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6-03-05 00:02柳斌杰
现代出版 2016年1期

◎ 柳斌杰



“十三五”期间我国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

◎柳斌杰

摘要:我国新闻出版业经历了10年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大国。“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市场贸易体系,还要完善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执法体系。出版业必须和文化体系建设、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相适应,把现代治理体系放在重要位置。为在“十三五”期间把我国建设成出版强国,我们必须从六个方面打好攻坚战。

关键词:“十三五”;文化体系建设;出版强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出版强国,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因为出版是文化的核心,是基础。只有出版强大了,文化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早在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并且确立了相应标准。到现在五年过去了,我们需要总结。今后的五年正好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是前五年奠定基础上的大发展。今后五年我们有哪些机遇?有哪些问题?有哪些难点?有哪些短板?出版人应该搞清楚。因为全局决定局部,整个出版业的大气候影响到每一家出版企业,影响到每一个出版人。

围绕建设出版强国,我讲三个问题,跟大家一起交流。

一、中国出版业正处于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进程中

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出版业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出版业。因为我们出版领域的两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为中国和世界文明推进作出过重要贡献。可以看看《圣经》序言,可以看看马克思著作,在西方科学家、史学家著作中,都提到中国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实现了思想文化的远距离传播,是革命性的变化。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两项体现在出版领域,对那个时代的文明传播,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一百多年来,由现代技术支撑的中国现代出版业,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国民素质再造、文化教育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为此感到自豪。我经常跟同志们讲,在所有的职业里,最能够永恒不灭的是出版业。因为出版产品是永恒的,一部作品留下来,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为久远,都可以一直传下去。四书五经、1919年以前所有的历史典籍,以及1919~1949年民国时期创造的文化,都以书籍的形式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件事情比这个更有生命力。所以我说做出版是一个不朽的事业,上承先贤、下启子孙,是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私营出版业的同时,国家投资兴办出版事业,推动了中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初步建立起现代出版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解放了出版生产力。我们现在一年的出版能力超过过去的一千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秦朝时候有9万多种书,汉朝末年有17万种书,唐朝末期是39万种书,而我们现在一年就能生产45万种,出版能力提高了多少倍?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经历了10年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大国。主要标志如下:

第一,出版实力更加雄厚。我们出版行业的总资产年均以30%的速度增加,去年营收已经超过两万亿。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资料,我国出版业投融资能力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位。在跨国兼并中,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主力阵营。

第二,出版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年出版图书已经达到45万种,总印数83亿册,市场动销品种常年保持在220~280万种之间;我国报纸发行量是43亿份。报纸的网络版、移动终端现已普及城乡,读者达到3亿多人;期刊的总发行量最近五年一直稳定在33亿册左右,学术期刊已经居世界第二位,新兴的电子期刊连续几年稳定增长,目前正在出现的微期刊也在吸引着更多的读者。

第三,出版技术日新月异。数字技术融入了传统出版业,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快速成长,特别是在电子读物、音像、动漫出版、音乐出版空前繁荣的形势下,数字出版高速增长,产品和服务年收入已经达到3千亿。特别是音乐作品的生产、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因为汽车发展、流动人口增加而需求旺盛。这都显示了新技术运用在出版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四,产业融合方兴未艾。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复制融合加快,大大提升了印刷复制能力和产品加工质量,支持了国家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超过了德国,仅次于美国。

第五,出版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我国出版“走出去”道路越来越宽,主要有做国际书展主宾国、开展图书进出口贸易、中外合作出版、中外文化交流、出版企业跨国兼并、国际发行网络建设等六种形式,加快推动了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目前我国已经在19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图书贸易,包括图书、报刊销售和开展馆藏馆配业务等;在39个国家中建立有中国的出版企业。我在总署工作期间制定过目标:必须在40个主要国家中建有中国的出版企业,现在基本做到了。在世界著名书展中,比如法兰克福书展、纽约书展、伦敦书展、巴黎书展、莫斯科书展等,中国出版业都成为了最大亮点。这两天在印度举办的印度书展,中国也是主要的参展国之一。

第六,我国有了授权的国际标准。“一流国家出标准”,这是国际公认的现象。我们过去往往在别人制定的国际标准下生存,可以说削足适履,非常被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发,2015年4月15日,国际标准注册机构正式授权国际信息内容产业协会,发布了中国研发的MPR内容产业标准,从5月16日开始生效。这个标准的执行秘书处也设在中国,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成果,大大提升了信息内容产业的价值,填补了国际标准体系的空白,为我国创造了“标准化”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作为中国首个国际标准,研发过程一直得到中央关注和支持。

第七,版权支撑能力快速提升。首先要提到我国这几年研发的“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简称DCI)。原来出版界执行的是美国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简称DOI),现在有了我们自主开发的DCI。数字内容标识符,就是内容生产跟踪的标识符,就像出生证一样,内容一产生,它就会天然地成为该内容的终生号码,不管是在国内传播,还是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个号码可以终生识别。其次是10年前由新闻出版研究院牵头进行的版权技术研发工程,运用新技术手段为版权提供重要支撑。这项工程进展顺利,即将验收完毕。这些年我们最头疼的版权保护问题以此可以得到破解。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强调要在全国推广这些标准和技术,用以提升我们版权保护的能力。

第八,我国出版业国际威望大幅上升。以前我们多年申请加入国际出版商协会,总是借口我们私营出版不发达、出版自由没落实,遭到拒绝。现在怎么样?由于我们出版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上升,国际版协主动找上门,邀请我们参加国际版协,去年已经顺利通过。他们现在认为没有中国,就不成为世界出版;国际版协没有中国,也不成为国际版协。国际版协前后两任主席一起来华时预言,要不了10 年,世界上最著名的出版机构都会换上中国旗帜。国际组织的认可证明了我们作为出版大国,已经名副其实。

看到我国出版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令人欣慰,但没有理由满足现状。因为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出版大国,还不是一个出版强国。中国出版业正处于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进程中。目前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们的学术创造力不大,由思想、科学、文化、内容引领世界潮流的能力还不强。正如习总书记说我们有高原,没高峰。而美国、英国等国家差不多每年都有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作品流行全球,如《百年孤独》《挪威的森林》《泰坦尼克号》《哈利·波特》《阿凡达》《星球大战》等。我们现在的作品还不能进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行列。在每年世界文化产品排行榜里,中国还处于缺位状态。当然,原因很复杂,有社会制度的原因,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但深刻反省,我们确实还缺乏触及人类文明根本的话题,我们讲的东西还不能引起世界的共鸣。这并不是我们出版人的能力不行,而是我们出版的“金矿”品位不高。这个品位是掌握在作家、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那里的,需要作者去创造、出版家去挖掘,大家共同努力,改变现状,提高质量。

二是出版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我们的出版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不够强大。所以我们还没有多少能力生产出世界级的、划时代的内容产品,也没有能力跟发达国家著名的跨国出版公司竞争。

三是我们的法律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评价机制还不尽如人意,出版企业内学术自由风尚还不够活跃,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机制化、制度化,难以策划出版传世精品,影响着整个出版行业做大做强。出版这个行业非常具有挑战性。我们现在的评价标准,总体上讲是突出两个效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具体评价而言,我们没有分门别类地去考量学术创造能力,往往以服从当前形势需要为标准左右出版业的长远发展,这样就很难产生精品力作。我们说的精品,传统的经典作品,甚至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科学领域的另当别论,其是以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为标准),有哪一部作品是在出版当时就能够获得很好评价的呢?没有。四大名著有的在几十年内、上百年内都是禁书,换了几个时代才变成精品。我们要认识到出版评价的特殊性。我们既要反映当前国家的现实要求,出流行书;也必须从人类文明,从历史进步,从社会发展,从更远的目标来看出版的价值,策划出版有厚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精品书。只要给出版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必定会有“高峰”作品问世。

四是我们的出版企业还不够强大。企业数量很多,但是由于部门化管理、地区性分割,使得企业层次比较低。世界出版五百强我们现在进入的只有三席,而且名次靠后,前十位没有我们。这显示我们还不是一个出版强国,要成为强国,起码在前十位要占到几席。比如我国经济,世界五百强前十位里就有四席,我国银行实力大多数都排在世界前列。在互联网信息产业里,世界前十位也有我们三席,马云的企业,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了。我们出版业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五是我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国际传播能力还有一定差距。目前相当多的出版机构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竞争状态,距现代出版制度的建设也还有相当差距。中央当时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就是上市公司的标准。现在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真正达到上市公司标准的有多少?相当多的是封闭的小企业,只能达到“温饱”水平。

六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大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我们现在多种渠道都在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实体书店是一个体系,一个标准;网上销售是一个体系,一个标准;新的阅读空间是一个体系,一个标准;民营销售渠道又是另外一个体系、另外一个标准。不是一个融合的大市场。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而我们还是常态。

二、今后五年我国出版业的机遇和任务

“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市场贸易体系,还要完善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执法体系。总之,要在五年期间完成这六大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可能认识还不足,总以为发展规划主要在经济、社会领域。其实仅从经济方面说,我国已经超过了小康社会的标准。短板在于制度体系建设。出版业必须和文化体系建设、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相适应,把现代治理体系放在重要位置。

出版业哪些方面与文化体系建设紧密相连?

第一,出版业要服务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要求。文化建设第一个要求,就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规划讲了几个显著,这是一个。这个显著提高靠什么呢?靠教育,靠读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得到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要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都要明显提高。这对我们出版业既是任务,也是机遇。

第二,出版业要服务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工程的建设。要加强思想道德、价值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提倡科学精神,注重通过法律、政策、各种文化形态,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和先进理念。

第三,服务于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媒体建设,打造一批新型的主流出版传媒集团和几家世界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提高我们的传播能力。请大家注意这里的“一批”和“几家”,中央要求的主流媒体,不是过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是业态各异、形态多样的新型主流媒体,既包括过去的媒体形态,也包括现在的新媒体。要建设的就是几家这样的、世界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工作方向。国家强调,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理论文化工程时,都要面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我们出版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比如图书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军营书屋等。出版业在面向这些领域的服务中,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这里我们说几个数字:要办好13亿人的出版,特别是要瞄准9亿多人搞出版。为什么讲9亿多人呢?3亿多的学生占了我们出版市场消费的一半,这几年一直都保持在45%、46%的消费比重。这是最大的出版消费人群。其次我们还要关注“十三五”规划建议讲到的6个“一亿人”:一亿进城落户的新市民、一亿进城的体面的打工者、一亿要纳入国家教育规划的学前儿童、一亿需要脱贫的贫困人口、一亿要有精神文化保障的老年人,还有一亿人新增的就业者,包括毕业学生、转业军人、新成长的劳动力。所有这些人都需要知识,需要通过阅读找到他们的社会身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讲出版服务要分众化,对象化。这既是贯彻中央要求,以人为本办出版,也能在其中找到出版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完善出版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内容创意产业和新兴的出版业态,以出版传媒产业基础支持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段时间我们强调社会效益,有些出版人迷惑了:产业都不提了?产业是一个载体。光有灵魂,没有身体,魂不附体能发展吗?出版业也一样,首先要把自己产业做强了,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我们有时候理解中央精神不够全面,一句“不做金钱的奴隶”,便吓得连产业也不敢说了。人长头脑就是要会思考。搞企业,当社长,第一位想到的应是员工的生存,企业的发展。不能不讲经营,不能不讲收益。社会效益当然要讲,哪个企业不讲?做食品,没营养行不行?做药品,没有疗效行不行?这些都是社会效益。做书也一样,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内容。一个出版人第一位要考虑的必然是有内容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我们哪个出版社专门找不好的内容出版?文化产业三分之二是新闻出版和相关产业,文化产业2.2万亿里有1.86万亿是新闻出版业。出版产业做不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就成了空话。还要看到,经济处于新常态下,以往的消费热点没有了,现在要找一个新的消费热点。中央提出供给侧革命,就是在消费这一端革命。我们的出版文化消费正好赶上这样一个机遇,出版业千万要珍惜重视。

第六,要创新出版“走出去”的路子,改革文化对外传播、出版国际交流、图书对外贸易的方式。中央明确提出要改变三个方式,就是要创新方式和渠道,推动中国出版文化走向国际市场,在竞争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使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

上述“十三五”规划要求坚定了我们文化发展的方向,增强了我们出版的自信心,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加快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这既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奋斗的前景。

我想强调一下,出版业一定要把“十三五”规划贯彻好,把中央的精神贯彻好,把本单位的规划制定好。特别是要设计好出版的“十三五”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这对未来五年的发展极为重要。举例来说,我们十年前设计的数字出版的九大工程,如出版数字复合工程、中华字库、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总库、版权保护研究开发工程等列入了当时国家的五年规划,预算盘子达94亿。没有这些重大工程的支持,哪有今天数字出版繁荣发展的局面?没有科学的规划,进不了国家的“大盘子”,行业的发展就会很困难。

我们一定要明确,国家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是补社会领域这个短板。社会领域又有两个重点,除了医疗卫生就是文化。很多人还都不明确,中央要求的六大文化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立法,创造好的发展环境。明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很多出版公共服务的内容都将纳入这部法律,包括城市的图书馆建设,农村的农家书屋建设,等等,都要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下来,这都给我们出版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单位发展规划,一定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把“十三五”规划真正落实到我们出版业上。

三、攻坚克难,决战“十三五”,实现强国目标

为在“十三五”期间把我国建设成出版强国,我们必须从六个方面打好攻坚战。

第一,要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要进一步理顺出版业的体制机制,建立起现代出版制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我们已经确立的发展目标有些还没有达到,要继续推进。最近几年的步伐加快了,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通过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经准备上市了。这两大集团上市,将会有一千亿级资产规模的出版机构,折合美元140多亿,在世界排名将进入前三位。这是中国出版国家队真正进入世界前列。如果不通过资本市场,光靠产品销售,作为一个现代化大型企业,会很难很难,国际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国际上大的集团都是跨国兼并重组而来的。

第二,要打好融合发展攻坚战。融合发展是中央坚定的方向,但到目前还举步维艰,其中有几个障碍。一个是“三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政策没有落实。虽然中央出台了有关“三跨”的具体文件,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很难。再一个是体制改革不到位。中国出版企业依然是地区所有、部门所有,没有独立自主到市场上发展的地位。还有就是发展观念比较落后,习惯过安稳日子,不愿接受新的挑战。这几个障碍限制了融合发展。所以推进融合发展还需要攻坚。在出版领域,新媒体大多依靠市场成长起来,而传统出版社靠国家投资兴办,有的已经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怎么融合进去?所以第一步必须改革,让它变成市场主体,参与平等竞争。现在,国家的管理体制在变化,国有企业一律变成用资本说话,国家对国有企业只管资本,不管企业活动,不管企业经营。国资委现在也在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就是变成国家管资本,不管具体经营。这样以来,资本在市场上是平等的,不管股本的血统,只管股本的数量和收益。这样就能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所以出版领域必须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变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为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在内容创新上打一场攻坚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出版“高峰”。首先要解放思想。莫言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当年他出书也是困难的;贾平凹当时有的书也是在禁止之列,不能出版发行;所以我说不在学术上解放思想,要想创造出出版“高峰”几乎不可能。我们的思想创造权限往往掌握在某些人手中,他们有思想创作的权利,而广大群众却有限,这怎么繁荣创作?出版“高峰”从哪里来?大家都希望中国能否出版世界级的科学、文学、艺术、思想、理论的高峰之作,那就要在这方面打一场攻坚战。

第四,打好产业调整的攻坚战,实现出版产业升级换代。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绿色、共享融入出版产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延伸产业链,开拓新空间,使出版业变成文化支柱产业的核心部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第五,在数字出版与技术更新上打好攻坚战。当前传播领域技术更新越来越快。拿手机来说,3G、4G都快淘汰,马上就要5G了。互联网呢,能够穿戴的互联网马上要代替物理性的互联网了。这些到底将对我们出版传媒业带来什么巨大的变化,还是一个未知数,谁也说不好。没有充分的技术准备,不打好这方面的攻坚战,就会在突如其来的冲击下失去自我生存之力。

第六,要在开拓消费空间上打好攻坚战。大家现在普遍感到我们的图书市场稳中有进,但是进的步伐不像早些年那么快了。我们必须和经济领域一样,要找新的消费空间。一年出了40多万种书,这些产品谁需要,谁会来买,谁愿意为我们掏钱?要研究这些问题。中国经济领域出现消费低迷,一旦缺少投资刺激,国际贸易萎缩,很容易出现困难局面。我们的努力,就是要转向以市场拉动为主的正常轨道,这是“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在生产、流通、消费链条上,消费起决定性作用。

图书也是这样,我们要为它寻找新的消费空间。这方面有好消息。西方国家纸质阅读的情怀渐次回归,印刷媒体行情看涨。证明这一趋势的有几个标志性事件:一是美国出现“上架好书”活动,从销售网9万多种书中选出600多种“好书”上架,结果一段时间内,人们24小时争着买书。这不是找到一个新的空间的表现吗?美国经过十几年的互联网阅读冲击,现在开始向纸本书阅读回归。在德国、英国,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这就是说,只要找对了读者,发展图书市场还有很大空间。根据国内市场调查,实体书店有进一步发展。三大网络运营商都在预备建设几千家、几万家实体书店。京东、当当、阿里巴巴,都在谋划这件事。另外一个趋势,社会上也在开拓多功能的阅读空间。有的阅读空间跟餐饮、咖啡店结合起来,跟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阅读领域。中国有一个很好的读书风尚,18岁没上大学前,哪个家长让孩子成天上网?成天看电视?很大一部分家长都是鼓励孩子看书。出版业要寻找新的阅读空间,在我国大有潜力可挖。

最后,我想从微观的角度给我们出版业同行做一点提醒。

第一,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办好13亿人民的出版,服务好13亿人民的道德、科学、文化、健康和素质提高的需求。这是我们出版行业的一大优势,是我们的立业之本。

第二,我们要加强内容方面的发现、创造和提高能力。出版只是载体,内容是作者创造的。我们必须学会发现一批优秀作者,发现好的选题,发现好的作品,形成自己高水平的作家队伍。有时候,一个作者就可能带活一个出版社,建设一个强社。鲁迅、巴金、叶圣陶等做编辑的时候,经常琢磨怎么发现和培养作者队伍,这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第三,用好中央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提上去,使企业立于市场竟争的主动地位。

第四,在企业发展上打开新的局面。我前面讲的资本问题、产品问题、融和问题、市场问题、管理问题,都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个方面有突破,就会带来连锁效应。

第五,敢于直面市场。出版的资源、人才、投资、融资、产品开发、图书销售等资源都以市场主导加以配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重塑我们的管理规范。以市场、互联网思维来开拓我们的业务。

第六,积极参与国家工程。从2016年开始,国家在出版领域要陆续实施十几项重要工程,比如一带一路、经典传承、书香工程建设,还有三大基金工程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政府采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出版机构要主动参与国家重点工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图书消费空间。“十三五”期间,还会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出台有关法律,这都是发展出版业的正能量。希望出版战线上的同志们,抓住机遇,开拓奋进,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出版强国,这也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新的贡献。

(该文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同志2016年1月7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