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6-03-07 14:08张瞳光高建军田象生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知识点传统探究

张瞳光,高建军,田象生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慕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张瞳光,高建军,田象生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慕课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要积极应对慕课热潮,充分利用和保持自身优势,进行教学模式、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创新,走出一条特色的应用型“慕课”之路。在对慕课的实质,实施范围、受众群体,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及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分析—设计—探究—评价”互动融合提升的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慕课;教学模式;改革;混合教学

当前,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学模式,以“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观为中心,一方面展现着其与传统高等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各种可能,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孕育着推动高校传统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潜力,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慕课”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和冲击了高校的传统教学并引发了教学方法的更新,而传统教学在面对慕课的兴起和冲击时,因习惯的惰性和自身固有的张力,又影响慕课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的呈现。在这一点上,仅凭慕课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力是难以解决的,为此,需进一步探究慕课的特点和实质,并进一步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相适应,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 慕课的实质

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相融合的产物。其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工,再搬到网络上,从这个角度来讲,慕课的本质是新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慕课学习其实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发现、建立和优化的“意会”和“寻径”的过程,是基于“联通主义”对“生成性知识”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建立与学习内容的关联性,形成信息的综合、交流和分享,并根据需要,进行过滤、整合和取舍,最终实现师与生之间、师生与知识之间的融合提升。为此,慕课需要引入整合思维方式,采取启迪和培育整合性教学思维;创建和推广整合性教学资源,经由认知观念的转变革新教学理念,并自觉投入精力去探索学生乐于接受的、新的混合融通式教学方法。

二 慕课迅速发展的现实基础

1.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的变化是慕课迅速发展的根本。

当前,高校面临的教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对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促使当前教育模式和方式变革,这是慕课迅速发展的根本。

2.就业压力增大,终身学习的需求是慕课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场竞争的加剧,也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而慕课的开放性、随时随地的特征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慕课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和线上购物、沟通、娱乐一样,人们也逐渐开始习惯并偏好在线上随时学习技术,接受教育。

三 慕课的实施范围、受众群体

虽然慕课正以“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观对传统高校的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但是慕课却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效配合和适应,而学习也不是简单孤立地知识叠加,而是各种信息与资源相互交流融汇、交叉互生、启迪创新的外在彰显和内在领悟过程。当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当前慕课正通过营造生动的互动体验和深度融合的“现实”情景沉浸感增强了课程的依附性和黏着力,其交流互动体验可以促进提升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交流探索和认可提升,而“现实”情景沉浸体验则赋予学习者独立的情感融通、外在的认知感受和践行践知。因此,整体而言,慕课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感官认知和情景融入性,具有较强的外在张性和吸引力。慕课的这一特点,对于专业领域中那些具有实际操作性、实践性和认知性、感知性的知识学习和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反思和感悟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对知识的传递和普及更具有帮助,但是其实际操作的内在体验性和操作要领却难以把握和理解,尤其对需要深层次内在体验和感悟性的课程知识的传递和思索难以实现,特别是涉及人际互动,需要多维度的观点讲解和支撑的、在意识或精神层面把握的的东西是无法通过慕课体验和实现的。另外,如果只通过慕课授课获取知识,也容易错失学习过程中的融入感,坐在电脑前与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现实课堂的感受是远远不能相比的,坐在电脑前缺乏灵活性,易成为网络授课的附庸者,此外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张力,使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与接受知识,这一点也说明慕课的受众应是一些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内在自我控制力的学习者。此外,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学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更重要。

四 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

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学”只是一个被动的结果,形成了“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围绕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典型画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体一直是授课教师,为满足于教师的授课需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具及辅助教学资料等都是由授课教师单方面决定。在慕课模式中,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是教学的目标,学习者作为教学的消费者,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和主角,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可以看出,慕课衍生出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学生层次及思维特点等先期制作并发布课程讲授视频,学生在通过视频完成先期自学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再通过课堂上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式的答疑解惑和讨论探究使课程内容得到提升和融合。这样大量知识点性的问题已由学生利用视频课件在自学中得到解决,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和改变,尤其是学习思维的转变更为难得。而教师的职责由过去的讲授带动变为引导推动,其实质是重新建构了教学流程,由原来的“先教后学”模式转变为“先自学后研讨”的模式。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内容吸收和内化的同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参与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中。慕课缔造的自助学习、协作学习模式,学习伙伴关系和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能力得到激发、训练和提升,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精神,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五 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慕课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基于我国的教育教学现状,慕课目前还无法实现“面对面”教学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状态随时调整授课内容的优势、在互动讨论过程中预期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教师对于教学的全部想法。而且高等学校教育本身是一个集过程性与整体性于一体的学习成长、探究体验、感知感悟的自我完善的历程,这一历程不是仅仅通过“慕课”一种教学模式所能全部囊括和承载的。因此,“慕课”模式目前还难以全面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慕课本身的发展还有赖于传统教学的创新,而传统教学的革新也有赖于慕课提供技术支撑。鉴于此,慕课与传统教学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当前主要应该加强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来共同寻找最适合学习者的教育模式而不是谁取代谁,谁超越谁的问题。

六 慕课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1.慕课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传授者;而慕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2.慕课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影响。

慕课实现了理论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让课程内容以更加生动灵活的形式进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课程中知识传授的枯燥性,慕课通过将课程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微课程”,每个或几个微课程通过贯穿融入有趣的环节,集中讲解某一或几个问题,使问题的讲解和分析更加生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外在性,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慕课对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

慕课的出现重构了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的主观判断来组织教学,而是需要更多的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指引下,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融入性;学生也不再是无目的的、被动的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展开学习活动,而是在事先对课程知识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围绕自己的个人爱好,自主地选择与自己兴趣和课程相关的内容作为知识的补充、拓展和实践。这样,既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又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变为公平融合、由被牵引变为共同研讨。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慕课的背景下正在悄悄形成并成长。

七 慕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慕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采用“分析—设计—探究—评价”互动融合提升的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前、课内、课后等各环节的重新规划和布局,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知识传授、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颠覆。慕课的线上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学团队为主体准备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阶段作业、任务考核等知识学习的视频版块;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学习区、讨论区、互动区、建议区等线上探究版块。线下内容主要包括答疑、学习社区、课堂探究和模拟实践等交流形式。该模式将经过系统性科学分析提炼出的课程知识内容通过慕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则在课堂中科学有效地组织课程,探究知识点,研讨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互动探讨,相互交融启发,强化学生的理性把握和感性认知,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分析——慕课先期分析。

慕课前期,教学团队要基于慕课的理念筛选出适合慕课的课程,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分析把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关键点、教学整体安排等,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重新制定慕课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为此该阶段可以分为两个环节:

(1)学情分析。

进行慕课的教师团队要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熟悉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态度、认知规律、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组织交流、学习能力等,这是教师进行慕课设计的根本。进行慕课要熟悉学生,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任务指导,让他们明确自己该学习哪些知识内容,学习该知识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以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征、态度兴趣是基于慕课网络教学模式真正被实施的关键。只有充分熟悉了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生的态度和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在慕课学习中进行自我控制,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步骤和时间。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组织交流能力是慕课互动探究合作的前提,如果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慕课也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慕课课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学习阶段出现盲目性,这是进行慕课的前提。

(2)课程内容分析。

慕课要求教学团队对课程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需要教师根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知识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新的调整和修订,对课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有清晰的认识,能按慕课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片段化,形成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知识点,将具有内在联系和关系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任务群,并对每个知识点内容、难易程度、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群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描述和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能够根据课程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自己的学业水平合理选择学习模式,这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

2.设计——在线知识任务与活动设计。

教师在线知识任务和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根据前期分析所确定的课程知识点和知识任务群,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设计相应的视频、任务等。视频、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学习任务或活动,任务活动设计要注重分解教学重点、难点。任务活动设计时既要考虑任务活动的大小、任务活动的内涵、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尽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更要注意线上慕课学习与线下课堂互动的合理安排,尽量兼顾一般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同时注重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学生在线活动包括完成慕课视频和相关学习资源的学习、参与课程论坛的交流与互动、完成慕课作业与任务。在在线任务学习中,针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教师承担在线答疑与指导工作;针对学生提出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先让学生通过与同学或慕课论坛中其他学习者的交流进行解决,解决不了的由教师以文字或微视频的形式进行系统解答,或在课堂中由教师进行现场探究解答。在慕课课程中,学生参与慕课论坛的交流互动非常重要,学习者在社区内的交流互动所形成的认知碰撞,会赋予学习者全新的知识、理解和体验。

3.探究——课堂活动设计与运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认知探究、感知思悟的关键,教师要根据任务内容开展基于任务的或问题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难点或重点适当进行梳理强化,找出关键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让同学通过互助研讨解决;对于关键疑难问题,教师进行把控引导解决,形成一定的研讨记录或报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把控和学生的自主互动探究,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认知学生,并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深化,并以任务报告、任务辩论、任务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4.评价——慕课评价。

慕课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评价和课堂评价两部分:线上评价包括课程任务的学习和把握,视频学习情况、任务论坛的参与与学习情况、自我学习的展示、作业及测试完成情况等;课堂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堂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情况,课程作业与测试情况、课堂讨论展示情况、小组互动等活动的参与情况。结果性评价包括课程的测试和课程报告等。评价重点应放在改变或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质上。

[1]章木林.孙小军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5).

[2]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3]孟庆宁.“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江汉学术,2014(4).

[4]王文礼.慕课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5]易庆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

Class No.:G642.0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

Zhang Tongguang, Gao Jianjun, Tian Xiangshe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MOOC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lleg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curriculum, in ligh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e put forward a mixed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the factors of analysis, desig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to a new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 We think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 is of features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

MOOC; teaching mode; reform; mixed teaching

张瞳光,硕士,副教授,黑龙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高建军,硕士,副教授,黑龙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田象生,硕士,教授,黑龙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GJB1215064)成果。

1672-6758(2016)12-0018-4

G642.0

A

猜你喜欢
知识点传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