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也是诗人

2016-03-04 09:35翟耀文
文史月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群英同盟会全诗

翟耀文

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逮唐宋名家,有一韵数句,可演为彼方数千百言而不尽者。”他还说:“或以格律为束缚,不知能者以是益见工巧。至于涂饰无意味,自非好诗。然如‘床前明月光’之绝唱,谓妙手偶得则可,惟决非寻常人能道也”。对于当时有人提出要废除诗词格律,孙先生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说“今倡为粗率浅俚之诗,不复求二千余年吾国之粹美,或者人人能诗,而中国已无诗矣。”

孙中山一生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奔波,他并无意做诗人,他曾对日本朋友宫崎寅藏说:“弟不能为诗,盖无风流天性也。”据说他平生所作“存世者不过数首,却足以显示其精神境界和艺术品位。”

孙中山现存最早的诗,是1889年秋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咏志》:全诗四句,据说曾被用作革命组织的动员口号和联络用语,诗曰:

万象阴霾打不开,

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

要把乾坤扭转来。

全诗浅显易懂,鼓动性极强。据毛翰先生解释,诗的第二句“红羊劫运”借用的是一个典故。因为天干“丙”“丁”和地支“午”在阴阳五行里都属火,为红色,而“未”这个地支在生肖上是羊,据迷信说法每逢丙午、丁未年为祸患之年,每六十年出现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后被称为“红羊劫”。孙中山借用这个典故却是反其意而用之,宣称革命的时机就要到来了,清朝的劫运就要到来了。

孙中山还有一首影响较大的诗,是他为悼念刘道一而写的一首七律《挽刘道一》,诗曰:

半壁东南三楚雄,

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

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

神州落日泣哀鸿。

风时痛饮黄龙酒,

横揽江流一奠公。

刘道一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1906年从日本回国后到家乡湖南宣传和组织反清组织,当年年底参与萍浏醴武装起义,次年一月被捕,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2岁。刘道一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武装起义而牺牲的第一位会员,孙中山对他的牺牲悲痛万分,挽刘道一的诗作于1907年2月3日,全诗情真意切,气魄恢弘,境界远大,为孙中山诗词代表作之一。

1907年3月4日,孙中山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临行前他写诗赠给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一首五言绝句,诗曰:

此去浪滔天,

应知身在船。

若还潇湘日,

为我问陈癫。

诗中提到的陈癫,原名陈树人,是先期回国的同盟会会员。这首诗前两句抒写有国难投、身不由己的悲愤心情;后两句则作为临别留言,嘱托革命工作。唐群英是1904年同秋瑾一道东渡日本,寻求救国之道的反清女志士。

1907年12月孙中山亲临战场,指挥镇南关的反清起义,失利后他率军撤退,在马背上吟成了一首七绝:

咸来意气不论功,

魂梦忽惊征马中。

漠漠东南云万叠,

铁鞭叱咤厉天风。

短短四句,字里行间洋溢着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扭转乾坤、顶天立地的奇男子,而且也是一位重情厚义的革命家。1917年他在《祝童洁泉七十寿》一诗中写道:

阶前双风戾云飞,

览揆年华届古稀。

治国安民儿辈事,

博施济众我公徽。

玉槐花照瑶觥燕,

窦桂香凝彩舞衣。

所欲从心皆絮矩,

兰孙绕膝庆祥晖。

诗中娴熟妥贴地运用典故,全诗一气呵成,人情味颇浓,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极其强的,展示了孙中山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猜你喜欢
群英同盟会全诗
劝学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了不起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坚持4年种蓝莓 3个月卖300万元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比例尺(一)”导学案
体坛“群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