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与社区建设分离的问题探讨

2016-03-09 15:27贾健红
人间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区建设义务教育农村

贾健红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农村义务教育与社区建设分离的问题探讨

贾健红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农村,城市导向的教育要求和思路备受推崇,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完全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满足城市需求而进行,缺少对农村自身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的考虑,教师一味地照搬城市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农村教育目的与社区生产生活,甚至是自然相分离。因此,如何将农村义务教育与社区建设链接起来成为学界和教育部门久议未决的话题。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社区建设;分离问题

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也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一个良性的、互动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社区发展,也有利于学校自身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根据相关学者的分析,关于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依据有两点,一是地缘关系,农村社区的范围包含农村小学,在这种关系中,学校和社区之间互动不可避免,二者之间完全有可能产生合作与互动。二是功能属性,从广义上讲,学校是进行专门性教学活动的场所,是给国家和社会育人的基础机构。而社区在居民的人格形成和素质培养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一个是做理论教育工作,一个是做实践教育工作,均具有教育的功能属性,完全可以通过共享各自所属的教育教学资源取得互补完善的效果。关于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实践基础,据学者的研究,二者的发展阶段分三个过程,一是相互隔离阶段(16世纪—19世纪),这个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时期,当时的教育内容和从事完全不同于当今的教育,学校完全处于专属的独立状态,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基本相隔离,学校和社区二者间是一种互不相干的关系,在社会中各自独立进行自我发展。二是相互利用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此时学校和社区之间打破了以往的隔离状态,互相开始尝试往来,学校的服务对象开始由特定人群向社区群众覆盖,两者间的关系开始亲近,但是社区对学校表现出的却是依附状态,不能独立。三是相互合作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学校和社区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二者间开始互相朝着彼此合作的方向发展,学校超越了基本的提供教育的作用,逐渐面向社区开放,走与社区资源共享的共同合作发展之路。

新时期的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南京知行小学表现尤其突出。比如,1)在瑞典,基础教育采取的是“协同学习”,即学生接受的教育来自学校同社区和社会相互合作的结果,学生在社区接受综合实践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亲自体验,培养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从小对自我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认识和亲身感悟。这样的教育方法给学生铺设了一条与自身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持续发展的通道。2)在美国的农村地区,社区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社区民众通过竞选建立学校董事会,定期开会商讨学校事务,与校内人士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社区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一方面巩固并加深理解已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以所用,理解知识的价值所在,激发更为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过程也增加了学生对现实反思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发展。3)台湾当地的传统小学校会把类似果树培栽、家禽饲养等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加入到学校课程计划,学校在校园内设置一定面积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场地,学生除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外,还可以掌握部分农业生产技能,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和互动的条件,学生从小就能对自然、生命、伦理都产生更加深刻和直观的了解。4)南京行知小学的在村道的东边开辟了一条开放的空间带,俗称“校前区”,北部是农民文化广场,举办各种科普类教育展览,使学校的社区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教育了农民,南边就是行知实践基地,约有一千多亩的面积,在这里他们充分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设计了各种农业实践课。南京市多所城市小学的学生在此体验农村实践生活,使得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和农民之间均可以产生多种相互的交往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加拿大的弹性基础课程、新加坡的“课室群”教学模式都值得我们取经。

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的倡导者、资源联结者、服务提供者、行政传递者,多角色、多功能,有资格承担起改变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和社区营造相分离的责任,也有能力、有技术去帮助构建学校与合作合作互助的关系,搭建学校教育与社区营造互动的义务教育模式。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发挥身边的人员优势资源,做好前期学生、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学校意向调研,做统计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特色课程。根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农村教育可以凭借其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人文历史环境设计适合自己的弹性课程,这里根据农村普遍的资源优势,暂且将学生学习的全部课程归为两大类别,第一大类是基础知识课,类似于大学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英语、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基础电脑。第二大类是实践课程,类比大学中的选修课,这类课程又划分为四小类,一类是艺术课,包括包括绘画、摄影、美术设计、音乐鉴赏等;二类是实用技术课,包括烹饪、房屋修缮、果树花卉种植、果实采摘等;三类是商业课,包括产品的设计、宣传、买卖等;四类是人文历史课,包括民族、风俗、人情等。设计弹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选择学习爱好的自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的设计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对其生活环境有一个更广、更深的了解,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

二是,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帮助学校设计课堂教材。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得农村的现代化迅速发展,数字信息早已不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现代网络充斥着人们的整个生活,谁也无法避免。既然避不开,就选择性地将其应用好,譬如教师可以将报刊、杂志、电视新闻、因特网的最新的时事内容、有趣的社会话题等作为备课授课的辅助题材。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求知欲,还能带领学生跳出乡村、跳出中国,观看外面的世界,探知未来,启发学生思考,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三是,社工要做好资源联结者的角色,帮助学校分别在社区、乡村农业基地、乡村企业等建立教育互动平台,并且做好资源对接工作。譬如,每周设计2学时的田野课,让学生到农业基地学习耕植、采摘收割、施肥培育农作物、使用农业机械等;每周设计2学时的商业课,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乡村企业,让学生了解农作物销售运营机制,让学生参与农作物的产品设计、宣传,参与试卖等。4在社区设立学生能够参与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在平台上设计公益课,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如社区卫生大扫除活动、节日活动设计与宣传、慰问关爱老人、走访困难户、农村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参与农业生产的调研等。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其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树立为社区做贡献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和毅力。

作者简介:贾健红(1991.08),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5-01

猜你喜欢
社区建设义务教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NGO参与震后灾区社会资本重建的路径研究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