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微博中的副文本分析

2016-03-07 22:32姜云峰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正文意义文本

姜云峰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报纸微博中的副文本分析

姜云峰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新媒体作为一种改变传播方式、社交关系和价值生产的新型媒介,必然会对传统新闻语篇模式产生冲击。除了新闻门户网站外,微博是一个重要的通用网络平台,在网络舆论市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微博新闻语篇是由正文本与副文本组成的一个系统。新闻微博副文本对正文本不同角度的烘托与阐释,既是对正文本内容的丰富、深化,也可能是背反与疏离。

报纸媒体;微博;新闻传播;副文本;意义缝隙

互联网迅速发展并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改变并重构着社会关系的组成与结构。传统报纸媒体借助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体系的转型,开启了新媒介运用的道路,围绕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的“两微一端”格局展现了媒体融合的新局面。运用互文性的理论,微博新闻可以分为副文本和正文本两部分,副文本既有独立性,也有依赖性,其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合理运用副文本能扩大微博新闻的传播影响力,而忽视或不当使用,则可能造成编码与解码上的错位,极易形成负面网络舆论。未来,以图片等副文本为对象的互文性研究将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再认识发挥巨大的导向与引领作用。

一、报纸微博副文本特征及类型

20世纪70年代,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特创立“跨文本性”的概念,区分了五类文本的跨越关系。其中,副文本是相对于正文本而言的。热奈特认为,“他们为文本提供了一种(变化的)氛围,有时甚至提供了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评论,最单纯的、对外围知识最不感兴趣的读者难以像他想象的或宣称的那样总是轻而易举地占有上述材料”[1],同时也是读者进入阅读的“门槛”。副文本既可以显露在文本表面或边缘,也可以隐藏在正文中,等待读者“发掘”。与传统新闻语篇形式相比,报纸微博发布的微博新闻语篇既有同质性,也因新媒体技术而形成的异质性。

微博头像、用户名和大 V(微博机构认证)和皇冠(微博会员)等图标说明了用户身份,传统媒体的线下实体和用户口碑支撑了其在线上新闻传播中的先行地位。除此以外,微博新闻语篇系统中的副文本主要还包括有话题、标题、表情符号、图片、视频和指示语。

(一)话题

在“以#关键词#的形式发布微博时,#号内的关键词即为话题词。而话题,就是微博热点、个人兴趣、网友讨论等多种内容,经过话题主持人补充说明和加以设置的,与某个话题词有关的专题聚合页面。话题是微博中最重要的一种兴趣主页,微博用户可以进入话题发表微博参与讨论,同时话题页面也会自动收录含有该话题词的相关微博。”[2]新闻话题的出现方便了读者索引,也展现了当前舆论的关注点,形成信息共享和观点互动。

突发性、重大性事件新闻话题有自身从出现、兴盛到沉寂的周期性过程,具有瞬时性、爆发快、传播广等特点。如“#青海6.4级地震#”等话题。还有一类话题是作为栏目的标识,如“#就业季#”,“#学习时间#”等,为周期性发布。总体而言,话题出现的并不多,且多聚焦前一种,为当时舆论焦点。

(二)标题

新闻标题在正文内容最前面,其是新闻内容概括性或评价性的简短文字,或是正文重要语句的直接引用,如“住建部:‘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因为微博语篇短小的限制,微博新闻标题往往在形式上与正文相连,故使用方头括号“【】”进行视觉层面的强化识别。

(三)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实质是可感知的非语言表达手段,具有表情语功能的辅助交际手段。这种表情符号多出现在新闻标题最后,形象表达了编辑的情感态度,也创设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情感交流氛围。表情符号多出现于在社会民生主题微博中,生动的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态度和含义的表现力,也是最为经济的表情达意手段。

(四)指示语

指示语的出现是基于粉丝经济和自媒体传播方式在微博传播中的影响而出现的。为了使内容表现更为直观,媒体会利用相关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制图,进行图解新闻,从而“一图了解”。诸如“更多戳图”、“↓↓”、“转起”等指示语就是为了扩大传播,鼓励读者转发。通过读者转到自身的微博中去,继而由读者在微博中建立的“粉丝”群体,形成二级传播的节点,从而扩散到更多未关注本报纸微博的潜在读者。

(五)图片或视频

微博时代演绎着“有图有真相”。照片、图表和视频是新闻视觉化呈现的重要手段。其直接作为正文的图像式证据,帮助阐释文本的真实性、丰富现场感、进行强化说服,从而图文互证。值得一提的是图片、视频并不是绝对处于“副”的地位。如人民日报新浪微博2月25日一则微博:

【寨卡病毒来袭,这些你必须了解!】肆虐南美洲的寨卡病毒,已在江西、广东、浙江发现5例,而到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什么是寨卡病毒?它有哪些症状?它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为什么海南、广东、云南、河北、山西、陕西的小伙伴要多当心?孕妇和儿童为啥要格外注意?九张图帮你解惑↓↓学习!

微博下方9张图,分别就上述问题做出解答,同时也成为阅读中心。一方面微博文本之“微”,使得图片必须负载更多意义,另一方面在强调视觉体验的当下,网络阅读中的图像传播更利于读者接受,于是就出现了图片成为微博新闻语篇的中心,而微博正文反成为图像的宣传与阐释,居于“副”的地位。

总的来说,微博新闻语篇副文本是为正文本而配置的,具有“放大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一种附件,目的在于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感染力”[3]。这些副文本展现了微博各部分之间复杂、多元的互文性关系,其在意义上与正文相连,形式上又与正文分离,一起构成了新闻微博语篇的整体。

二、副文本意义建构功能

微博新闻语篇的副文本如何在有限的微博空间内更多地传达文意,成为其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严格来说,报纸微博发布的并不全是新闻信息,还有趣闻、科普知识等内容,其展现的更是一部百科全书版的社会图景。副文本正是在正文扩容后,填补正文意义空缺,增补读者经验结构的手段之一。

微博话题、标签和图片等副文本作为正文的“门槛”,是一种意义诠释或补充说明,其意蕴往往直接源自新闻文本。副文本通过一系列的复述、转引等互文工作,分担部分新闻事件的内容。相比较传统的线性叙事,“新闻副文本与正文本价值层级不同,结合的亲疏不同,呈现的功能不同”[4]。处在不同层级的副文本所具有的功能也各有差异:话题、标题等是关键性正文本的概括;图片、视频等扩大了叙事容量,是正文本的补充;表情符号是正文本语体色彩的直观展现;指示语则是文本的指示牌,具有引导作用。

微博具有“微”的特征,其文本发布及时、微小,信息如流水般四散开来,这种碎片化的网络阅读方式阻挡与分散了读者对于整体、系统的感知。为了对有着共同主题的不同信息进行归类,方便读者信息跟踪。多个微博会使用话题副文本进行有标识的串联,进而彼此互相参考。读者可以点击话题,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转到一个新的固定页面,接受所有含有此话题的微博文本。“两种并列的文本、陈述发生了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我们称之为对话关系”[5]。这些微博文本彼此交流对话,展现了此话题的全部讨论。微博话题正是实现多文本对话的关键线索,如“#2016年猴年春晚#”的话题把具有平等对话关系的春晚微博信息有机的统筹在一起。在按照事物发展和时间变化等逻辑顺序进行跟踪报道时,编辑可以采用转发原微博并配上最新正文消息的方式发布新微博。原微博整体就成为新发布微博的一个副文本,其作为背景资料补充着最新微博的信息,两个文本形成递进式的对话关系。这种“转发+评论”的引用方式使得新闻消息连贯,新闻报道向深处进展。有时微博话题并不直接出现,而是隐藏在正文之中,如仅出现人物名字作为一种暗示,这种隐藏的对话关系常出现在独立发布的新闻评论里。这就依赖读者的背景知识,只有持续地上网,保持对热点的追踪,才能理解相关事件,进而解读媒体信息。

无论是有标识的串联,转发的引用方式,还是暗示的手法,都使得网络碎片信息合并起来。但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还导致人们不得不重复进入文本,这就造成读者接受上的主观疲劳,间接影响到对新闻微博的接受。为了使读者更高效地接受下一个新的微博文本,副文本作为正文的“门槛”就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副文本创造了可感的阅读情境,阅读情境的创设是指引读者沿着新闻发布者提示的路径,促进对报纸微博话语的生成、补足与理解,尽可能地接近编者意图。图像、视频等图像型副文本作为突出的内容存在,其满足了现代人对视觉、听觉等生理感觉的本能性需求,逐渐成为微博新闻语篇中的重要资源。微博的头像说明了微博新闻发布单位,其潜在的品牌效应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信任度,“即便是同样一则新闻,在不同性质、不同宗旨的媒体上刊播,所蕴藏的内涵意义必定有所不同,所产生的表意效果也会不一样”[6]。如见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Logo时,其正文意义会被赋予最为权威的、真实的地位。

新闻图片的视觉设计能让传统新闻图片更有情感上的冲击力。图像阅读的“先睹为快”,情景烘托的“先入为主”,大大节省读者进入阅读的时间。天津塘沽大爆炸事件中消防员“最美的逆行”图片就是由新闻摄影转变而来的漫画,在忠实原图的基础上,黑白背景中黄色消防员的背影显得格外挺拔与无畏,辛苦与执着。一图胜千言,图像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让人瞬间明白图片含义,并为之心灵震撼,这就是图像才具有的直观与感染功能。同样,相关的视觉设计能让“冰冷”、复杂的数据变得新颖与直观,从而更好地吸引与黏住用户,提升媒体竞争力。

社交化的新闻传播模式使得新闻不能再是生硬的、灌输的、被动的传播,而转变为交流的、互动的、平等的模式。微博表情和图片也能作为文本情绪、情感的直观表现。编辑通过采用圆脸表情和浪小花表情等方式,用形象生动的体态语,迅速确定阅读文本的接受感情,读者在接受暗示后,能转移注意力,进入到新的阅读情境中。由这种模式发展来的表情包现象则使表情符号转移到微博图片的位置,展现了更为细腻的情感神态。各种具有情感体验的图片场景构成了自我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体认的关系,形成一个具有诱惑和想象的全景式世界景观。

三、副文本的意义缝隙

正文本与副文本组成一个系统,呈现出动态构成,增加了文本的复杂性、丰富性,呈现出文本从生产到消费的动态的过程。复杂、多元的报纸微博语篇各组成要素之间既有相互关联、彼此阐释、共同印证的一面,更有缝隙、错位和不对等的一面。在副文本与正文本之间的裂隙中,意义的传递变得支离破碎,也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线。

新媒体工作者在编码时会产生意义缝隙。简明的信息呈现方式有利于内容在短时间的有效传播。原先字数的限制倒逼着编辑以碎片式的方式凝练和组织语词。针对有限字数和复杂内容之间的矛盾,一个解决的出口就是增加副文本对有意义信息的负载,但这种扩容方式并不可靠,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文字型副文本的失范。微博发布的编辑并不一定就在现场,其对新闻事件的第一印象取决于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和图片报道,基于个体阅读感受而创作出的微博文本与其所接受到的源文本之间形成差异。另外,“标题是最先入为主的阐释意符,它所具有的意向、象征、隐喻功能会控制我们的阅读”[7]。为了博取眼球经济,不负责的编辑会对事件内容选择性忽视,对关键点模糊处理,进行贴标签和搞噱头,再利用指示语进行胁迫或诱导分享,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文字型副文本的假、空、大,伴着香艳和悬疑,挑逗着情绪与欲望,使得大众带着情绪和想象在“围观”,并迅速产生大量负面舆论,在观点市场上形成星火燎原的效应,使得微博新闻在“传谣”与“辟谣”中摇摆。这种舆情反转的频繁出现,导致了整个传播信任体系的破坏。

读者在解码过程中也会产生意义的错位。微博新闻文本一旦形成,接受主体便转换为读者,他们通过转发与评论,实现从消费者到新生产者的转换。伴随着文本的碎片化与多义性,读者因自身的经验、性别、地域、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影响到自身的价值诉求和审美趣味,从而导致对微博的不同阐释,存在意义的理解偏差和解读不对等的现象。大众会剥离事件的完整性,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突出的“符号”上。如宁泽涛等体坛明星最初是由于赛事夺冠而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相比较微博正文的介绍文字而言,俊男美女健康体魄、俊朗外表等微博图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要更为强烈,他们沉醉于视觉的快感之中。最终图像型副文本代替正文本成为意义的关注点,形成时下浩浩荡荡的视觉消费文化。

除了无意识的解码错位之外,意义割裂是由于主体对抗式解读的结果。媒介的世界图景正如柏拉图《理想国》中火光透射到岩洞上的影子,我们可以分辨他们的存在,但这些光影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事物原样。抗拒式的解读就是对副文本各种潜在意味的关注,如针对微博图片中人物身份而来的装扮、神情的考量,网友处于某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愤怒,发出尖锐的、情绪化的评论。这种脱离原文语境、挑拨发泄情绪,激发言语冲突的“二元对立”话语又极易被推选为网络空间中的代表声音,造成意识上的混乱与仇恨情绪,其链式反应不容小觑。

读者新闻微博解码中的“去中心”,或者说“边缘”成为“中心”的传播,使得正文不再是固定的权威,每一个副文本都有可能成为理解的“焦点”,误读逐渐成为网络舆论中的一种常见状态,让网络新闻传播更添娱乐性与不可控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对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作用”[8]。从事件本身意义、前线记者的阐释意图,发回报道的文本意义,网络编辑的阐释意图,新闻微博的文本意义,到最后读者的理解意义……新闻意义在层层编码与解码中,在流动中不断地延伸与重组,往往会出现意义的丢失与增补现象。微博新闻的副文本不光是阅读的门槛,让读者可以沿着预设的接受路径阅读,从而不断靠近作者意图,但同时副文本本身也能成为意义的“屏风”,使得正文意义受到限制与遮蔽。

从报纸、广播、到电视,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引发了新闻传播腾飞的机遇。如今,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又消解着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新闻传播模式,重新建构起新的传播秩序。但我们与其悲歌慨叹,不如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包容与接受这份改变。“敢问路在何方”,突破转型发展的阵痛,积极适应时代潮流,用新理论、新方法引领新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那么“路就在脚下”。

[1][法]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M].史忠义,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71.

[2]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话题介绍[EB/OL]. (2012—07—16)[2016—04—28].http://huati.weibo.com/about/ intro.

[3]刘名卓.新闻附件配置的意义和作用[J].青年记者,2011(21):55—56.

[4]董育宁,黄小平.新闻语篇副文性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5(2):85—93.

[5][俄]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萍,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59.

[6]李玮.论新闻副文本对新闻收受与解释的影响[J].新闻界,2014(1):23—27.

[7]金宏宇.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J].中国社会科学,2012 (6):170—183.

[8]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

(责任编辑:张 锐)

[Abstract]The new media,as a change in communication,social relations and production value,are bound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new s textmode.In addition to the news leadingwebsites,m icro-blog is an importantand generalnetwork platform,and occupies a prom inentposition in the networkmediamarket.A system of newsm icro-blog discourse is the one consisting of text and paratext.On the one hand,the interpretation by the paratextenrich and deepen the text,on the other hand,it is the contrastand alienation of the text.

[Key words]newspapermedia;m icro-blog;journalism;paratext;gap inmeaning

ParatextStudy in NewsM icro-blog

JIANG Yun-feng
(Schoolof Chinese Languageand Literature,Jiangsu 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16)

G206.2

A

1008—7427(2016)04—0052—04

2016—03—22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微'时代下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和话语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客户端为例”(201510320006);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汉语言文学”(PPZY2015A008)。

姜云峰(1994—),男,江苏昆山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正文意义文本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