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2016-03-07 10:52申洁
前线 2016年1期
关键词:周易原文苏轼

申洁

【引用】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节选】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晁错论》

【原文释义】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

【经典简介】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苏轼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的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同时,苏轼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引用】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节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第六十四章》

【原文释义】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经典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用】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文节选】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周易·系辞下》

【原文释义】

孔子说:“危险是由于自以为安全造成的。灭亡是由于自以为能长久存在而造成的。动乱是由于自以为治理得当造成的。所以,君子在安全的时候不忘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忘灭亡,在治理得当的时候不忘动乱,这样自身就会安全并且国家就可以保存。《易》说:‘时刻担心将亡、将亡,国家却会像拴在桑树上一样牢靠。”

【经典简介】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古今联读】

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习近平同志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深谋远虑、治于未病。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常怀忧患之心,才能有备无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猜你喜欢
周易原文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