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方法

2016-03-06 16:24奚向男
关键词:英译本风波文化传播

奚向男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风波》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方法

奚向男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关键词:《风波》英译本;文化翻译方法;文化传播

摘要:文学翻译承担着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双重任务,其中文化交流的完成依赖于文学作品中富有文化内涵表达的翻译。但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和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文化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因此探讨和总结文学作品外译中常用的文化翻译方法对未来的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鲁迅短篇小说《风波》中的文化表达的英译为例,探讨总结常用的文化翻译方法。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风波》是鲁迅文集《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后,在江南水乡一个小村庄里发生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封建、愚昧、保守的思想。自面世以来,《风波》多次被译为英文,其中最有影响的译本当属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Storm in a Teacup和蓝诗玲翻译的A Passing Storm,后者还被收录在企鹅书库。《风波》中含有大量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表达,为恰当的翻译和处理这些表达,翻译家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灵活的运用了几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探讨和总结这些具有规律性的方法对未来的文化翻译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Storm in a Teacup为例,对其中的文化表达进行分析,总结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这些表达时采用的方法,希望对未来的文化翻译提供一点启示。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小说英译本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己浅薄的意见。

一 、《风波》中的文化表达

与普通的表达不同,文化表达意义的表现依赖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源语言读者之所以能够领悟这些表达的意义以及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因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学习,他们已经深谙这些表达背后的文化内涵。而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源语言文化是陌生而遥远的,他们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这些表达,进而会影响他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应牢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准确识别这些文化表达。阅读分析发现小说《风波》中的文化表达主要有人名、习语和文化负载词三种。

(一)人名

人名是个体在社会上的标志和代码,能将个体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体区分开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名就代表着一个个体,因此,在起名时,起名人都会在名字中赋予特定的内涵及目的,这些特定的内涵及目的的总和反映的就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胡晓梅、许之所(2006)就曾在其文章中指出:人名也是文化的载体,人名的内容决定着人名的形式,同时又取决于相应的民族文化。人名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存储、运载、传播的工具。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在为其作品中的人物命名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他善于将人物性格或外貌特征融入人物的名字中,并用这些人名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关系。在小说《风波》中,鲁迅先生依然保持这种风格,所以文中出现了很多有深刻内涵的人名,如“赵七爷”、“九斤老太”、“麻子阿四”、“八一嫂”等。这些人名既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级关系,又反映了当时江南农村的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

(二)习语

习语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动中形成的固定表达,主要包括:俗语、成语、歇后语、俚语和谚语等。由于各民族在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习语也带上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董国俊,2014)。正是由于习语的这些特点,在习语翻译中如何既准确的传达意义,又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一直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小说《风波》中,鲁迅先生也多次使用习语,如“自作自受”“恨棒打人”“万夫不当之勇”等,能否将这些习语准确、恰当的翻译出来是衡量一部翻译作品好坏的重要指标。

(三)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实践和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能反映其文化中特有的概念(物质或抽象),在其他语言中无法找到现成的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的词汇。1988年在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中,纽马克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Ecology)、物质文化负载词(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负载词(Social culture),组织、习俗、活动、程序、概念文化负载词(Organizations, customs, activities, procedures, concepts)和姿态、习惯文化负载词(Gestures and habits)五类。作为一部极具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波》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芭蕉扇、衙门、酒船等,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为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媒介。

二、《风波》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方法

《风波》中含有大量文化表达,这些文化表达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也为译者翻译小说创造了困难。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风波》时采取了直译、意译、直译+注释,直译(音译)+意译等方法,力求既保证文本流畅可读,又完成文化传播的任务。

(一)直译

在众多的翻译方法中,直译能最好的保留源语言文化,因为直译不仅能保留原文的意义,还能完整的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源语言文化中的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直译最能体现文学翻译所具有的跨文化传播价值。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风波》中的文化表达时,多次采用直译。

例1: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

译文:The sun's bright yellow rays had gradually faded on the mud flat by the river.

在这句话中的“土场”也叫“稻地”,“土场”是绍兴土语,意思是房屋前面的空地,类似于西方的yard,与yard不同的是,土场上一般不铺草坪,不种植物,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休息、聊天,各家的土场间也没有栅栏相隔。在这里译者没有借用英语中“yard”来翻译,而是直接将土场译为“mud flat”,完整的保留了源语言文化特有的意象,避免译文读者将“土场”与“yard”混淆,突出中国农村与西方不同的建筑特色。

(二)直译+注释

直译虽然能较为完整的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源语言文化中的意象,但有时由于对某些文化表达的理解要依赖于读者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完全直译会使对源语言文化十分陌生的译文读者无法理解译文,这时就需要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直译+注释的的翻译方法既能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又能帮助译文读者理解译文。

例2: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

译文:He could tell you not only the names of the five tiger generals...

注: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re were five famous generals in the Kingdom of Shu (221-263): Kuan Yu, Chang Fei, Chao Yun, Huang Chung and Ma Zhao.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流传非常广,其中的五虎将也是广为人知,而对那些不了解《三国演义》的西方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道“五虎将”这个词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只是将其直译为“five tiger generals”会影响译文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甚至会产生误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杨宪益和戴乃迭选择在译文中加注释,对这个词进行解释,为读者提供这个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理解译文。

例3: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译文:You know how it was in the time of Long Hairs: keep your hair and lose your head; keep your head and lose your hair...

注:The Taiping army of the peasant revolt (1851-1864).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g dynasty, Chinese men were forced to shave the hair above their foreheads and wear queues. Since the Taipings kept all their hair, they were called Long Hairs“长毛”一词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因在起义时,其成员皆披长发,所以民间叫他们长毛。这里在翻译“长毛”时,译者采用了直译+注释的方法,这样做能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完整的保留了原文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第二,保证了译文形式的简洁和意义的连贯;第三,对词语进行解释,向译文读者介绍“长毛”这一中国特有词汇的文化内涵。

(三)意译

文化翻译中,虽然有时能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兼顾到民族文化特色的保留和意义的表达,但有时有些俚语和俗语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外,还表现了说话人说话时的情感、态度和语气,采用直译或直译+注释的方法都无法准确传达小说中人物在说话时带有的情感、态度和语气,此时就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利用英语中原有的一些词汇和表达完成翻译。

例4:“谁要你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译文“Stop that noise! Little slut!”

例5:“入娘的!”译文:“Damn!”例4是小说中七斤嫂子骂她女儿六斤的一句话,因为七斤的辫子被人剪掉了,且很可能因此招来祸患,七斤嫂子十分担心,也十分生气,所以她把火撒在了女儿六斤身上,骂了她一句。例5是七斤在知道自己可能惹祸上身,拿着破碗进屋时自言自语的一句话,话里充满了七斤的沮丧和愤怒。如果将这两句话直译成英文,会使得译文冗长、啰嗦,不像口语表达,同时小说中人物说话时带有的语气和情感也会丢失。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尽量将小说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表现出来。

(四) 直译(音译)+意译

译者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的目的实际上与采用直译+注释时的目的一致,都是想在保留源语言文化意象、传播文化的基础上保证原文意义的表达和译文的可读性。廖七一(2000)曾在《当代西方理论探索》一书中指出:“既然在文化差异悬殊的中英两种语言间寻找到完全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汇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译者势必采用‘直译(音译)+注释’、‘直译+意译’或‘意译’等方法来弥补或调整中英两种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别。”与直译+注释的方法不同,直译(音译)+意译将对文中的文化表达的解释融入到译文主体,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可读性。

例6: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子身边看热闹。

译文:Widow Pa Yi had the kindest heart of all the onlookers there. Carrying her two-year-old baby, born after her husband's death, she was standing next to Mrs. Sevenpounder watching the fun.

“遗腹子”是中国特有的词汇,这三个字包含着两个信息:八一嫂的丈夫已经去世,她是个寡妇;八一嫂的孩子是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出生的。翻译这个词时,译者采用了直译(音译)+意译的方法,先将“八一”音译为“Pa Yi”,然后在前面加了一个“widow”,说明八一嫂是个寡妇,丈夫已经去世,然后又在“two-year-old baby”加上“born after her husband's death”,说明这个孩子出生的时间。这样,译文就将“遗腹子”这个词含有的所有信息都完整的表达出来了,同时使译文上下文联系紧密,保证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三、《风波》英译本文化翻译中值得商榷的地方

译者在翻译时,面对的不仅是两种语言,还是两种文化,文化的差异性是译者在翻译时面临的最大问题,这种问题在翻译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作品时尤为突出,虽然每个译者在翻译时都竭尽全力,采取各种方法和策略,力求在保证译文流畅、简洁、可读的同时向译文读者传播源语言文化,完成文学翻译文化交流的任务,但是由于两种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译者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大翻译家杨氏夫妇学识渊博,翻译经验丰富,然而,在面对东西方两种有着巨大差异的文化时,他们在一些文化表达上的处理上也难免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例7:但大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

译文:The scholars were rather wide of the mark, however. That was because they had not heard what Old Mrs. Ninepounder was saying.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解释过,以孩子出生时的重量起名是当时绍兴农村的一种起名方法,九斤老太叫“九斤”说明她出生时有九斤重,这里译者为了保留这个文化特色将“九斤老太”直译成“Old Mrs. Ninepounder”,但是译者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斤”和西方的“pound”并不完全对等,造成了一定的误差。由于文中多次出现以出生时重量起名的人物,如六斤、七斤、七斤嫂子等,这里可以采用音译+注释的方式,先将“斤”音译为“jin”,然后在第一次出现“斤”这个概念的地方加注释In China, jin is a unit for measuring weight .1 jin is equal to 1.1 pound,对其进行解释,这样接下来译文读者就能理解所有出现“斤”的人名的含义,又避免了中西方重量单位不对等的问题。

例8: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译文:It was Widow Pa Yi's turn to be angry. “Hitting a child, Mrs. Sevenpounder!” she shouted.

恨棒打人是中国的一句习语,意思是迁怒于别人,小说中七斤嫂因为八一嫂的话生气,拿自己的女儿六斤出气,打了她一巴掌,被八一嫂看出来了,八一嫂说了例8中的话。翻译的时候译者省略了这句习语,直接将文章中发生的事情翻译为“Hitting a child, Mrs. Sevenpounder!”。虽然这个译本很好的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但是却没有表达出原俗语的真正含义。因为在西方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中父母是不能打孩子的,打孩子会被认为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将受到舆论的谴责,所以西方读者在看到这句话时,马上会以为八一嫂生气就仅仅是因为七斤嫂打了女儿,她过来制止,而体会不到八一嫂生气是因为她发现七斤嫂将对自己的怒火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这样就弱化了当时八一嫂和七斤嫂之间的矛盾。这里为了体现当时八一嫂的情绪,表达出这句话的意思,突出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It is me that you are angry with. Why are you hitting the child? ”

例9: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译文:Through the tallow leaves, Mr. Chao's short plump figure could be seen approaching form the one-plank bridge. And he was wearing his long sapphire-blue cotton gown.

例10:“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译文:“I passed Mr. Chao's wine shop today, and he was sitting there reading again, with his queue coiled on the top of his head. He wasn't wearing his long gown either.”

例9和例10都出现了“长衫”这一意象,译文中译者将“长衫”直译为“long gown”并不妥当,因为汉语中“长衫”一词不仅仅代表一种服饰,它背后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长衫是封建社会的服饰,现代社会中人们已不再穿长衫,所以它是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穿长衫的多是身份地位比较高,有文化的人,它又是封建社会中区分人们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一种标志,唐述宗和刘少仙也有着相同的观点,他们(2007)在其文章中就曾指出:长衫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有钱人或读书人穿的,它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还是穿者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在英文中,“long gown”只是一种普通的服饰而已,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人物身份地位没有任何联系,由此可见“long gown”一词并不能体现汉语中“长衫”一词特有的文化内涵。为了保留这一文化意象同时显示出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加上注释:Long gown was a kind of costume in feudal society, which usually worn by man of high social status。

四、结语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表达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译这些表达是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中总结的几种方法只是翻译这些文化表达的方法的一部分。要想完成文学翻译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任务,译者们在翻译时不仅要因材施策,灵活运用已有的翻译方法,还要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寻找新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晓梅,许之所. 论中国人名的文化内涵. 理论月刊,2006,(11):70-72.

[2]董国俊. 忠实的美人:《兄弟》中习语的英译策略分析. 语言与翻译,2014,(2):60-64.

[3]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鲁迅.鲁迅小说全集.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5]Yang Hsien-yi, Gladys Yang. 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2.

[6]廖七一.当代西方理论探索.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唐述宗,刘少仙. 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中的处理. 山东外语教学,2007,(1):96-99.

Abstract:Literary translation needs to fulfill two tasks: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epend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in literary works. However, for the distinctiveness of culture and the huge ga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cultural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Discuss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hina's literary works are very helpful to futur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Storm in a Teacup as example,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it.

Cultural Translation Methods in English Version of Storm in a Teacup

XI Xiang-n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Key words:English version of the Storm in a Teacup; cultural translation metho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1-0107-05

猜你喜欢
英译本风波文化传播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打断腿”风波
迟到风波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