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概念、内涵与规定性①

2016-03-04 14:24杨超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

杨超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概念、内涵与规定性①

杨超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大学教师职业是一种学术职业。随着大学职能的演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迁,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在横向层面发生了功能性和类型的分化,即教师由原来“单一身份承担单一功能”发展为“单一身份承担双重功能”再到“多种身份承担单一功能或多元身份承担多元功能”。明确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概念与内涵,进而明晰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内在规定性,这是构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体系的理论逻辑,也是解决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带来的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实践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学术职业类型;高深知识

从中世纪近现代大学产生至今天,伴随着大学职能的演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分化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一个现象和趋势,并影响着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理论构建和教师学术职业管理的实践。深入理解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概念、内涵和规定性,这是客观和理性认识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推动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概念

“分化”更多是个社会学概念。从社会学考察,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解为新的要素,且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并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1]从“分化”的社会学意义上可以看出,社会分化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功能专一化,即由原来的多种功能发展为单一功能;二是地位的多样化,即由原来的单一社会地位发展为多种不同社会地位。此外,社会分化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社会系统中各结构要素的类型呈多样化形式存在(水平分化),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阶层等;二是社会系统中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社会各要素不平等程度发生变化(垂直分化)。社会学家鲁曼认为,与传统社会分化相比,现代社会分化更强调社会不同类型职业横向层面的功能性分化和专业化(水平分化)。[2]水平分化中的不同类型人员或群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因此,社会不同类型群体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也不存在阶层差异,更容易被协调和整合。依据社会分化理论和大学发展现实,我们认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是指教师学术职业横向层面的功能性分化和专业化,即大学教师在从事学术职业活动中,由原来“单一身份承担单一功能(教学)”发展为“单一身份承担双重功能(教学与科学研究)”再到“多种身份承担单一功能(教学或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或多元身份承担多元功能(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因此,学术职业分化后的教师学术职业类型可划分为四种:一是研究为主型学术职业。该学术职业类型以高深知识的创新与传授为任务。二是教学、研究并重型学术职业。该学术职业类型以高深知识的创造与传授为主要任务,教学与科研并重。三是教学为主型学术职业。该学术职业类型强调教学是大学及其教师工作的中心,以高深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四是应用为主型学术职业。该学术职业类型强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高深知识应用为主要任务。[3]四种类型的学术职业中,每种教师学术职业类型承担的功能具有差异性,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具有不同的地位。

在理解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概念以及教师学术职业类型时,须厘清以下问题:第一,从大学发展历史和大学教师专业化进程来看,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生分化以及出现多种类型学术职业,这与大学职能的演进和嬗变有着密切联系。一定的大学职能出现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学术职业类型,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并非所有的教师学术职业类型都同时存在,且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所有学术职业类型在不同类型和层次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也并非是一致的。第二,学术职业分化后出现的各种学术职业类型,反映了不同教师学术职业工作侧重点的差异性。但某种学术职业类型的教师并非仅仅从事教学或科研、社会服务中的一种。许多教师的学术职业具有交叉性,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第三,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出现的所有学术职业类型并非与大学的多种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一一对应,也并非与大学教师的三种学术职业活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一对应。第四,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大学教师学术职业横向类型分化与纵向层次分化往往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矩阵链条。

二、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内涵阐释

(一)教师群体——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主体

一是教师作为“人”和“师”具有主体性。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从本源来看,应克服工具理性的取向,彰显“人”和“师”的主体性。首先是体现“人”的主体性。“人作为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主性和创造性去追求真、善、美和自由存在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把握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的方式。”[4]作为大学教师,应体现“人”的存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而人生命的最大价值是“人”发展的丰富性和持续性。其次是体现“师”的主体性。一方面,教师拥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教育教学自主权,能够自主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材;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劳动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其他人群都是一种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方式。因此,无论是“人”还是“师”,都在于主体性且具有统一性。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客观需求,更是对自身学术职业发展的追求。因此,教师职业分化应避免工具理性主义取向以及所引致的客体性异化,教师所需要的不只是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发展,更需要作为“人”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是希望获得专业发展,更希望内在精神生命的发展;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也不仅仅是某些学术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而是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也不仅仅意味教学熟练度和科研能力的增强与提高,更应该是一种心理体验和幸福感受。

二是教师作为学术职业分化的实践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性是指教师个体自觉自愿执行或追求学术职业整体长远发展目标和任务的程度。外在表现为对教学、科研等学术职业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等,内在表现为对学术职业活动完成程度的责任心和职责意识等。此外,自觉性还表现为教师在学术职业实践活动中,应遵循学术活动的规律,自觉履行学术职责,避免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等问题的出现。能动性是指教师在学术职业分化过程中,虽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甚至是干扰,但他们并不是被动接收来自社会、政府和学校管理部门对学术职业任务的安排,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并结合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主动选择自己学术职业的目标、内容和领域。创造性是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根本点。教师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还是知识应用,都需要掌握理论前沿和实践重点,更新工作理念,革新方法和手段,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最终目标。

(二)教师专业化——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直接目标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是社会分工和大学使命多样化的产物。教师学术职业的变革与社会和大学内部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有着密切联系。正如韦伯所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任何真正明确而又有价值的成就,肯定也是一项专业成就。”大学教师专业化是指大学教师群体专业能力和专业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和结果,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不断达到专业标准,最终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和学术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群体在学术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标准,最终形成具体的学科与专业。同时,大学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又将大学教师归类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并要求同一专业教师依照特定的标准对高深知识进行传播、整合、发现与应用。因此,专业是学术职业的存在方式和形态,并通过既定的专业标准来体现学术职业的专业化。只有这样,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才达到了基本目标,也才能使大学教师发展有着明确的方向。

此外,尽管学术职业分化导致各种类型教师在知识、能力、入职标准等方面的要求有所差异,但每一类学术职业的教师都必须遵守相对统一学术要求——学术职业伦理,这种职业伦理有来自大学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规范,也有外部政府、社会和大学对教师学术职业的要求和准则。大学教师学术职业伦理是规范大学教师学术活动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活动具有认识、调节、控制、引导和教育功能。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其学术职业伦理的特别之处在于“以高深知识为业”所带来的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具有规范和明确的学术伦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各种类型学术职业的教师而言,以“探索高深知识真谛”为宗旨,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爱岗敬业、育人为本,避免学术目标庸俗化、学术职业价值观畸形、学术行为失范等职业理论问题,是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三)高深知识——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基础

知识可分为一般性知识和高深知识。而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反映了大学教师对高深知识的处理和生产。对于大学而言,高深知识的传播、发现、创造和应用是大学得以存在的内在逻辑,也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演变和分化的表现形式。

高深知识作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基础,具有专门化、系统性特征。高深知识的传授、探究与创新等不同活动都具有专门化和系统性,但有所不同。探究知识时强调未知性和深奥性,传播知识时强调的是系统性和体系化,而创新知识时更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确定性。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在功能上都发生了明显分化,从而形成了多种的教师学术职业类型。究其重要原因在于:大学及其教师处理和传递高深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学术职业的分化反映了不同类型大学、不同学科或专业对高深知识处理方式的差异性。以此相对应地,大学也从单纯性的育人机构向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机构转型。而这种大学知识功能的发挥,其客体主要指向的是“高深知识”。总之,在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变迁和分化过程中,以高深知识的传播、发现、创新和应用等为主要使命的大学教师在学术职业类型上出现了分化,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趋势。高深知识始终是不同学术职业类型存在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学在对高深知识进行处理时,只有坚持不同学术职业价值标准,大学的基本功能才能够得以发挥、实现和拓展,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也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并维系高等教育系统的正常秩序。

(四)学科与专业——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载体

大学是一个松散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专业化学术组织,是一个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的场所。而知识的传授、创新和应用是主要围绕“学科”或“专业”来进行的,作为高深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教师及其团队也是由学科或专业凝聚而成的。大学实现其各种职能主要依靠学科和专业来承担。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学术职业无论如何分化,都离不开学科与专业的支撑。大学内部,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聚集、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围绕着学科与专业来进行的,学科与专业是高等教育活动的载体,也是学术职业分化得以实现的载体。学科与专业之所以能成为学术职业分化的载体,主要是因为:第一,学科、专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大学教师所在学科的优势地位会在其学术职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影响。[5]教师无论从事的是教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无论是教学与科研并重还是技术开发与应用,都可以依靠自己在学科和专业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由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特征,学术领域越来越需要专业性和细化的知识,从而使得不同学科与专业的教师群体或个体,能在大学提供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与专业平台上开展学术工作,并获得一定的成就。第二,学科专业具有发展性特征。随着知识的分化和人们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学科与专业在数量上不断增多,层次上也不断得到深化,未知的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多。这些使得不同类型学术职业的教师获得了探索未知知识领域的动力和兴趣。

三、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内在规定性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内在规定性是指学术职业及其分化特定的组成要素及特定组成要素间的特定关系,具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与大学类型的相对独立性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和现实来看,大学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学术职业类型分化的进程和深度。一所大学里,何种学术职业占主导,教师主要从事何种学术职业工作,从整体上受制于这所大学的类型和性质。因为一所大学的类型承载了社会、政府对大学发展方向的需求,也凝聚了大学内部学术人的利益诉求,因此,大学的类型影响着大学及其学术人对高深知识的处理方式和学术的价值取向。但是,需特别指出的是,学术职业分化的存在形式较为复杂,它既存在于同一类型大学内部不同类型教师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类型教师之间,即使同一教师在不同阶段从事的学术职业类型也具有差异性。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类型及其划分与大学的类型和发展定位并非一一对应。一所大学被定为何种类型的大学,只能说明大学自身的发展定位,而非代表所有教师的学术职业类型。每个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类型的划分,除了与大学的定位密切相关以外,还与大学内的学科性质、区域位置以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兴趣和发展目标等有关联。此外,一种类型的大学也并非仅仅有一种类型教师,这与大学的育人性和学术性密切相关。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大学,都需要教学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应用型教师,只是不同类型教师的比例具有差异而已。

(二)学术职业分化与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渐进性与相对性

大学教师群体作为学术职业分化的主体,其以何种学术职业为主,除了受到其所在大学类型的影响外,还与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阶段、学历、兴趣、知识储备、学术能力等密切相关。大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必然经历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青年教师由于知识储备、学术能力和工作任务的原因,在选择(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学术职业类型时,更加倾向于教学为主的学术职业类型,随着年龄和职称层次的提升,他们的学术职业选择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甚至是研究型转变,这是大多数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路线图。但是,并非所有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都呈现线性关系。随着年龄和职称的晋升,有的教师可能出于兴趣和自身能力的考虑,仍然会把学术职业的重点放在教学领域,或者是研究领域,或者教学与科研并重;有的教师可能因自身能力和外在条件的不足,会选择学术职业难度较低的职业。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对学术职业的选择,主要出于对职务、职称晋升的要求,所以,其选择的学术职业类型与之相对应的成果质量和能力大小不一致,具有相对性。因此,大学学术职业分化后,教师不同的学术职业类型应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相对应。这也是大学学术职业分化过程中大学管理者和教师管理机构必须客观面对的事实,也是在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专业发展制度等方面进行革新的重要动力。

(三)教师学术职业分化过程中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理想性”是指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是个不断发展的职业,通过学术职业的分化,使得教师群体因自身兴趣、爱好、能力和专长等的差异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所愿意的学术工作、工作方式、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等,把自己选择的学术职业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并为之而奋斗。这是学术职业的学术性、自由性和自主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为学术而学术”的理想化愿景。但是,如果教师的学术职业活动离开了学生的需求、知识的探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每个教师选择从事何种类型的学术职业,并非都是理想化状态,而是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大学教师要正视学术职业分化所带来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主动改变自己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主动适应学术职业分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在学术职业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四)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性质的“两面性”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后的类型可划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研究为主型和应用为主型等四类。从社会分工理论和大学职能的演进历程来看,各种学术职业类型教师的地位、待遇等应没有高低和不平等之分,各学术职业类型之间的差异在于学术职业任务和使命的不同。这种应然的特征告诉我们,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具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发展通过自身不断在结构上的变化,以适应大学职能的演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有助于提升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整体效能。这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积极性的一面。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外部政府、社会和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功利化、世俗化以及大学自身办学类型与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等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不但出现了分化,更为明显的是教师对学术职业类型的选择出现不均衡现象。“重科研、轻教学”、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等违背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本质的问题凸显,久而久之,必然造成不同学术职业类型教师间的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拉大以及教师学术职业类型选择的“重研究性”和“重应用性”等倾向。这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影响不利的一面。总的来说,大学教师的学术分化过程中,各种类型学术职业如果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能够相互补充和耦合,则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就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分化与整合——一项以浙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2]高宣扬.鲁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14.

[3]李志峰,杨开洁.基于社会分工的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分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9.

[4]黄葳.主体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02.

[5]王传敏,孙钰.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3):69.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于翔)

The Conception, Connotation and Provis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Academic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YANG Chao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University teachers’occupation is a kind of academic profession in essence. With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func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need,university teachers’academic profession has been occurred differentiation in terms of function and types,which was from single role and mission to single role and multiple missions,and to multiple roles and single missions or multiple roles and multiple missions. Therefore,defining the conception,connotation and provision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i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teachers’academic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 system,and is also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solving academic profession management practic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academic profession differentiation;academic profession types;advanced knowledge

作者简介:杨超(1980-),男,云南景东人,云南师范大学高教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①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教育部青年)“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环境治理研究”(EIA130420)。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2-0090-05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双师型”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教师培养策略探究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浅析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基于积极导向的大学课堂管理
改善大学英语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应用措施
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化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