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女性主义观念偏差

2016-03-07 08:18张洪伟
关键词:视阈性别差异女性主义

张洪伟,王 晶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女性主义观念偏差

张洪伟1,2,王晶1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围绕女性主义学术界关于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等学术话语进行了理论探讨,反思了性别二元对立的思维偏差与女性主义观念偏差的局限,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视域或许能结束女性主义观念偏差,并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高度指明了妇女解放的思想进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女性主义;观念偏差

一种成熟的思想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边界、系统的思想观念以及完整的思想进路。而西方女性主义之所以各立宗旨,派别纷立,形不成统一的思想体系与思维进路,首要一点是因为其思想观念庞杂而混乱,许多概念内涵不清晰,从而降低了理论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理路的畅通性。如果不同的女性主义者的思想之间都无法形成统一的共识,彼此之间无法运用公约性思想观念与概念体系进行相互的对话和交流,就会严重影响其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因此,本文旨在对女性主义的话语系统进行哲学反思,清理其概念地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对性别平等与妇女解放给予哲学思考。

一、“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问题

“性别差异”的概念是女性主义者及任何意图思考和研究性别差异问题的人都必须首先厘清的一个基础概念,因为这一概念直接就是研究的对象与问题核心,故怎么理解性别差异内涵就直接决定着研究进路的具体执行与发展方向。而研究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男性与女性在事实上存在着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性别差异的直接价值取向就是实现两性平等,而终极价值取向则是实现女性的自由和解放。明晰了性别差异研究的这些理论宗旨,再来理解性别差异的概念内涵就能有所理据,而不会随文赋义曲解义理了。

西方女性主义杰出代表人物西蒙·德·波伏娃对性别差异的研究影响深远,她研究性别差异问题的名著《第二性》几乎是女性主义者必读的“圣经”。波伏娃的核心思想就是:“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1]251此核心思想内含着波伏娃的两个女性主义哲学命题:一是“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出来的”;二是“女人是他者”。“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出来的”思想否定女性具有先天固有的女性特质,实质是否定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本质的性别差异,所谓的女性特质都是后天文化塑造的结果,都是男权社会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而人为培育的结果。这一思想内含的哲学理念就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先行存在了,然后才在社会生活中生成和塑造出自己的本质。但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是在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的言说,而波伏娃的“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出来的”却是形而下的现实层面的言说,从而二者具有观念层级的差别。“存在先于本质”的内涵是作为本体论的存在给出了人,然后人被社会赋予了属人的本质规定性,强调的是人的本质与存在同一,而存在是无限的,是自由的,从而自由就是人的本质与本性。这并不否定在形而下的现实世界中人要具有现实的规定性与具体有限性,所以萨特说“人注定是自由的”,“注定”二字就意味着限制,意味着规矩,意味着人是不自由的,然后又说人注定是“自由的”,实质是说人的本质与本性是自由的,但现实是不自由的,人是在不自由的现实中追求并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这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和解放宗旨是一致的。而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正是由作为本体论的存在所给出的人所具有先天自然属性,从而这种先天自然属性正是与存在同一的人性构成,并不存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相反这种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正是达于两性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通道。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则后天塑造的社会差异,而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出来的”否定的只能是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而不是先天自然差异,但波伏娃却没有做出这种观念层级的划分,而是以一种普世性的哲学话语一笔解构了两性之间的差异,这是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命题的误用,且造成了对性别差异概念理解的偏差。波伏娃之所以要否定和解构性别差异,实质是将性别差异的概念内涵等同于了性别不平等的概念内涵,从而要通过消除性别差异而实现性别平等。

波伏娃的第二个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命题是“女人是他者”,他者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论域,但大多研究者都意图证明他者与主体之我的平等地位,最终要消解他者意识。波伏娃所说的“女人是他者”并不是一个与男人同等的概念,而西方传统哲学中作为主体之我的附属者而存在的他者,从而“女人是他者”就意味着说女人不是一个与男人对等的概念,而是男人以自己为中心和本位,为了确证和突出自己的存在而定义的他者——女人。“对波伏娃来说,在存在主义的厌女症分析范式里,‘主体’一直就是男性的,它等同于普遍的事物,与女性‘他者’有所区别;女性‘他者’外在于人格的普遍规范,无望地成为了‘特殊的’,具化为肉身,被宣判是物质的存在”[2]16。故要改变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就要改变女性的他者身份和地位。而为了改变女人的他者地位,为了让女人获得与男人同等的地位,波伏娃给出的策略就是否定两性之间的存在本质差异,认为“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出来的”。但是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已经内含了一个以男性主义存在为理想标准的理论风险,可能会使人误以为波伏娃并没有批判和否定男权社会与男性主义给出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而只是否定女人不是男人的他者,从而取消女性的他者地位,就意味着与男性的趋同,要成为与男人同样的存在。再结合第一个命题“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出来的”,也就是说女性与男性本没有差异,只是人为建构出了女性与男性的差异,内含的语意就同样可以按照男性的标准将女性建构成与男性一样,最终实现两性的平等,实质就是彻底取消了两性差异。而波伏娃的本意也并不是完全按照男性的标准塑造女性,而是强调女性要超越自己的他者地位,但此“超越”的内涵是不清楚的。所以巴特勒说:“性别差异并不完全是既定的,也不完全是构建起来的,而是两者都部分兼有。这种‘部分兼有’抗拒任何清楚的‘区别’概念。……照我看,在性别差异这个论题上,关于生物学和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一再被提出;提出这个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但严格说来,它无法得到解答。”[3]191

真正站在女性本位的立场上来阐释性别差异的是女性主义哲学家是露丝·依丽格瑞(Luce Irigaray),她将波伏娃的“女人是他者”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强调女性他者是与男性同等相对的概念,女人是男人的他者,这是从男性本位给出的结论,如果从女性本位出发,男人同样是女人的他者,从而不必取消女人的他者地位,相反要强化女人的他者地位,要以女人的他者独立性抗衡男人的性别霸权,从而实现两性的平等。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视阈审视依丽格瑞的性别差异理论,其仍然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在两性对立的基调上强调性别差异在对立中的实现平等,其价值追求是将女性树立为与男性对立和抗衡的一极,以对立和斗争的方式来达到与男性的平等。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视阈中,两性之间存在先天自然的性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这种两性之间的自然差异并不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而互补和融合的关系。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都是社会在塑造两性之间的后天社会差异的过程中造成的不合理事实。我们要批判和反对的是两性之间后天社会差异中的不平等,而不是取消两性之间的先天自然差异。

二、“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问题

女性主义者为了突出性别差异中的不平等问题而区分了女性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淡化生理性别的存在意义,而强化社会性别的决定意义,但二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却没有清晰的分判。所以朱迪斯·巴特勒说:“‘妇女’无可质疑的一体性经常被援用来建构一种身份的团结意识,但是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的区别却引发了女性主义主体的分裂。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原本是用来驳斥生理即命运的说法,以支持这样的论点:不管生理性别在生物学上是如何地不可撼动,社会性别是文化建构的。因此,社会性别既不是生理性别的一个因果关系上的结果,也不像生理性别在表面那样固定。这样的区分容许了社会性别成为生理性别的多元体现,因而已经潜在地挑战了主体的统一性。”[2]7-8

生理性别是区分男性与女性的先天判断标准,因为人先天自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异,所以人类文化才能产生男性与女性的文化认知与划分。这不是人为的规定性,不存在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完全是自然自在的先天规定性。这种生理性别的差异使男性与女性在生理结构、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一种先天自然差异,都是不可否认的先天自在,都是人类所从属的自然世界给出的属人的本质规定性,从而不可以被后天发展的人类文化与人类的主体性自为所强行否定和改变,否则必然是逆自然规律而动,最终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对人的生理性别差异应当有两点基本认知:一是作为生理性别的男性与女性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先天自然存在的,从而是不可否定和否认的;二是作为生理性别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既然是一种先天自然性差异,而不是一种人为的构建,那就意味着这种先天自然性差异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和斗争的,就不存在不平等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说:“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4]294如果否定了这两点基本认知,就已经是一种人类主体性意图脱离自然规律限制和规范的主体性乱用,完全是人类文化过度之后的异化,已经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与本质的违背,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类的福祉,相反可能是人类的灾难和祸患。

社会性别是指人类文化在男女两性的生理性别区分的基础上又赋予了两性特征以文化的内容,从而形成对男性与女性性别差异的文化认知,这种文化认知已经是一种人为的文化建构,脱离了生理性别差异那种自然自在的性质,从而这种性别差异的文化建构就有两种可能路向与结果:一种可能路向就是在符合性别差异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的文化建构,使性别差异的自然本性得到人文化成的升华,彰显出人性的魅力与文化的崇高,这是一种合理化,同时也是理想化的社会性别差异建构;另一种可能路向就是违背性别差异的自然本性,完全在人为设计与创造出男性与女性的性别特征与两性差异,在这种人为的性别差异构建中设计出男性压迫女性的性别差异文化。这种社会性别差异不平等的文化建构是对人类性别的自然本性的违背和伤害,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性别社会差异建构,是对两性先天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是对人类正常与健康发展历程的阻碍,是需要批判和改正的性别差异文化的错误取向和路径。

以波伏娃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显然看到了性别差异在社会化建构过程中形成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从而批判和否定性别存在的后天社会差异,提出“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建构出来的”。但女性主义者在批判和否定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所造成的性别不平等的同时,却将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同样否定掉了,认为生理性别并非现实社会中划分性别差异的标准,只有社会性别才是现实社会中划分性别差异的标准,从而完全否定生理性别在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判定中具有任何作用和影响。这样就将女性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完全割裂开来,只思考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社会性别建构中如何建构起了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了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却忘记了关怀和照顾女性的生理性别先天自然而又自在的本质需求,这无疑是对女性的先天自然本性与本质的遗忘或忽视,而刻意地否定女性具有这种由生理性别所决定的先天自然本性则是对女性的又一种压迫和剥削,是打着解放女性与女性自由口号的反女性主义。

故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视阈下,在承认并尊重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的基础上去思考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问题,从而辨别在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中揭示出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与不合理存在造成了男性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造成两性之间的性别不平等。但不能因为性别之间存在不平等问题就简单否定性别之间存在先天自然差异,更不能通过简单否定和消除性别差异的方式才追求两性之间的性别平等,因为那是在理论进路上存在诸多矛盾与悖论和错误理路,而在实践上则是根本行不通的错误道路。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视阈思考性别差异问题,区分性别的先天自然差异与后天社会差异,探寻性别的后天社会差异中产生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成因,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实地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清除造成性别社会不平等的现实根源,才能真正在实践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抽象地在理论上探讨女性的解放问题。

三、“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

女性主义者的全部宗旨都在谋求女性的自由和解放,这在男权社会与男性主义文化主宰世界的社会现实之中实有其极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女性主义的思想理论对于唤醒女性的主体性自觉,对于引领女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现实斗争,对于转变男权社会与男性主义文化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时代价值。但女性主义者的女性解放之路也存在明显的视阈局限,那就是将女性解放之路仅仅局限于女性自身的性别视阈之中,而完全将男性排除在女性解放的性别视阈之外,从而缺少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人类性哲学视阈。只有在马克思的人类性哲学视阈中,人才能“不断克服导致自己异化、片面化的因素,逐渐丰富自己的本质内涵,成长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总体的人。”[5]59而女性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视阈对于实现女性解放的重大意义,却将马克思主义也视为一种男性话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没有一个女性视角,台湾的冯沪祥教授评论马克思说:“他只是突出了‘阶级意识’,但完全忽略了‘性别意识’。在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的手稿中,虽然被后世认为有‘人道主义’,但主要是因为关心‘异化的劳工’,仍然未触及‘异化的女性’,所以两性问题在其学说中,依然属于重大盲点。”[6]9这是仍然是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思想框架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延续者而得出的结论,却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及其与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思想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西方传统思想的最大颠覆者,其理论品质构成了对西方传统思想的全面批判,马克思将女性的解放问题作为人类解放的有机构成而纳入自己的思维视阈与理论视野之中,从而没有必要专门对女性问题进行独立研究。而且,在更为本质的层面上,马克思是深刻地认识到女性解放的问题根本不能在人类解放的视阈之外独立解决。仅仅以女性的视角来思考女性的解放问题,而不将男性解放纳入女性解放的思维视阈,女性解放就不可能最终成功。

在这里,女性主义者相较于马克思可能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错误,那就是基于男性统治世界的事实而认为男性是解放的,只有女性是非解放的,只有女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而马克思却不这么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视阈之中,男性虽然在社会地位上高于女性,但男性也仍然是被压迫的存在,男性与女性同样承受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压迫,男性只不过是在社会认可度上比女性更高级的奴隶而已,故女性主义者即使争取到了与男性同样的权利,也只是达到了与男性同样的奴隶地位而已。美国人渥伦·法若写过一本名为《男性解放》的书,描述男性的生存状况时说:“那些使他看起来很独立的东西——如成功、金钱、地位——却正是他所依赖的。男人并不自主。他对成功的依赖使他在工作上表现得很有主见,却把他的精力掏空到对家人表现得很冷漠。他不愿承认自己的依赖性,因为他的一切都建立在他所依赖的东西上面,因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7]232而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情怀所追求的目标,故马克思直接求索人类解放之路,通过人类解放之路来解放女性,同时也解放男性,这才是真正现实的女性解放之路。而女性主义者仍然沿用着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和斗争中思维,仍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男性话语,而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进路当作一种抽象的哲学叙事,当作与男性主义者一样的模糊两性不平等关系的理论伎俩而已。从而将女性解放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割裂开来,想在排除男性参与的情况单独追求女性自身的解放,这种似乎最现实、亲近的女性解放之路其实才是最抽象的,离现实最遥远的想法,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之路似乎是最抽象、最遥远的想法,其实却是最真实、最有可操作性的实践之路。

因为女性的解放之路不可能离开男性的参与,人类由女性与男性构成,如果作为人类一半的男性都站在女性的解放之路之外,甚至是作为女性的敌人而站在女性的解放之路之外,女性的解放又如何能够实现呢?而更为关键的是,人类的先天基因已经设定了女性需要男性的帮助和支持,男性也需要女性的帮助和支持,只有两性和合才能维持两性共同的生命和生活向前发展。无论女性还是男性,都不可能独自存在和发展。故女性的解放不可能是一项独立的事业,必须有男性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实现。而如何才能让男性参与到女性的解放事业之中呢?就不能将女性的解放事业放在与男性对立的位置上,不能将男性作为阻碍女性解放的障碍和敌人,而要将男性的命运与女性的命运系在同一条索道上,要揭示并提醒男性也生存在现实的压迫之中,男性也需要性别的自觉与解放,从而将男性的解放与女性的解放整合为统一的人类解放之路,以解放全人类的路径解放女性,同时也解放男性。这是唯一可行的女性解放之路,同时也是唯一可行的男性解放之路。

只有将女性解放之路纳入人类解放的道路之中,才能使女性解放获得终极的合法性,并获得男性的支持和认可,并吸引男性也投入到女性的解放运动之中。因为在人类解放的道路上,男性参与到女性解放的进程之中,就是在解放自己,而女性在解放自己的进程之中也同时在促进男性的解放,这是一处两性交融的合作互动,而不是彼此对立和斗争的性别内耗。这才是人类历史的应然状态,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视阈中的类生命的本质属性。而女性主义却没有一个人类性的思维视阈,只有一个狭隘的女性视角,从而在其思想进路却割裂了女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自然会因为思想的狭隘而走入理论的误区,并在实践中碰壁,这是女性主义何以在声势上风生水起,但在实践却无法根本改变两性不平等状况的根本原因。

[1] 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 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 [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美]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M].郭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舒心心,穆艳杰.试析马克思视野下“完整的人”及其理论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6] 冯沪祥.两性之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李小江.女人读书——女性/性别研究代表作导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何宏俭]

Feminism Idea D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ZHANG Hong-wei1,2,WANG Jing1

(1.Faculty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jilin industrial and commerical college, changchun 130507, china)

Under the direc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the thesis discusses some academic terms theoretically such a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gender inequality,sex and gender,women’s liberation and human liberation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it rethinks the limitation to idea deviation of gender opposition and feminism. It also proposes that the idea deviation of feminism may be finished by using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at what is the ideological approach to feminist liberation.

Marxist Philosophy;Feminism;Idea Deviation

2016-01-1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SH044);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59号)。

张洪伟(1974-),男,吉林九台人,吉林工商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王晶(1963-),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913.68

A

1001-6201(2016)05-0238-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5.045

猜你喜欢
视阈性别差异女性主义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