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几个基本问题论析

2016-03-07 08:18林永柏江桂珍
关键词:经济效益成果办学

林永柏,江桂珍

(1.北华大学 地方高校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3;2.东北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吉林 长春 130117)



经济学视域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几个基本问题论析

林永柏1,江桂珍2

(1.北华大学 地方高校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3;2.东北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吉林 长春 13011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理论界重点研究的学术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有助于经济发展,又有助于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要把与经济发展的适切度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同时,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

经济学;高等教育;质量;经济功能;质量标准;价值体现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快车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愈发凸显、任务愈发艰巨。面对国计和民生两大诉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越来越成为一项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夯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进一步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深化认识和深化改革,才能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本文拟从经济学这一鲜有问津的视角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正如加雷斯·威廉斯所说的,“对大学的机构行为从经济角度进行解释,可以补充社会学家和组织理论家所进行的解释。”[1]74

一、促进经济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价值体现

我国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之所以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能满足多方面的价值诉求。从国家层面讲,它有助于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从社会层面讲,它有助于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从受教育者的层面讲,它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是满足受教育者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从高等教育自身层面讲,它有助于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和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从政治层面讲,它有助于维护教育公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而从经济层面讲,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质量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可以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人才保障。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目的之一。

自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后,人们对教育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日益提高,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已成为国际共识。但以往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上,强调重视教育投资。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把扩大教育规模、改善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思想。从实践来看,这一认识和研究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以往的认识和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对教育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教育质量的研究多集中于质性研究,而对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则更多在对于教育规模的研究方面。对于教育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较少。”[2]114笔者认为,这方面理论研究的薄弱和缺失,导致了实践中对提高教育质量缺乏真正的紧迫感和有力措施。

实际上,教育质量同样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对教育质量要求的迫切性远大于对教育规模的要求,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教育质量的作用远大于教育规模。周永红、熊洋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质量1个单位的提升会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0.095 6%的提升;而高等教育规模的1个单位的扩张仅能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0.004 2%的提升。”[2]117该研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所产生的影响。其原因在于,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对社会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都提供了良性动力,不论是地区还是整个国家层面,经济增长都受到高质量的人才的显著影响。”[2]117为了进一步说明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周永红、熊洋二位学者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具有促进经济水平提升的作用;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来说,教育规模扩大对于经济水平提升所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来说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并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实际上更能够为其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2]118-119

不仅国内的研究成果和经济发展的事实印证了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30年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的增长贡献率不足30%,而知识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贡献率则达70%以上。”[3]

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上,也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和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作支撑,而在当今社会,高质量的人才和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又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必须依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但由于这方面研究的难度比较大,因而,目前对二者相关度的实证研究还很薄弱。单纯的推理难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特别是对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增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与经济发展的适切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维度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适性标准;二是外适性标准。所谓的内适性标准“是指高等教育的各种活动及其产品符合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办学定位的程度。”[4]30所谓的外适性标准“是指高等教育的各种活动及其产品适合或切合国家、社会及用人单位等方面需要的程度。它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外部需要而言的。”[4]31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二者兼顾、双管齐下,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否则,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失真。但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更多注重内适性标准,如师资队伍、生源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建设、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社会服务,等等[5]32-33。而对外适性标准表述得比较笼统和模糊,缺乏明确性、具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应加强外适性标准的研究,以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外部功能。

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适性标准应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应把高等教育与这五个方面建设的适切度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在这五个方面的建设中,与经济发展的适切度是主要维度。这是因为在这五个方面的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一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高等教育必须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改革、谋发展,大力提高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把与经济发展的适切度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适性标准,就是要用是否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这把尺子检验高等教育质量,如果与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切度高就说明高等教育质量高,反之,就说明质量低。所以,高等学校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定位、科学研究等方面要根据学校的类型和层次,找准与经济建设需要的契合点,合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需要脱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导致人才培养的“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学用脱节问题;二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有事没人能干”“有人干不了事”的供需脱节问题;三是科学研究与技术改革不匹配,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产研脱节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妨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之所以提出把与经济发展的适切度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维度,把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就是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旨归,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己任,自觉地为经济建设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先进的、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

三、合理的经济投入: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外在因素

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质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只有这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才不会陷入空谈。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得到保证。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需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也离不开必要的经济投入,经济投入既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实现外延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困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地方高校,经费短缺的现象尤其突出,许多学校都是欠债运行,一些学校欠债高达数亿元。由于办学经费短缺,学校领导只能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筹措经费上,而难以集中精力筹划教学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核心工作,于是就有了关于大学校长是姓“教”还是姓“钱”的争论。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核心的是搞好教学建设和学科建设这两项工作,诸如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践基地与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都是这两项工作的具体化。搞好这两项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否则,即便有再先进的理念、再完善的制度、再合理的政策,如果没有经济条件作保障,教学建设和学科建设就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所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提出:“加强高校经费保障。”[6]

当然,经济投入并非越多越好,经济投入多少与教育质量高低并不必然成正比。尽管我们强调经济投入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保障,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投入越多,教育质量就越高。物极必反,如果经济投入超过了临界点,那么它对教育质量提高就失去了意义,甚至会造成浪费。这就好比人保持健康需要营养一样,如果摄入的营养过多,不仅浪费,而且还会导致肥胖甚至疾病。所以,经济投入一定要合理,要合理确定总的投入标准和各类投入的比重。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上还存在一些亟待化解的问题:一是投入总量不足,导致多数学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寅吃卯粮;二是区域间投入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三是校际之间投入不平衡,由于经济投入的锦上添花政策,致使985、211高校与地方高校差距加大;四是建设项目间投入不平衡,有的学校重视教学建设投入,忽视学科建设投入;有的学校则相反。这些问题都会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

四、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考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所谓“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7]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理解为投入与产出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经济效益=产出的有用成果/投入。经济效益的本质不是“盈利”,而是“降耗”,即用尽可能少的投入产出更多的“有用成果”。

高等学校虽然不是经济组织,它有自己的组织特性,但它同经济组织在形式上是相似的,也有投入和产出,只不过它与经济组织的产出成果不同,高校产出的成果是人才和科学技术,而经济组织产出的成果则是物质产品。既然有投入和产出,就应讲求经济效益。

所谓高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是“指单位时间内办学收益(人才成果等智力资源的产出)与投入成本(各种办学资源的消耗)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经济效益则指高校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内部运行效率,降低单位成本。”[8]11也有学者指出,“就高校办学效益的内涵而言,它一方面是指高校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这是一种数量化层次的含义,投入越少、产出越多,说明其在同等资源消耗下培养更多的人才或培养等量的人才而消耗更少,从而表现为效益也就越高,这是构成办学效益的基础;另一方面,指高校的产出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即人才及其他成果要具有社会的适应性,这是一种社会化层次的含义,体现了办学的质量要求和一定的社会适应性。”[9]16如果用数学公式表达,即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高等学校办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办学资源投入。

根据上述定义来分析,决定高等学校办学经济效益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投入的各种办学资源;另一个是产出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办学成果,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就是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从投入的角度讲,在产出同等数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条件下,资源投入越少,说明经济效益越高,反之则低;从产出的角度讲,在资源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产出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办学成果越多,说明经济效益越高,反之则低。可见,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是受投入和产出这两方面的因素制约的;因此,要提高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到“降耗”与“增量”“提质”两手一起抓,“在研究与评价高校的办学效益时,只考虑资源利用等数量指标 而不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不完善的。”[10]21也就是说,如果只通过“降耗”的方式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不仅是片面的,而且,过于强调以“降耗”的方式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还容易成为减少必要投入的“正当”理由,导致必要投入的不足,从而影响办学质量的提高。

但人们在思考如何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时,着眼点却主要放在“分母”上,主张“有效降低办学的单位成本,体现为经济效益”[8]4,提出的对策主要是针对办学资源投入的,如优化资源配置、开源节流等,强调的是在“省”上下工夫,即节省办学成本,低投入高产出。固然,投入低产出高可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方面如果投入过低,办学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得不到保证,那么,无论是产出的成果数量,还是产出的成果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即便是办学资源投入恰到好处,如果产出的成果质量不高,不受社会欢迎,那么,产出的成果数量再多,也不能表明办学的经济效益高。如果学校的办学成果质量不高、适用性不强,则数量越多,浪费越严重。这就像工厂一样,如果工厂生产的产品不合格,销售不出去,生产得越多,效益就越差。

尽管有些学者已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开始将视线转移到了“分子”上,主张“一定的质量要求是效益产生的基础”[10]19,强调不仅要重视教育资源的投入,还要重视高等学校各种产出的质量,但大都只是将质量与社会效益挂钩,“保证人才成果的产出质量,体现为社会效益”[8]4,对质量也是影响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还没有形成共识,没有认识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是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这可能也是许多高校质量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讲,还是从实践层面上讲,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都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质量的提高会增加投入提高成本从而会降低效益,事实上质量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效益的降低,而恰恰相反,提高质量可以提高效益。”[10]19正如美国学者菲力蒲·H·库姆斯在其所著的《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一书中所宣称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有助于提高教育体制内部的效益和外部的生产力的。”[11]5由于办学的经济效益是高等学校取得的办学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办学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因而,一方面,在各种办学资源投入同等的情况下,高等学校所取得的办学成果的质量越高,说明其办学的经济效益越好。“在一定数量条件下,办学质量越高,资源使用效益就越高,这可以理解为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学生或成果就意味着由低质量的产出再提高到高质量所追加的投入的节约。”[10]19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办学资源投入不定的情况下,高等学校所取得的办学成果的质量越高,办学的经济效益也会越好。总之,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与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总是成正比关系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越高,其办学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因此,要提高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提高办学质量上下工夫。高等学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坚持内涵发展,克服粗放式发展,向质量要效益,要在内部治理、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只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的质量、服务社会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社会的认可度才能不断提高,因而才能获得更多的来自于官方和社会的资助,办学的经济效益就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1]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周永红,熊洋.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 王斯敏,贾宇.引进人才不拘一格,“人才优先”成就辉煌中国[N].光明日报,2010-03-11.

[4] 林永柏.高等教育质量内适性与外适性的辩证关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5] 柏昕,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6).

[6]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301/xxgk_146673.html.

[7]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VV40X3uAJBt 9lFIlLUZ1bZ21TNovRQHU73Ll_hgqG4apNM7YjsEC9htKOlUOMnW.

[8] 许锋.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研究[D].扬州大学,2006.

[9] 代蕊华.评价高校办学效益的若干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2).

[10] 代蕊华.高校办学的质量、效益与成本[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11] [美]菲力蒲·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何宏俭]

Argument and Analysis on Several Basic Questions about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LIN Yong-bai1,JIANG Gui-zhen2

(1.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orm and Develop Research Center,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2.Academic Journal Pres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How to improv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s not only a practical issue that our society and government concern about,but also an academic issue that education theoretical workers pay attention to.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not only helps economy development,but also improves the profit of school running.Relevancy to economy development should be taken as an important access standard,and,in the meantime,essential economic security should be provided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Quality;Economic Function;Quality Standards;Value Embodiment

2015-12-0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130)。

林永柏(1960-),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华大学地方高校综合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管理学博士,教授;江桂珍(1969-),女,吉林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编审。

G64

A

1001-6201(2016)05-0197-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5.037

猜你喜欢
经济效益成果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验收成果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工大成果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