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伦理向度①

2016-03-05 09:44刘建华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9期
关键词:理性学术大学

刘建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10)

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伦理向度①

刘建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10)

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核心目标是使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回归学术本位,实现其育人的本质。这就预示着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必须强调教育的伦理向度,并把伦理向度作为制度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伦理向度应着重体现为对人道、理性、公正、自主和民主等的价值追求上。

现代大学制度;伦理向度;价值追求

当我们置身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回应大学组织里的各种伦理问题,必须直面大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伦理失范现象,从伦理向度的视域去考察和剖析大学运行中的问题和制度性障碍,从而寻求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路径。

一、人道性: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起点之维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人道内含着对人的“仁慈”、“关爱”,是作为个体的人从人的本性出发对待自己及同类的一种态度。教育中所说的人道是人道思想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投射。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或者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抑或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尊重人、关爱人、关心人、激励人,以人道的行为把自然人培育成理想中的社会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本身便是人道的体现。因而,一定社会中教育活动的状况,便体现出人道思想的广泛性”[1]。其实,教育的人道思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出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关爱,是一种原始的、本质意义上的人道关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活动日益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而独立的社会活动,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教育制度的这一固定既是社会人道广泛性的拓展,也是教育自身人道性的提升。

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教育制度中最高层次类型的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教育对人的需要层次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多元关照的演进。回顾前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前,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制度构建中的理论缺陷表现为:“一是把人视为一种可控的动物;二是把人视为一块白板,任凭社会文化去涂抹;三是注意人发展的线性因素,无视人发展的非线性因素。”[2]上述教育制度中的理论缺陷实质上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绝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3]作为社会中可塑性极强的生命个体,人的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源泉就在于人道性,这一人道性就在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爱、相互激发,进而激发出人的无限潜力去能动地创造和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行为影响的活动。教育是崇真向善趋美的活动,也是爱的传递和传播过程,所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以人道为价值依归。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道性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从而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是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进步。人是高等教育之魂,失去了人的意蕴教育将不成为教育。然而,反观现实我们的一些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更多层面上是把人视为可控的物或者视为一块白板。教育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强化灌输,学生被动接纳来自教师的说教;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高高在上,不断强化自身对师生员工的控制力,广大师生员工被动接受来自各级干部的威严,初且不论这种威严是否有理有据,这种说教是否正确,单从人道意义的角度来看,俨然是对人道和人性的无视与粗暴干涉,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现代文明相悖的。对于大学而言,原本应是思想、智慧和文化的激荡之地,也是精神和灵魂的交汇场域,然而,由于人道性的失却或被遮掩,使得大学应有的活力日渐丧失,大学的差异行、多样性和创造性也就体现的不很明显。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就是要直面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人道性缺失的伦理问题,更新大学治理理念,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境界,让教育回归到教育和人性的起点,用人的方式去理解教育、理解大学,去对待大学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特别是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让置身于大学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够自由的生长,让大学成为师生员工传知、寻学、求真的特殊场所和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大学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时,首先在理念上要确立尊重的办学理念。“要尊重大学内人和人生命的成长,尊重每一个人生命完善,发展自己的内在需求,尊重人格的自由、独立和差异,尊重并完善于发掘每一个的生命潜能,铸造完美人格。”[4]因为尊重本身就意味着管理,这是成功管理的制胜宝典。其次,要在制度设计中渗透人道关怀。也即在大学制度设计中尽可能多地站在师生员工的立场上,想他们之所想,爱他们之所爱,要在制度中体现出对师生员工精神上的抚慰和需求上的满足。最后,在制度的落实上要体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服务意识。全方位服务是指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学习和工作、从身体到心理、从眼前到将来等各方面的服务。所谓全过程服务是指要注重过程服务,从起点到终点,从入学到毕业,从入职到退休等等。因为管理本身内含着服务,这是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逻辑起点。

二、理性性: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基础之维

“理性”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词汇。按照《现代汉语小词典》的解释,理性是指与感性相对,并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理性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特性。诚然,在自然界动物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而唯有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实践。理性是人的一种特有属性,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作为教育活动而言,“它本身不是理性的存在物,而只是理性存在物的一种实践活动,但是,它反映存在物的理性状况。教育中的理性是人这一理性存在物的理性在教育活动中的投射。同时,教育活动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本身有自己的规律和逻辑,也可以说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自组织性”[5]。我们说的教育理性,实际上强调的是教育内部诸因素的自组织性,也就是说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育活动唯有实现各层次教育主体的教育自觉,并遵从教育规律,教育实践才能理性行事,才能达成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一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践过程是否体现教育实践中各主体的教育自觉,是否按照教育规律行事,直接关乎到教育本身理性的是否获得,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效果。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作为一个以“知识”为介质,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取向的学术场所,其教育理性主要包括教育决策理性、教育执行理性和教育研究理性三个层面。教育决策理性实质上是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也即教育的管理层在制定学校的大政方针中是否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思考。教育的执行理性是指教育具体实践中是否对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有着一定认识,是否根据实践活动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变通。教育研究理性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学术研究中所应有的独立和个性。我们反观现实,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中国高校扩招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思潮,使得我国许多高校的理性日渐式微,不少高校因规模扩大、管理滞后、教学设施紧缺、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相形见绌,大学应有的理性精神、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责难和伦理上的拷问,大学的何去何从、发展路径如何、价值取向何方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各层次大学思考的问题,而呼之欲出的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当下大学回归理性的必然途径。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之地,是服务社会、传承民族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之源。大学的这些独特功能决定着大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也预示着理性性是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基础之维。这就要求:首先大学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要赋予理性并给予理性,要切实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结合校情、区情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理性的决策,要重视制度的顶层设计,要着眼于眼前与现实、当下与未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出符合大学实际和地区实际的特色之路和管理制度;其次,在制度的执行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依法推进各项制度的落实,同时也应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特别是要避免因个人和某些群体功利思想的诱惑,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最后在教育研究理性上要回归大学的学术本位,在制度上营造追问真理、敢于批判、独立思考、崇尚理性,不媚俗,坚持科学探索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使置身于大学内的每一个个体或群体都能感受到来自理性精神所带来的朝气、正气和盎然锐气。

三、公正性: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关键之维

公正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现代汉语小词典》解释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在教育领域,不少学者视公正为教育的首要价值。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认为:“现代教育系统承担着一项任务,即实现社会正义,他将公正视为现代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基本价值观念之首(公正、能力、自由)。”[6]公正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一切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对于教育公正,吴德刚在《中国全民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教育公正作为教育道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既包括教育制度、法律所包含的宏观层面的教育公正,也包括教育过程中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微观层面的含义”。我们所指的现代大学制度公正更多意义上讲是宏观层面意义上的公正。

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级组织,是人类为了实现文化传承和培育人才而建立起来的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大学的这种高层次教育机构像其他教育机构一样通过建构制度实现共同的社会价值和期待;通过倡导大学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实现着大学的社会价值。大学制度的价值是多元的,诸如自由价值、博爱价值、平等价值、科学价值、民主价值、公正价值等等。随着大学的变革,大学制度的一些价值也在发生变化,但唯有公正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曾动摇的主要价值。正是源于大学制度价值的公正性,大学才在历经社会变迁时岿然不倒,虽经风雨而自然永存。大学制度的这一公正性是大学永续的要求,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灵魂。正是源于大学制度价值的公正性,也使得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价值指向和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时代我们呼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一方面是大学发展和进步之必然,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文明和秩序建构之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产业化、功利化而带来的社会集体性浮躁乃至大学自身的浮躁,使得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其关键性的伦理向度——大学制度公正性,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之基,而且也是落实现代大学制度之本。对于大学制度价值上的公正性而言,通常分为制度内和制度外两个层面。现代大学制度内的公正性也即大学本身的公正性,或者说是大学制度建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所谓合理性是指“现代大学制度要将意识形态的公正理念融入到现实的制度中,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它不仅反映着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导向,而且反映着现代大学制度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并尽可能保障学术目的和学术使命的实现,其目的在于追求实质性公正”。[7]所谓合法性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也体现在制度本身的表达方式和执行上,也即现代大学制度制定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广泛的参与性。现代大学外的公正性是指大学制度对于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意识、批判精神和伦理诉求等。总之,大学作为社会的良心,追求公正性不仅是大学自觉性的制度表现,而且也是大学自为性的价值使然。

四、自主性: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生命之维

自主性是与被动性相对的概念,是哲学、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涉及的一个论题。不同的学科领域赋予自主性不尽相同的内涵,但就语义学角度去理解,意思是主体按照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和特性。大学的自主性是大学内部主体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下,根据大学自身实际,在办学权力、学术自治和学术(教学、研究)自由等方面能够按照意愿行事的行为、能力和特性,是由大学的属性和影响所决定。大学自主性的实质是大学地位的相对独立,其传统意蕴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其现代意蕴是保障大学核心理念在制度中落实,是协调大学与外部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守卫大学学术性组织特性的最后防线。从这个意义上说讲,自主性是构建现代大学的生命之维。

对于现代大学而言,其自主性的主体层面包括大学法人组织、内部机构以及师生员工的相对独立性、主体性和平等性,其内容层面包括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的自主性治理而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上个世纪初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来的,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制度环境的影响,中国大学在制度上的自主性呈现出典型的两极性和明显地两面性:一方面在治理的宏观环境上大学的自主性越来越宽松,另一方面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泛行政化趋势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政府赋予大学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政府又在不断地收紧大学的人事权和财政权。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政府与大学、行政与学术、自主与约束成了现时代大学越来越突出的现象,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殊不知,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是学术迸发的殿堂。

大学的自主性需要通过大学治理实现,同时也应通过自主性的制度加以保障。这就启示我们,在建构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时,首先要确立大学的核心理念并以一贯制的坚持和执行。大学的核心理念实质上就是要确立大学的独立性、自治性和学术自由,这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大学自产生后一直奉行的基本价值取向。其次,建立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协调好大学外部的各种关系。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大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术自由,就在于明确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厘清大学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最后,要遵循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协调好大学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平衡好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关系。要意识到大学的学术属性和教育属性,要按照学术规律和教育规律行事,特别是要避免大学的行政权力过分膨胀,甚至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或者无视教育规律,忽视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关系;要体现出大学的学术自由不是无原则和无规则可循的,学术自由也有其自身的限度,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大学中的行政又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行政,大学的行政权力是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的,这是因为教育和学术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五、民主性: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保障之维

民主是一个政治学术语。作为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民主存在于权力阶层和平民阶层共存的空间,意思是指在一定阶级或阶层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学家科恩(ROBERT.S.Cohen)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8]高校的民主性可以理解为高校的管理者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要符合大多数师生员工的利益,要体现出高校内部各阶层、群体在对大学公共事务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基础上的制度和实践活动的特征。高校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基本模式,更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大学产生之初,大学就是一种行会性质的自发组织,随着大学功能和组织的不断健全,大学内部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大学中的“学者自治”、“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思想便成了大学精神的本质体现,因而也使得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日渐明显,大学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日渐被社会所认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体制已经无法解决高校迅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内的高校民主管理制度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高校纷纷尝试着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民主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凸显出一些新的问题,诸如民主管理的观念和意识淡薄,说的多做得少;民主管理的制度和机制缺乏,特别是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民主管理进程中行政权力泛化,行政权力经常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等等。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大学资源在行政权力的膨胀和作用下,分配更加不公平,社会各界的责难声不断,高校发展中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各高校的“趋同性”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地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高校的学术特性和精神特性决定了办高校要遵循就高等教育规律,要在知识和社会、智慧与财富间搭建桥梁,这种桥梁不是刚性的,更不是专制的,而是要以智慧对智慧,以文化对文化,以学术对学术,只有这样,置身于大学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智慧才不会被压制,潜力才不会被束缚。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要树立现代大学理念,确立民主性意识,倡导学生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氛围,要让每一位师生员工感受到大学的氛围是研究的氛围、是做学问的氛围,是传承文化和传播知识的氛围;高校不是官场,不是自由市场,更不是名利场。其次,要拓宽渠道,科学设置和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构,这是发挥民主性的保障。高校的民主管理机构包括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党政型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型组织,也包括教代会、学代会等群众性组织,高校在现代大学制度建构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学校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尽可能厘清学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的关系。最后要不断加强高校内部决策、管理信息的公开性,加强全员性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这是夯实民主管理突出民主性的基础,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之维。

[1][5]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46、164.

[2]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24-27.

[3]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2-63.

[4]尚洪波:大学伦理精神与大学自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1-88.

[6][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72.

[7]别敦荣,徐梅.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山东社会科学,2012,(8):110-118.

[8][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书馆,1988:10.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李作章)

Ethics Degree on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LIU Jianhua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lolia 014010)

The core targe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o make the university face to the society,the independent school running by law,the regression of academic basis,to carry out the essence that it teaches a person.This indicates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have to emphasize the educational ethics and take it as the start point and the end point of system construction.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embody toward the ethics degree for pursuing to the value of the humality,reasonableness,candor,independence and democracy etc.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ethics degree;value pursuit

G640

A

1674-5485(2016)09-0019-05

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建与思想教育研课题委托项目“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提高依法治校水平——依法治校视野下内蒙古科技大学章程有效运行机制研究”(DJWT1502)。

刘建华(1971-),男,内蒙古凉城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理性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