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2016-03-08 20:21戴军
关键词:中世纪学术大学

戴军

(湖南文理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湖南常德415000)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戴军

(湖南文理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湖南常德415000)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中世纪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治学精神对后世大学文化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中世纪大学具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理念、倡导科学精神、遵从通才教育、注重个人价值。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现代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时予以借鉴,但在借鉴欧洲中世纪大学文化传统时也应该注意不能盲目强调学术自由、要注意摆正我国传统文化的位置、警惕西方大学文化中市场化及个人主义倾向等。

中世纪大学;文化传统;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按照高等教育的严格定义,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代以前,现代大学就已经产生。迄今为止,现代大学的发展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如果追溯古代,诸如柏拉图的“学园”也是教育史上公认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话,大学教育及其文化的发展则已经历尽两千多年的历程。传统教育史一般将大学的创办到工业革命前看作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将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上半叶看作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看作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然则,人类高等教育的发展历时数千年,从欧洲到亚洲,从非洲到中东,都有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机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大学文化内涵的形成过程,探寻现代大学文化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大学这个概念可追溯至中世纪。但在12、13世纪的“universitas”一词并不表示大学的意思,而是行业团体的意思,如表示一些合作性的行会、团体等。在14世纪以后,“universitas”才和大学相联系,并被运用于非官方文件中。而这时候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府,已变得更富有内涵。在中世纪,通常用“stadium generale”表示比较正规的大学。其中的“studum”的涵义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团体的中心;“generale”的涵义并非表达已经了解的通常性和普遍性的意思,而是指一种能够跨越出本区的范围到更大区域进行招生的权限[1]47。中外许多教育学者对“大学”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亨利·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念》中再三强调:大学必须具有“知识上自由的流”。蒙罗指出: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他服务的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怀特海说: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培克把大学描绘为:纯粹学术之圣杯的堡垒,把教师誉为奉事圣职的骑士[2]。雨果认为:建一所大学,等于毁掉十所监狱[3]。欧洲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罗曼齐教授则从大学的重任和从自由的角度阐述对大学的看法,他的观点是:大学不同于社会其他任何机构,大学是独立的;大学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大学追求和捍卫真理;大学誓死保卫它的学术自由;大学是社会的思想库和文化中心;大学有它自然的生长规律;大学有它自己的精神[4]27。基于大学的基本特征以及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所指的大学是泛指传播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或机构[5]。

明确了“大学”概念之后,我们再来定义什么是“大学文化”。“大学文化”这一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大学文化概念相当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而广义的大学文化概念不仅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还包括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部分,这三个部分并非互不相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本文中,为了更好地、全面地阐述大学文化及其影响,主要运用的是广义上大学文化的概念,即所谓大学文化是大学为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办学目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大学人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系统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活动方式,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价值标准、规章制度、学风教风、学校环境等之中。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大学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创新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6]。

一、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及大学文化

中世纪大学,与大教堂和议会一道,被认为是对近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中世纪最有价值的三个遗产。在西方,大学并不是根据某一法令在某一个具体的时刻创办的,而是由学生自发聚集在一起讨论、学习,是一种社团形式的组织,在社团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壮大,逐渐被民间和官方所认可,便具备了大学的身份。目前被学界公认最早的两所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这两所大学大约是12世纪形成的。巴黎大学最初是由行会负责管理,学生即是商业领域的学徒,其管理模式产生了教师型大学的思想。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之初便是教师型大学,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慢慢地变成了学生型的大学,主要或部分由学生管理[7]。博洛尼亚大学在现代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人文主义的发源地,还在于起源于此的知识“三分法”至今仍然是世界高校的通用做法,即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类[8]。中世纪以来的所有大学,要寻找其起源、精神、文化,都必须追根溯源,从这所大学找到它的“根”。

那么,欧洲中世纪大学文化都有哪些内涵或特点呢?

第一,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西方大学精神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理念。西方大学自建立以来就有大学自治的文化传统,因为大学的最初雏形就是自治团体,自治权是其最原初的权力,教师和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教师自由地教授学问、传播知识,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教师争论,同时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大学内部的事物。当时在大学校园里的民主与平等氛围十分浓厚,体现在大学内部的管理上,普通老师也可以有机会通过竞聘当上校长,甚至学生也可以选举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决定学校有关大事。

第二,倡导科学精神。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蕴涵着培育科学所必须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诞生在了欧洲,也形成了西方大学文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西方大学的历史上一直被尊崇,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被强化为科学主义,尤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希腊等国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真实反映了科学精神备受西方大学文化推崇的现象。

第三,遵从通才教育。西方大学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遵从通才教育宗旨,为了培养人格尽可能和谐发展的公民,大学里开设了“与专业性、职业性或技术性不同的以讲授全面知识和发展全面智能为目标的课程”[9]。例如,西方各国高等院校的学生自主成立了包括学术性、政治、宗教研究、体育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各种规模不等的学生组织。学生们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不仅仅是能够学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增加知识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我人格的进一步完善。相应地,分数不再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来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体育、劳动、艺术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也被考虑在内[10]。

第四,注重个人价值。学校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与行动能力,学生们都必须要自力更生,学着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11]。大学生各种社团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也是为了满足自我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在教师的教学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充分地展示自我。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文化的现代借鉴意义

中世纪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治学精神对后世大学文化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对现代大学的借鉴意义是多方面的。

第一,精神文化建设的借鉴。西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术自由”的思想。在西方大学发展历程中,学术自由始终是其秉承的大学理念,即使在17-18世纪大学处于衰败的时期,学术自由也是众多大学的执著追求。学术自由首先就是为知识而学习、为学术而研究,这是从知识本身出发,遵从知识本身的逻辑架构和客观规律,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过程中,排除知识之外的功利的、政治的因素的干扰,让学者们自由地研究和思想,鼓励学者们打破权威去构建自己的研究思路,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地突破自我,创造新的成果。学术自由其次就是尊重人才、以人为本。学术自由的氛围下,教师本身就是学术领域的权威,行政权力不得在学术领域指手画脚,充分尊重教师们的精神需求和学术追求,让教师们做学术领域的主人。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思想直至今日依然是值得我们现代大学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学术自由的精神,即要求大学管理者要有学术自由的观念,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遵循学术的客观规律,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者,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成长路径。西方大学精神文化值得我们借鉴的另外一点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西方更多的是表现为人本主义,尊重个人价值,倡导自我价值的实现,它的个人本位思想虽然与我们的集体主义思想有点相悖,但其中的人本关怀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他们倡导尊重个人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认为个人是社会之本,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首位的,这和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有某些相通之处,以人为本也是要充分尊重人的精神需求,强调人文关怀。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一批著名高校在学习汲取西方大学文化的精华,比如清华大学就在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展望时提出“在教育思想上努力实现对‘工具化’的突破,努力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西方大学精神文化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如在大学文化建设上追求各具特色,坚持知识本位,尊重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学生自由的权利,鼓励创新等等。

第二,制度文化建设的借鉴。制度文化中值得借鉴的首要一点是“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西方大学自产生开始,大学自治就是它的重要传统,中世纪现代大学诞生之初,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教会和朝廷也为了控制大学而争相干预大学的事务,但总体上,西方大学的大学自治坚守得比较好,让大学自由地发展,自己决定自己的事物,所以大学能够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由蓬勃地发展壮大。大学自治是就高校外部管理体制而言的,我国目前提出的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这是大学自治的思想在我国的推行。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有自主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等七条自主权。我们姑且不论这七个方面的自主权是否涵盖大学自治的全部内容,单就这七条而言,从颁布实施到现在已有十五年,要完全落实还任重道远,各种行政干预、行政部门的评估考核、课题资源的分配、教育经费的掌控等等,使得高校不得不围着行政主管部门的指挥棒转,不得不看这些部门的脸色行事,所以大学自治的社会环境还远没形成。“教授治校”是就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而言的,是指大学内部学术事务由教授们自己决定,当然这种决策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比如西方大学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完全由纯粹的教授组成,采取民主的方式来集体决策。我国大学内部的行政化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学术事务本应由学者们来决定,却由于学者的行政化和行政领导的学术化而被行政权力干预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某些高校还愈演愈烈,这确实值得深思。

第三,物质文化建设的借鉴。物质文化是有形的、具体的,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和直接体现。西方大学一直很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几乎每一座校园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建筑、校园设施等,在注重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既注重了实用性又突出了艺术美[12]。这些物化的文化内涵、精神的外在表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其中蕴含着的办学理念、奋斗精神、价值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一点一点地渗透到每一个成员的内心深处,逐渐内化为他们共同的群体心理,成为他们内在素质的一部分,每一个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人都被印上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在这方面,我国不少大学也作了很大的投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无疑是十分可喜的进步。

三、借鉴欧洲中世纪大学文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欧洲中世纪大学文化传统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但它也并非十全十美。有一些问题是我们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1.不能盲目强调学术自由。人们常言,科学研究无禁区。对今天中国的大学而言,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诉求。但我们在追求学术自由的同时,一定要更加注重大学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培养,科学与道德无关,但科学家必须要有道德。许多新技术、新发明,在其问世之初,其初衷或许是好的,但该技术一旦成熟,就犹如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掌管魔盒的人们必须要有极强的道德感才能防止该技术不被人滥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问题:环境污染、垃圾增多、资源消耗过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强调学术自由,在追求学术自由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对大学人的道德要求。

2.关心政治是中国大学文化的优良传统。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大学从建立之初就与教会、政府保持着相当的距离,秉承大学自治的原则,大学往往不直接参与现实政治。这在某种程度上固然能够保证学术研究的纯粹性,使其不受政治或权力因素的干扰。但对中国大学来说,关心政治恰恰是其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之中,最为典范的便是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大学自治的同时,也不能在大学文化中完全抹杀关心政治的位置。“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当是每一位大学人的信念。

3.注意摆正本国传统的位置。在借鉴西方大学文化时,一定要摆正本国传统的位置。一定要注意,这是中国的大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不能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一定不能忘记本国的位置,忘记对本国文明有所贡献才是中国大学最重要的使命。作为中国大学,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产生有世界影响的文化、科研成果,更要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的崛起贡献力量。过去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往往照单全收,将本国传统全盘抛弃,结果导致大学文化有殖民化的趋势。另外,如我国大学现在正在大力实行的通识教育往往借鉴西方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但往往忽视了下面一点:西方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其课程设计也是以西方文化的著作为中心。中国大学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时一定要注意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可偏废。

4.警惕西方大学文化中市场化、个人主义的倾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使得国人以为“西方”就是先进、进步的代名词。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也是对西方大学文化不加辨别,一门心思地与西方接轨,而不思考西方大学文化到底好不好、适不适合我们。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大学文化市场化、浅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不少西方高校,受资本绑架、受政府权力控制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另外,西方大学文化强调个人本位,这固然有其价值,但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共精神也并不因此就失去了位置。不如说,在这个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公共精神的培养,注重社会责任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真正的栋梁之才,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附注]本文还得到了湖南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文化强国视阈下的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研究”的资助。

[1]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兰,张泽麟.大学组织文化建设及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3).

[3]马万华.迎来大学“灿烂的明天”[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4]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戴军,娄小平.中国古代的大学文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

[6]戴军.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承与超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7]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8]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9]姜虹.论中国大学文化塑造[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0]汪昌平,江立成.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11]杨兴风.杜威与罗伊斯哲学思想之比较[J].武陵学刊,2014,(3).

[12]方雪梅.法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责任编辑:黄文红]

G640

A

1001-4799(2016)04-0154-04

2015-12-0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YBA253

戴军(1973-),男,湖南武冈人,湖南文理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中世纪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世纪欧洲艺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