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拒绝浮躁

2016-03-07 09:18郑文庆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豆子

郑文庆

《瓦尔登湖》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蕴藏在里面,你要心无杂念、心如止水地沉静思读才能懂得它的好处。书中隽语不断迭出,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的心灵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的感受。除了自然,好像什么也没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为家。

梭罗是自然之子,他教会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张永义在一本书中这样说他:“他的出走倒有点儿像闭关修炼,怎样置身于寂静的自然环境之中,而能心无杂念地让可耻的孤独感悄悄隐退。”但梭罗在《经济篇》却这样说:“有些人说我的生活方式很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的那些境遇,我反而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他说:“我喜欢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绝不是一个孤独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觉得他那透明的、孤独的脑海中总会不断地涌起波涛,把沉积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动起来,把水搅浑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在写作!那满地的月光,在雕刻,将一个孤独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许那才是真正的“人,诗意的栖居”之所吧。

与陶渊明的“草盛豆苗稀”相比,梭罗的豆子地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有一个好的收成,梭罗“决心要了解豆子”,且劳动热情极为高涨,从播种、锄草、防虫乃至收获,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做得很用心、到位。当然,他也从与杂草的征战中感受着快乐。

凡此种种,与教师职业是何其的相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也有了解学情、耐心辅导、锄去学生思想的“杂草”等一系列常规工作吗?我们常常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但我想,还没有糟糕到像梭罗在贫瘠的荒地里种豆子的程度吧,梭罗琢磨着豆子,思考着每一种杂草、害虫,欣喜着每一片豆叶的成长。这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我能像梭罗对待豆子一样对待我的学生,我的教育教学业绩就能更上一层楼!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厂。”特级教师华应龙则说:“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教育家把“教育”比作“农业”,教学名师把“教学”比作“精耕细作”,多么形象生动啊!

遗憾的是,我们的某些教育教学行为,比拔苗助长更甚。我们总是期望我们的“庄稼”一夜之间便能硕果累累,一旦“作物”没有长成我们预期的状态,便暴跳如雷。这样做,怎能如我们所愿结出果实呢?

教育关乎人性的塑造,人性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我们时常忘记,太阳是一视同仁地看待我们耕种的田地、草原和森林的”,梭罗对瓦尔登湖周围的一切是“信任和宽宏大度”的。他的态度无疑给我们以启示:倘若能够秉承平和的心态,以相应的“信任和宽宏大度”面对问题,困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教育要像梭罗那样,根据作物的不同种类、不同成长时期,适时、适量地除草去虫,细心呵护,做到“人勤地不懒”。同时,教育也要像梭罗对待豆子那样,来不得半点浮躁。它是一份耐心、一份信任、一份宽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还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与提升。精神和灵魂的成长需要信任与耐心,需要熏陶。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多留给他们一些反思时间,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并非易事,既要有科学家的严谨精神,又要似艺术家那般融会贯通,还要在日复一日的精耕细作中慢慢体悟、提炼和升华。假如我们能够以梭罗为榜样,真正做到用心工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安贫乐道,则学生幸甚!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责任编辑 周小益)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豆子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夹豆子
我和小豆子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