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创新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6-03-07 14:08张家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红色价值观核心

张家智,张 楠

(1.滁州学院 思政部,安徽 滁州 239000; 2.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北京 102206)

传承弘扬创新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以滁州学院为例

张家智1,张 楠2

(1.滁州学院 思政部,安徽 滁州 239000; 2.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北京 102206)

红色文化通常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等各个历史阶段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凝聚与激励作用。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传承、弘扬和创新红色文化,不仅能够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源泉,增进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与价值认同,而且还可为其开创丰富多样的实践载体以及科学有效的培育路径,从而为我们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价值观则是其文化的核心。简单地说,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而对于一个人来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正如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所说:“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在这里,他清晰而明确地表明了这样的观点:一个民族或国家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此外,当今世界大国崛起的历程也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或国家若想引领时代潮流,则必须具备优秀的民族精神。因为只有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民族精神,才能真正成为它与时俱进、永续发展而不可或缺的“凝聚剂”与“助推器”。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在不同的场合下多次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为此,他还进一步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为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此,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不仅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而且还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仅如此,他还特别要求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现阶段,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①

二 红色文化深邃的内涵及其时代教育价值

诚然,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更不可能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必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这其中,由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始终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优秀文化品质,一直在为我们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

而谈起红色文化,虽然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红色文化并无统一的定义,但多数学者仍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认识其内涵。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在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而狭义的红色文化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本文均特指狭义)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红色文化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狭义的则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它同样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②因此,红色文化也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追逐中国梦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载体包括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表现形式。[1]

历史与现实业已清楚地表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的发展,而且还与时俱进地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红色文化。而中国红色文化的诞生,不仅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感召力与说服力,而且还强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进而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并且因为我们党不仅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而且还习惯于把自己所坚持的理论、坚守的信仰、追求的理想对象化与具体化,从而实现坚定理想信念和科学理论指导向实践观念的转化,红色文化意义向红色文化精神的转化,进而对人们产生了形象性、时代性和持久性的感召力,因而红色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一直是同我们党的理想信念保持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换句话说,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征程中,红色文化始终如一地在坚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服务。

总体来说,红色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并且这种精神是由历史传统精神丰富和发展而来的新民族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它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真理性,而且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等,因而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③

虽然红色文化自身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但红色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还是“红色”。因为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所以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确切无疑地应该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而正由于红色文化是一种集民族传统、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于一体的特殊文化,其自身又具有无可替代的教化、传承、凝聚、规范、导向与激励的功能,因而在政治教育、文化传播与精神传承等方面均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④它不仅有利于我们党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进而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而且还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因此,红色文化一直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并要求: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三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总开关。而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则直接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此外,他还深刻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⑤[2]

事实的确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大力倡导,而且更需要努力践行。只有在践行中才能真正形成凝聚人心、聚和社会资源、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才能真正发挥它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为此,党的十八大不仅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而且还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而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让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3]

而对于广大青年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号召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作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要精心培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所以我们必须要主动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规律,密切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以确保教育教学实效。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虽然成效显著,但也时刻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当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融与交锋,国内经济体制变革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层变动、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思想困惑,青年大学生们迫切地需要科学的引领。而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红色文化恰巧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自身不仅饱含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且还充盈着“民主、自由、公正、爱国、敬业、诚信”等真理性内核。因此,它不仅能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源泉,增进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与价值认同,而且还可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载体与科学有效的培育路径。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无疑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多得而又无可替代的特色文化资源。

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精心传承、弘扬并创新红色文化,而且还要注重深入开发并充分利用其时代价值,集中发挥其自身所特有的导向意识、教化作用与激励功能,坚持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积极主动地将红色基因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中去,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科学引领当代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促使他们在践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升华,从而为我们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 皖东红色文化在传承弘扬中的创新应用

滁州地处皖东,曾是全国著名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前有刘少奇、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先烈战斗生活的遗迹,今有引领中国农村改革大潮的“18颗红手印”传奇,更有感动中国的农村基层干部楷模——安徽凤阳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光辉事迹……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十分丰富,不少地方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到这里,人们既可追寻先烈英模的足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又可走近改革创新先驱,感受他们敢为天下先的雄心,体会他们攻坚克难的斗志,焕发创新创业的激情,接受时代精神的洗礼。“抗战精神”“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等红色基因在不断地被传承的同时,人们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滁州学院立身皖东,并且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一中心任务,精心构建品德培育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着力打造主题教育阵地,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别注重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驻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教育价值。学校不仅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而且一直坚持以红色主题为素材,以革命遗址为课堂,以英模事迹为教案,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触摸历史,让理论抽象变为现实具体,顺利地实现了历史与课程、史实与教材、现场与课堂的转换,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灵魂穿透力,让学生由疑惑转为感叹,进而达到知、信、行、果过程的统一。而在另一方面,学校则坚持以开放式思维、开拓性意识来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深入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部队、学校与基地之间的联系,主动热情地把各类创新创业模范(标兵)“请进来”给学生传经送宝,让他们感受革故鼎新的勇气、迎难而上的斗志,激发他们奋发拼搏、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密切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特别注重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的氛围。一方面长期坚持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开辟红色文化主题宣传专栏,而另一方面则科学开展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建设活动,精心组织和创建(链接)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以实现红色资源共享。同时还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组织和动员学生以红色文化题材为原型创作网络文学、动漫故事,撰写博客或微信,以利于形成具有浓厚红色氛围的网络文化。[4]

学校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看变化、回到校园细消化、联系实际促转化”的方法,科学而有机地融“教学第一课堂、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第二课堂、假期社会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第三课堂”于一体,初步形成了德育实践平台、文化实践平台、网络实践平台“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在这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得以有机融合,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一路随行,犹如春风化雨,时刻滋润着学生们成长的心田,进而溶入他们青春的血脉中。就这样,专业教育的实效性也得以显著增强,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广大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方面既不好高骛远,又能脚踏实地,深受人才市场的欢迎。据国内首家人才大数据机构iPIN.com统计分析研究的《2014年iPIN.com中国大学与专业就业数据报告》毕业五年平均月薪结果显示,在安徽的高校中,除了中科大以外,滁州学院一枝独秀杀入全国高校毕业薪酬百强榜,名列第92位。⑥

多年以来,学校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全校师生受益良多:学校各类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并且被评为“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高校”, 2011年12月学校更是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⑦红色文化在校园里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更是硕果满园。[5]

总之,红色基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资源不但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特色文化资源,而且其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对于当今人们的精神塑造与理想信念的重铸,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均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主动开发并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注重深入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历史传统价值与时代精神内涵,并以科学的方式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传承革命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习近平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4-08-07)[2016-08-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07/c_127214524.html.

②王二路:漫谈红色文化. 2012-01-11)[2016-08-03].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2012HSWH/12111230483I5787G6DDCFIB4A3A5E.html.

③张全景: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2015-11-13)[2016-08-03].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1113/c1003-27809832.html.

④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载《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年第1期,第15-16页。

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6-168页。

⑥安徽高校排行榜:中国科大、滁州学院毕业薪酬居前列. (2015-06-18)[2016-08-03].http://ah.ifeng.com/detail_2015_06/18/4021278_0.shtml.

⑦张家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 追求高效德育》,载《红河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99-100页。

[1]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15-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6-16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北京:2013.

[4]张家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追求高校德育实效[J].红河学院学报,2012(6):99-100.

[5]中共滁州学院委员会.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育人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Z].滁州:2010.

Class No.:G641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While Inheriting, Promoting and Innovating the Red-cultural

Zhang Jiazhi

(1.Department of Political Education, Chuzhou College, Chuzhou, Anhui 239000,China;2.School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2206,China)

The Red culture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perio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combines Marxism-Leninism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It is difficult to assess the role of its cohesion and incentive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rough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not only can it provide us with rich cultural source and spiritual value i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t also enrich the carriers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d-cultural; inheritance ;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

张家智,博士,副教授,滁州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楠,学生,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资产评估专业2015级。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滁州学院研究基地2016年重点选题,滁州学院2015年校级规划项目“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以滁州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GH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672-6758(2016)12-0011-4

G641

A

猜你喜欢
红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红色是什么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