性,而是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平时多鼓励、表扬学生,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探究,主动思考,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有效提高学生的习成绩。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好学生的这种问题探究意识,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我们教师的长期坚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墨守成规,而要学会灵活多变,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徐渊楫.例论如何在课题学习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中学数学杂志,2005(6).

[2]王洁.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6).

[3]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编辑段丽君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中学生中学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在多解中学创新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