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代合理价值体系建构:冯契的探索

2016-03-08 11:47周利方
党史文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论价值体系本质

周利方

[摘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多层次价值概念的辩证统一,“实践”范畴的形成为价值论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理论空间。“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以“人”作为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以人的自由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了自由与必然、自由与理想的关系。冯契以“人的本质”的内涵探索为起点,提出自由劳动是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的观点,论述了现时代合理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时也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者还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来研究个体的精神发育过程、德性的全面发展。冯契以“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为总的观点,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体系。

[关键词]合理价值体系自由实践冯契哲学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撰述系统的哲学价值论著作,但是他们在其早期著作中就显示出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极大关注:在《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探讨过人的自由与必然、反对神本主义价值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形成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明确肯定“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从而把价值确认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些论述为价值论问题的探究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这为将价值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和目的性内容提供了基础,使得从“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和对社会实践的新的理解来研究价值问题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先生,正从人类实践和“自由”的实现出发,考察价值与劳动实践,概括出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及其基本特征和原则。

一、概念阐释:价值论研究的理论空间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各种意义相互区别的价值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思想来源和基本内容。正是因为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哲学密不可分,不同层次的价值概念辩证统一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而“实践”范畴的形成则为价值论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一)多层次价值概念的辩证统一。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可以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予以说明。一方面,马克思严格区分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通过对交换价值及其内在尺度(包括抽象的人类劳动以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秘密,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层次的价值学说。另一方面,在马克思那里,哲学价值概念和政治经济学价值概念,表现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或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马克思对经济价值的具体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一般意义上的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这是一种从经济学层次“价值”概念到哲学层次“价值”概念的提升,是从经济领域对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的阐释说明。

(二)实践与“价值”概念之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产生,不仅基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批判,更在于“实践”概念的确立而实现的哲学变革,必然要在人本身及人的实践问题上作出解释和说明。唯物主义强调从人的“主体性”来理解实践。从人的主体方面去理解实践,突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人的“主体性”有机统一,“主体性”强调人根据自己的理想和意愿来改造世界,因为“实践过程不但有认识的作用,而且有情感和意志的作用”[1]p259。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倾注了人的情感意志,体现出人的需要,实现了人的目的。冯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2]p581这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从而体现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从实践的人的“主体性”出发,“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3]p97。这说明,人“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获得自身价值主体的地位,必须经过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实践。人改造对象世界,“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4]p202。价值在最终的意义上与人相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价值理想,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理想只有化为一种现实实践才能实现。

(三)价值论研究的理论空间。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讨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特别是在思维方式、是非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反思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相联系,从理论上总结经验教训,并为现代化建设展开新的理论探索,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的重要历史课题。在新的思想观念探索过程中,关于价值问题,特别是关于人的价值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价值标准、评价标准,以及价值观念的变革、重建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引起理论界的广泛讨论。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撰述专门、系统的哲学价值论著,但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论上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探索留下了极大空间。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时也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冯契认为:“正如生物有个体发育与物种进化两方面一样,人类有德性的培养与社会进化两方面。唯物史观是关于后一方面的理论,这是马克思的贡献。但是关于人的德性的培养的理论,我们讲得很少,而遭受破坏很大。”[1]p270马克思主义者还应该在社会发展中研究个体的精神发育过程、德性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二、视角选择:人类实践与“自由”的实现

人的自由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冯契认为,需要“注意从人的自由本质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5]p357。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的新的理解和阐发的基础上,冯契提出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来阐明人要求自由的本质,并以人的自由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价值论研究。

(一)“人要求自由的本质具体展现于价值领域”[6]p52。“一切价值(不论是人自身还是文化的),都可以说是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展现。”[5]p356—357冯契把真、善、美以及功利这些价值,看做是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展开和表现。“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6]p1—2是统贯冯契自由和价值论问题讨论的基本观点。

自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7]p153-154“认识这些规律”就是认识必然,“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就是依据所认识的“必然”支配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因此,自由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还是实践的范畴。恩格斯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社会实践在通向自由的重要作用。自由的实现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全部人类史就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的历史。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p456

自由是人的自由,首要的是人的问题。冯契将自由概述为:“自由就在于化理想为现实,而理想就是现实的可能性和人的要求相结合。”[6]p25—26从现实汲取理想,又通过实践化理想为现实,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自由可以是一种体验,也可以说一种目标。因此,人的自由还可以理解为从自在达到自为。精神主体要经历由自发(自在)到自觉(自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人通过实践和认识的反复活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相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自在之物经人们认识和理解,从中取得理想,通过人的实践性改造,把理想化为现实。这个过程蕴涵着人的意愿和目标,是合人类的目的的。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由自在而自为,成就越来越自由的人格。因此,“人类通过实践和认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就是人取得自由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在之物并使之为我所用的过程。”[6]p10这里冯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自在而自为的观点,并作为自由视角价值论研究的一个维度。

(二)多维度之“自由”:自由与必然、理想。对于自由和必然,冯契提出:“所谓自由,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5]p75冯契眼界中的“自由”,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的观点,又有所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必然的认识是获得自由的前提,人类社会实践是获得自由的基本途径。二是,把自由与理想联系起来考察,“自由就是化理想为现实”,就是人的理想得到实现。冯契对“理想”一词的使用是广义的,“人类精神的任何活动领域,都是在现实中汲取理想,再把理想化为现实”[6]p6。就“从现实汲取理想,理想化为现实”这一命题来说,理想总是反映现实的可能性,而不是虚假的可能性。人们在认识和把握客观现实,从中提出理想,这种理想必然包含人的目的和愿望,必然要合乎人性和社会进步力量的要求。理想又必须是通过想象力而构想出来的,只有这样理想才能激发感情,成为前进的动力。

理想必须合乎人性的要求,根据反映合乎人性、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可能性,才能提出科学的理想。“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8]p47人类的生产在本质上要求全面而自由的,人的劳动产品不仅符合人的需要,而且烙上了人的印记。真正自由的活动,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人的目的的统一体。

劳动(实践)产品作为“为我之物”,“是真、善、美的统一。……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历史,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真、善、美的统一”[5]p77。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真理性认识,这是“真”的;而以之指导实践,使真理得到实现,体现了人的追求,符合人的目的和利益,又是“善”的;在这一过程中,人化自然打上了人的印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德性形象化了,成了审美的对象,因而是“美”的。人的劳动生产都是自然界和人、对象和主体的交互作用。因此,从人化自然的主体角度看,一切价值的创造都是人要求自由的本质的体现。就人类自身来说,则同时也培养了以真、善、美为理想的自觉人格。

(三)实践与“人要求自由的本质”之发展。自由是将理想化为现实,是基于人的本质要求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但是,这一转化的实现要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离开社会关系和劳动实践,则无所谓自由。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观和客观、知和行交互作用,发展了人的本质。“人天生并不自由,但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人由自在而自为,越来越获得自由。”[6]p12这实际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冯契在这里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了发挥,“要求自由不但是人的本质”,而且是人的“理想目标”。

人的认识的发展程度和人的实践水平,决定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所得到的自由总是相对的,人要求自在而自为的本质在特定阶段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因为,认识的发展程度,总是表现为特定阶段主客观之间的具体统一,特定阶段的实践则体现为一定程度的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并不是无法达到的极限。冯契认为:“它是我们的理想、未来的目标,但同时也是普通人在革命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现实的可能性和出于人性要求的结合。”[6]p330

一切价值都是人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展现,“人类通过实践和认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就是人取得自由的过程”[6]p10,同时也是“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7]p43的过程。基于劳动实践的价值创造过程,包括人类自身的价值形成过程,应当从人的认识、道德、审美等方面来把握。不同的价值就形成了各自侧面的特点和要求。但是,它们都根源于人类的实践劳动,都是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展现,是互相联系的逻辑体系。

三、现时代合理价值体系构建之基石、特征和原则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理解和自由视角的价值论研究,冯契对现时代合理价值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自由的劳动——合理的价值体系的基石”[6]p100,从价值与劳动实践的考察中,概括出合理价值体系及其特征和基本原则。

(一)“人的本质”内涵延展。真、善、美以及功利等价值构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认识的辩证法贯穿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条,即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天与人、性与天道(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劳动是这两个统一的桥梁。对于人的本质,只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点,才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内容。首先,人的本质在于能够创造工具进行劳动,劳动使人与动物界区别开来;其次,人的劳动要有社会组织,而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种种的社会制度;再次,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人的理性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理性使劳动越来越成为自由的劳动。

冯契把人的本质看做是从天性中培养成的德性,“亦即从人的nature中形成的virtue,这样与动物区别开来”[6]p41。“Nature”一词在广义上,等同于自然世界或物质世界,此处意指“生命的基本特征或先天性格”,具自然属性。“Virtue”是基于较高道德标准的思想和行为范式,通常置于较为宽泛的社会价值语境,以对社会共同的或者个体的“好”来估量,具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即是个体由天性向德性的发展过程。人的自然属性虽然有其来自动物遗传的渊源,但随着社会实践(主要是生产劳动)的发展成为人的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已经社会化了。于是,天性发展为德性,最后被培养成自由的人格。

人的自然属性与劳动、人的精神(理性)与自由是紧密联系的,都体现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或者自由这一本质要求。人的自然属性、劳动、社会关系总和,三者都与劳动直接相关,或是劳动的结果或是劳动的要求。人的自然属性随着社会实践(劳动)的发展成为人的属性实现社会化;人的劳动以及人的其他的现实活动有出于物种的自然需要、凭借已有的材料的被动的一面,但又是一种动力,因此,“人能抓住现在的活动,使自己成为历史的火车头”[6]p43,从而体现人的自由的本质。

(二)自由劳动是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在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冯契认为价值体系合理性是由自由劳动决定的,进而提出自由劳动是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从社会关系总和来看人的本质,劳动必须有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需要规范,而遵循规范要求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的自主选择。社会活动中的交往,应该体现自由人格之间的交往。于是,社会关系也体现了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而就人的精神(理性)来说,冯契援引马克思关于精神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指出“理论思维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的四种精神活动”[9]P19都体现了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6]p46。人类的精神活动与自由的劳动不可分割,“精神离不开肉体,精神力量不能脱离物质的基础,自由领域(理性的自由发展)仍以必然领域(物质生产)为前提。而且,精神力量都要凭借相应的对象,凭借物质的媒介才能表现和发展”[6]p46。总的来说,冯契特别强调劳动之于自由的特殊意义,“理性要求自由的本质,正是在劳动中、在人际关系中、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展开的,脱离了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也就无所谓自由。自由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要求。自由就是理想化为现实,达到主客、知行的统一,它始终不能离开社会实践(首先是劳动生产)这一基础”[6]p46。

因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劳动,在于通过劳动生产的社会结合,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改造……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6]p49。而且,“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p96。理想通过实践化为现实,即创造了价值。一方面,若事物的功能能满足人的需要,合乎人性自由发展的要求,合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的价值总是合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因而是合理的。”[6]p99“所谓合理,就是合乎社会发展和合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这种合理的要求和目的得到贯彻,就是自由。可以说,自由的劳动就是人的总的目的,就是贯穿于全部人类文化史的目的因。”[6]p100为了说明自由劳动和合理价值体系的关系,冯契提出了“动力的目的因”这一概念,他认为,“合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把作为“动力的目的因”具体化。目的的完成就是行动的结果,它内在于社会实践,推动行动的展开。人类通过有“目的因”的活动创造文化,文化的价值体系就是以自由劳动为目的因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自由的劳动是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东西。就“动力的目的因”来说,人的本身以及人所创造的价值,就是要求人的自由实现。所以,“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差别,但一个价值体系是否包含有合理的东西,就看它对于自由劳动是否有贡献。自由的劳动作为文化史的总的目的因,可以说是价值体系的基石”[6]p100。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使劳动成为自由劳动的历史。”[6]p107将自由劳动作为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价值的实现要靠劳动(社会实践),即理想化为现实这一基本途径;二是实现人的自由是合理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这也昭示着合理价值体系,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合乎社会发展;第二,合乎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第三,能使人从自在到自为、自发到自觉而达到自由。总的来说,冯契关于自由劳动是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这一论断,“为克服价值论中的相对主义的怀疑论和形而上学独断论,建构科学的理想价值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也为克服人性异化,走向人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向”[10]。

(三)合理价值体系的特征和原则。自由劳动作为“目的因”,在人类的历史过程中展开,经历了若干阶段:人创造工具进行劳动,开始与动物区别开来;进而习以成性,勤劳成为人的美德;再进而达到比较有全面的生产能力来控制自然,从而使劳动成为真正自由的。劳动展开的这一历史过程必然同时伴有民族差异性,这是价值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从理想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不同领域各种理想组合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理想体系,这种理想体系反映价值体系。理想是复杂多样的,理想因人而异,也有时代、民族的差异性。人类的社会理想因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相异,这也说明不同的价值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合理的价值体系的合理性之表现评价,就是指合理价值体系的特征和原则。

从自由劳动方面来说,合理性在于价值体系对自由劳动的效用的提升,“一个价值体系是否包含有合理的东西,就看它对于自由劳动是否有贡献”[6]p100。从理想方面来说,合理性则在于共同的社会理想,即作为“类”的社会的理想,同时也是个体的人的人生理想。“一个时代的合理的价值系统就是这个时代进步人类的最高理想,它是共同的社会理想,也是个人的人生理想。”[6]p126即:一是从个人的角度,人作为“类”的一分子的价值问题;二是作为社会集体,即社会主义、大同团结的价值问题。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体现为冯契提出的“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大同团结和个性解放的统一”,这就是价值体系的合理性,是真、善、美等价值构成的统一。

因此,合理价值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合理的价值体系应以自由的劳动作为目的因。自由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人在劳动、社会实践中,即改造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活动中逐步展开的。一切创造价值的活动都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个体方面是成就自由的人格,社会则发展成为自由的社会。第二,正确地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天人之辩、理欲之辩和群己之辩。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对这些论争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回答。在哲学理论基础上,既要反对独断论、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也要克服利己主义和相对主义。这样,合理价值体系的原则就体现为:“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在自由劳动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人的本质力量,亦即理性与非理性(情、意)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和集体精神互相促进,以达到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相统一的理想目标。”[6]p126第三,合理的价值实现是广义的理想化为现实,是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的人生理想的统一。也就是说,“进步人类或人民大众的真实利益是最基本的‘好,合理的价值体系所要达到的就是基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又合乎人性自由发展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6]p126。

结语

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这是人的进一步解放的一个动因,而在价值观领域却出现诸多问题。冯契提出,价值观的建设需要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着手、协调前进,既需要当前社会实践的总结,又需要对传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总结,还要对价值观革命的进程及经验教训作出总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冯契在价值论方面的探索和贡献,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都是需要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讲演录·哲学通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冯契.智慧的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振纲.化理论为德性——论冯契先生的自由价值观[J].河北大学学报,1997(3).

责任编辑/张荣辉

猜你喜欢
价值论价值体系本质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