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6-03-08 03:42洪圣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理念体育

洪圣达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洪圣达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文章运用文献法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必须先行;“教师、教材和教法”是高校体育改革必须同步施行的三个核心因子;科学的评价标准是衡量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尺码;高校体育教学只有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小康社会人才需求和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创新改革,才能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和引领社会体育发展方向。

高校;体育;教改;研究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所需适时“人才”重任。“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20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标准是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其中身体素质是人才能力持续施展的坚实基础。“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2]67,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人才的身体素质与德、智的辩证关系。对于青春期长身体、长知识、长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健康的身体是完成好学业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坚实基础。高校体育恰恰承担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构建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任。从近三年各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定数据报告》分析,大学生的速度、耐力、上肢力量素质总体持续下降。“大学生在爆发力耐力检测中整体表现不如中学生,很多新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近十年来学生身体素质直线滑坡。”[3]“如果不能彻底改变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状况,高校培养的人才将名不符实,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4]51大学生身体都不好,谈何人才?要彻底改变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状况,培养社会所期待的人才,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实际改进体育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5]100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我们要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效益和质量意识,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体育强国战略新要求,对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能的理念、制度、课程、方法等统统“动手术”,坚决改掉体育教学中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根本因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只有紧紧围绕学生健康中心、成人成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实际,在教育理念、体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采取“刮骨疗法”,才能行之有效地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创新必须先行。理念是改革者的行动指南,先进而科学的理念是完成改革目标任务的先决条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建构是基础,理念创新是关键。“创新的体育理念和创新的体育文化是具有导向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点。”[6]182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实现理念创新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实现体育理念的创新,真正使体育成为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7]178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1.1理念与体育教学理念

理念是人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理念”一词在《辞海》中有两条解释,一条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一条是‘观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8]1367“教学理念是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9]。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师或体育教育工作者学习国家相关法规、教育原理和体育理论等,获取关于体育教学的意识、观点和思想,它是指导体育教学改革过程和评价体育教学成果的思想精髓,它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方法具有指导和决策作用。体育教学理念主要由教师的执教思想、观念、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认识价值两方面组成。当下,“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等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基本的理念。

1.2体育教学理念的价值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的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决定不同的结果。”[10]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活动中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位置,究其根本原因是理念蕴藏着难以估量的价值。所谓价值,泛指事物的有用性,它取决于社会人对该物的需求程度。体育教学理念的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念本身的内涵价值,即理念的有用性;另一方面是理念有用性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使用,即使用价值。“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社会所期望的价值问题,教育的价值实现是衡量和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11]1体育教育价值是有效体育教学的基础、根本、动能和灵魂,有效体育教学是体育理念价值的运用、延伸和拓展。体育教学理念的价值含量和价值使用,虽然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效能和成果不一定成正相关,但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效体育教学创新的程度、力度和效度有关。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价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基本规律的活动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关于“教、学、改、用”的理念。体育理念最大的价值是教学致用。

1.3体育教学理念创新

构建与新时代社会转型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适应的体育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者最起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创新路径。先进的理念,加快体育教学改革向未来人才发展需要方向拓展,培育超越社会发展需要的准人才;落后的教育理念滞后社会发展,违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规律,必须摒弃。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必须坚持学习与实践。教师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从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理论学习中不断思索而形成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体育教学理论内涵与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相互碰撞不断取舍凝练的结果。一切理念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未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将确立以健康教育为主和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日趋多样化体系等。”[12]62因此,引导、修正、革新或重组师生健康体育教学理念,必须放在高校体育改革最优先的战略位置。

1.3.1优化体育教师教学理念

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与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程度和改革效度成正相关。“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3]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重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创新是在教师原理念基础上建构、发展和优化起来的,它的持续发展难免受到原理念的影响。改革是优化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原理念的手段,重构是把原理念中的相关要素重新配搭和组合,使之派生出优于原理念的新理念。高校体育教师的治教治改理念,应该高于社会期待,至少引领社会体育潮流。

1.3.1.1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新理念。构建和升华体育教师教育理念,学习与培训是主要渠道、科学研究是主要方式、教学实践是主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有关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动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领域有规律性的认识,具有超越于事物发展现状的前瞻意识。”[14]226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在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教育价值观念,尤其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已成为适应社会和提升软实力的必要手段,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内驱引擎。教学研究是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教学本质的深切思考和问题追究,是探索体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改革活动,是获取最新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引领活动,是深化体育教学过程不可缺惑的创新活动。实践是检验教师理念价值应用的唯一标准,教学实践是理念创新的动力源泉。体育教师的教改理念,只有在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间反复实践创新、总结、概括和提炼,才能构建和升华体育教师最新的教改理念。

1.3.1.2构建教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新内涵。健康第一是体育老师必须坚守的基本思想,它是终身体育的根基和起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育身育人上下功夫、找方法和探路径,就是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健康第一教学新内涵,旗帜鲜明地向学生指出体育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切实把学生健康第一放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首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坚持将体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身体和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4]101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要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健全人格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要树立运用体育手段矫正学生身体姿势,改善学生生理机能,促进学生心身健康,培养学生体育爱好,健全学生人格的责任思想;要树立教无止境、改无定法、“学习、实践、科研”互为动能的改革思想;要树立体育教学为学生持续学习、发展和就业服务的思想;同时要预防把体育课改成温柔体育的思想。

1.3.1.3构建教师因材施教新理念。理念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思维观念,深受改革者固有理念的制约和相关理论精神的影响,摒弃自我,构建与时俱进的体育新理念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者的基本要求。“高校体育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向健身为中心转移,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15]226。比如,时值“十三五”全面小康条件下理解“增强人民体质”一词,其内涵与以往略有不同,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面对体质参差不齐的大学生,必须采用“体质”分层教学实施改革:对豆牙型学生的“体质”,应用超量恢复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加学生体重为主;面对肥胖型学生的“体质”,应采取有氧运动练习,以塑学生身形为主;面对不胖不瘦学生的“体质”,要用快乐、挑战、情趣运动练习,以改进身心机能为主,也就是说,“教师的观念必须随社会发展需要而转变,教育思想必须要创新,不能一味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优秀的要继承发扬,落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16]80

1.3.2构筑大学生体育新思想。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17]1194大学生的体育思想是关于对体育的学习、参与、功能和作用等基本认识所形成的体育态度。大学生新的体育思想就是对体育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明德向善,健全人格,转变大学生体育学习、运动、锻炼态度,构建大学生健康体育思想,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经历了十余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在意识形态里,已经构建了不同层次的体育思想,要构筑大学生体育新思想,使之在这些思想基础上进一步端正体育认识,参与体育活动,形成锻炼习惯,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体育拓展、体育生活、运动参与、体育健康和体育精神等,多渠道正能量的教育引导,共同构筑大学生体育健康新思想。

1.3.2.1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学生运动参与意识。体育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运动参与的主要渠道。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最早提出“生命在于运动”格言,恩格斯相继提出“生命的存在首先在于运动”,毛泽东同志也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他们有力地阐述了生命与运动的关系。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说明体育运动能开发人的各种潜力,并且对人的潜能开发程度与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成正相关,这充分证明,体育运动是开发人综合潜能的有效方法。“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毀也”[18]144,道出了体育对身体的功效和身体与德智的关系。身处人生青春顶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正处生命活动最旺盛季节,是学习体育的黄金时期,可他们在大一大二体育课中,部分学生上体育课总是不积极,课外体育锻炼更是不愿参加,到了大三大四,大学生几乎不去运动场,身体素质每况愈下。面对大学生对体育倾之者多而培之者少的心痛现状,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大学体育教育,道明体育对人一生的功效,唤醒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同时,高校体育教育要建立相应改革制度,全过程、全方位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增强学生运动参与意识,避免“颜子短命、贾生早夭”[18] 144教育悲剧。

1.3.2.2利用教学主渠道,构建大学生健康的体育思想。所谓大学生健康的体育思想就是拥有“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基本理念,具有积极参与和自我保健生活意识。“思想是种子,行动是树。”[19]121大学生的体育思想是多层和多棱的,其思想端正与否,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大学生体育学习行为,推理、判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探明学生体育思想根源,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及时纠正大学生不良的体育行为。大学生不好的体育思想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表现出迟到、早退、逃课、请假、佯病、不穿运动服装、学习不积极等现象。教师面对学生不良的体育行为,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教育策略,加强《体育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法规教育,构建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自己的学习任务意识;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是促进人体器官生长发育、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益和励志成才等功能的认识,构建学生体育生活化、课内课外体育一体化思想;加强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教育,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意识。

1.3.2.3加强体育实践创新,培育学生体育精神。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焕发出来的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梁启超说:“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韧不屈之精神”[20]37,意思是通过体育锻炼,不仅改善民族体质,而且能成为健壮和勇敢的民族,说明体育锻炼可以激发超出人的本能力量。大学生是未来民族的脊梁,肩负着治理国家重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体育、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联结起来,诤诤告诫大学生体育的功能不仅是强健体魄、修正心身、提高生命活动机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进取、克服困难和拼搏精神,并且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和优于本能的意志品质。体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尤其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复杂化的政治背景下,坚持走体育强国之路,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是核心。同步深化“三教”体育改革,使这互为因果关系的教学要素形成合力,为培养人才目标服务,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途径。

2.1 教师队伍建设,观念和能力是最基本的抓手

完美体育,首在教师。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本源的抓手,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最主动、最贴切、最前沿的“操盘手”。“改革首先应该是观念层面的改革,它是保证各项改革的前提。”[21]277。“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萌发出来的,旧的教学观念束缚着教学改革,确立新的教学观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22]379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自觉行动必然是优质观念催化下的行为结果,没有正确的改革观念作保障,体育教学改革将无从着手,即使着手,也未必成效。构建体育教师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教学观念是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最核心的改革。其次,师资队伍建设,能力为上。体育教师即使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还不等于就有较强的改革能力。体育教师的教改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治学、治教和治研”能力是体育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要提高体育教师这些素质,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专业使命教育、文化修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从观念上着手,从业务上着力”是提高体育教师改革实践能力和培育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内容与途径。

2.2 教材建设,内容和课程是关键

教材建设,坚持“主修”与时俱进,“选修”凸显特色原则。“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16]我们要依法用好国家政策,紧紧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门人才目标,认真组织选材,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程体系。教材的选择,广度上要代表体育教学与社会属性,深度上要代表学科建设前沿发展方向,即“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科学成就。”[23]399。高校“体育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经验及感情”[24]248等。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25]61因此,“科学课程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别人发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发现。”[11]1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建设,要以传统项目和校本特色项目为主,以本地区群众体育和民族体育为辅,兼顾社区、社会、时代和自然运动等综合建设好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平台,为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2.1课程设置,健康第一。健康是最大的体育。健康第一是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战术问题。“体育课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功能,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体育课不能上成休闲课。”[26]164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教学运动与健康,千万不要片面的以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教师特点盲目开设课程,课程建设要以促进学生身心机能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改革基点,把握学生总体喜欢和人人参与原则,开设门类众多的体育课程。“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27]3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奠基工程,务必从内容上把好健康关。

2.2.2课程设置,以生为本。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致力于开发学生的体力、智力和人格,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以生为本,“应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难度较低的、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集体性项目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15]226,一是课程项目学生喜欢,课程内容学生感性趣,课堂教学学生大面积参与;二是技术动作优美、大方,学生努力能够达标;三是内容结构和运动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此外,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必须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四年体育学习与锻炼需要:必须扩大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在时间和空间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时尚挑战体育内容等项目学习,教学改革过程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自我保健、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提供身体保障。

2.2.3课程设置,统筹兼顾。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以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任务为中心,结合社会人才服务要求实际,选择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合的学习内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5]100课程设置统筹兼顾“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达标与参与、健康与快乐”关系。兼顾全体学生,兼顾个性学生,兼顾场地设施和学校传统体育情况,还要兼顾“传统、民族、现代”体育项目内容,兼顾“速度、力量、协调、挑战”体育内容比例,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在理论上懂得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在实践上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2.3 体育教学改革,锁定目标和创新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就是为了在学生间创造差异和消除差异中寻求立德树人的平衡方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9]。高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以体育课为基本单元,把课程建设具体内容与学生身心健康实际创新联结的劳动过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后,体育课的内容虽然固定下来,但传授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没有固定,多样的方法与途径,决定了体育课不同表现形式与功效,于是,高校体育课中的组织、措施与方法必将成为改革的重心、切入点和着力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怎样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目标任务和学生实际”去研究教学方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健康第一、运动育人、全面发展和服务生活发展之路,始终是高校将来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

2.3.1运动参与,运动育人。运动参与是人类意识形态对本能运动的指使,是提高学生运动器官和系统间协作的意识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的最主要标志,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特征。”[28]48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对的是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有着较强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的90后大学生。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信、自私和抗挫力弱等优缺点并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认真研究学生生理基础、体能基础和性格特点,要认真解析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和属性,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效能的组织、措施与方法,巧妙地加强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吃苦耐劳练习。“体育课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功能,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体育课不能上成休闲课。”[26]164“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教师应多探讨严谨和宽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6]79只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形成,我们就要积极的延展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健康。

2.3.2师生互动,教学融合。“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29]63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类特有的社会人才培养活动,是把课程内涵分步、分解传授给学生的双边合作过程。体育教学改革,就是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方式方法的改革。“体育课的组织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体育课的组织水平,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30]226如果体育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主动参与信息传递,将构不成体育教学。“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29]63教学互动是师生传递信息的桥梁,是内因外因碰撞、交合的最佳形式,是体育教学改革最活跃的表现形式。

2.3.3课堂开放,服务生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更加开放。高校体育课,要把教学课堂延伸到社会体育场馆、俱乐部、健身中心、草坪、森林、沙滩……切实把课堂与社会结合,与自然结合,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服务。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体育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过程也非常复杂,单一的、计划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需要。教育家陶行知说: “教育应依据生活而教育,对于体育,应让体育走进学生生活,实施学校体育生活化教育”[12]62。“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间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15]226。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要更加开放,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全面为生存、生产和生活服务。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评价

“改革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也要有评价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改革很难深入推进。”[3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亦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来判定,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的过程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过程,而是把教学改革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改革成效过程,是教学改革质的飞跃。评价标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用得好省力省钱省事,用得不好或产生负作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揭示当下高校体育教学规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才是引导、深化、衡量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尺码。

3.1评价与体育评价

评价,就是对人或物的价值做出评判。“评价”一词最早出自《宋史·戚同文传》,当初评价的意思是讨价还价,后来发展成为衡量对人或物的价值评判。上世纪20年代最早应用于美国高校教学管理,它经历了单方评价、双方评价和综合评价发展历程。体育评价,主要是指同行、领导、学生等评价者,根据体育课程教学指标评价标准,对照体育教学过程,做出是与非的综合评定。

评价从其性质上可分为刚性评价和柔性评价,刚性评价就是把事物的属性数据化,运用数据进行评价,通称为定量评价;柔性评价就是把事物的不可量化部分,采取模糊的、尽力贴近客观实际的方法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称为定性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定量评价就是把体育课各环节数据化,然后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评价结论,其优点是去人为化,彰显评价结果客观性和精准度,在评价中被人们普遍使用。定性评价是用语言描述形式揭示被评价对象的信息特征,形成对被评价对象较完整的看法。评价从主体上可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集体评价和问卷评价等。体育“评价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加深体育锻炼对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对体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32]159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它既能通过信息反馈、预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妥善,教法选择是否适宜,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又能指导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及时调节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33]20在体育教学改革评价中,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相对科学的评价方法。

3.2 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所谓指标,通常指人们在工作计划中应该达到的希望值。评价指标是一组既独立又关联的各要素价值要求。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主要是指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反应教师教学过程各环节要素的子项要求。所谓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评价对象的价值尺度。评价指标是评价标准的基础,评价标准是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评价指标不一定是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一定是评价指标。体育教学改革的评价标准是对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指标的美好远景、过程规划与目标任务的宏观设计,是对体育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引导、测量和监控,它是一定时期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源于体育教学改革实践,发展于体育教学实践,是集理论性、导向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评价理论。总之,体育评价标准虽然是体育课教学改革效能的评价尺度,对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但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是从实践中派生出来的、相对完美的评定尺码,仍需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修缮。

3.3体育教改与评价标准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般是从教学基本单元——体育课开始的。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最基础、最基本、最具体的教学单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体育教学评价,也是从分析体育课开始的。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34]175评价标准虽然是尺度,但评价标准不一定全面地判定体育教学改革过程的客观实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有些指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对这种隐性的教学效益评价十分困难,给体育教学评估提出了挑战。于是,宜粗不宜细和可操作性成为制定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评价,“一标评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容易扼杀体育课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评价,最好的方法是以每节体育课的目标任务来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无疑增强了体育教学改革与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这种课有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在持续、系统、变化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几乎不可能。

“评价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内涵。”[3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评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过程,被评价的教学指标和评价指标的教学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全面的改革,改掉和根除体育教学中陈旧的、过时的和消极的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是对体育教学改革方向、过程和质量的监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形式上不断改进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在归宿上永远围绕学生体育健康开展活动。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永远在评价体育教学改革中发展和完善。体育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健全,永远以体育教学改革为根基。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加适应社会,更加有生存与发展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评价的目的旨在优化教学过程,培育身心健康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就业和生活服务。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与评价的不断深入,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评价应该有更高的层次,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是一项关于体与德、体与智、体与人的伟大工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虽然教无止境、改无定法、评无完标,但改革始终是体育教学前进的不竭动力,始终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更加人本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只有不断实践体育教学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学生的健康意识、健康水平和保健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人力资源需要。

[1]袁劲果,朱贵喜.形势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

[2]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Z].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0:67.

[3]解放日报[N].2015-9-20.

[4]张宏伟.生命哲学视域下体育课程评价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51.

[5]薛立军,尹庆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00.

[6]蒙秋明,龚振黔.贵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与思考[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82.

[7]张云飞著.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8.

[8]夏征农.辞海[Z].1989:1367.

[9]百度百科词条:baike.baidu.com[DB/OL]].

[10]吴宏彪.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灵魂的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1]李莉主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2]赵升,范凯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6):62.

[1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

[14]张细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6.

[15]汪正毅,等.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226.

[16]吕高飞.大学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与思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80.

[17]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2004: 1194.

[18]瞿葆奎.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44.

[19]陆永建.思想与性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121.

[20]翟林.体育美育探微:体育美的理解与追求[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37.

[21]冯友梅,朱德友.高校人事管理研究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77.

[22]李延涛.教育教学改革论坛[C].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79.

[2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99.

[24]陆晨.现代体育科学化管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48.

[25]河南省教育厅.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61.

[26]张海庞,吉星.走进新课堂(体育分册)[Z]2010:164.

[27]殷志栋,等.大学体育与健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

[28]刘凤婷.和谐社会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研究[J].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48.

[29]张尚晏.毛泽东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3.

[30]曾小玲.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26.

[31]中国网.习近平提出改革评价新标准[DB/OL].2016-2-29.

[32]张秀波.体育器材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159.

[33]李鸿斌.青海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设计[J].青海大学学报,2002,(12):20.

[34]诸葛彪,戴正.新教师最需要什么[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175.

(责任编校:宫彦军)

2015-05-26

洪圣达(1964-),男,贵州绥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红色文化。

G642.0/G807.4

A

1673-2219(2016)05-0170-0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理念体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