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历史回望与现实反思
——对话著名导演尤小刚

2016-03-09 04:01张陆园尤小刚张国涛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5期

张陆园,尤小刚,张国涛

(1.中国传媒大学 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4;2. 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10229;3.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北京 100024)



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历史回望与现实反思
——对话著名导演尤小刚

张陆园1,尤小刚2,张国涛3

(1.中国传媒大学 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4;2. 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10229;3.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北京 100024)

时 间:2016年8月28日

地 点: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对话人:尤小刚;张国涛;张陆园

当前中国电视剧产业看似一片繁荣,实则乱象丛生,大IP、小鲜肉、高片酬这些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繁荣表象之下隐藏的是错综复杂的深层问题。其中的许多问题是行业之外的旁观者很难觉察的,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目前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诸多深层问题,笔者与著名导演尤小刚进行了深入对谈,集创作者、经营者、研究者等多元身份于一身的他,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中诸多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在本次的对谈中,尤小刚导演与笔者一道回望历史,反思现实,以学界和业界的双重视角去把脉问诊中国电视剧产业。

一、电视剧美学的实践探索

张国涛:1987年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电视剧美学研讨会上,您发表了关于电视剧作为长篇视听艺术的美学思考,整理后以《关于我国电视剧美学问题的若干思考》为题发表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上。文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天都得到了验证,您当时的思考是基于怎样的实践基础?

尤小刚: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浮躁的艺术环境,没有多少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索电视剧的美学问题。至今我依然认为,电视剧在创作上接近于章回小说体,在风格上接近于古书评话,在演出形式上接近于连台本戏,这是在宋代评话、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流传中形成的长篇连续故事特点。中国悠久的历史是连续化、长篇化故事的素材来源,也是长篇电视连续剧在中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由。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它们的电视剧也有类似的特点,长篇电视连续剧都是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品。

电视剧还没有出现之前,连台本戏、评书、长篇小说等艺术形式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王少堂的“武松打虎”桥段。“风刮来、味儿传来、虎啸传来、虎出现”,它所呈现出的特点就是“惊堂木、搅混水、大煽情”。“惊堂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桥段,通过一两个桥段引起人们的兴趣,一分钟要有一个桥段,一集戏要有八个起伏;“搅混水”是指人物关系后故事背景的复杂;“大煽情”是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和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1984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85年开始拍摄《凯旋在子夜》,在实践中我感觉到长篇故事只能用章回小说体来表现,《凯旋在子夜》这部11集的电视剧就是按照这种思路创作的。1987年“视协”希望我能对电视剧美学规律进行总结,当时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张国涛:1981年开始出现了《敌营十八年》,接下来又有了《四世同堂》《西游记》《凯旋在子夜》等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出现。当时您就注意到了电视剧的长篇化发展趋势,还是很有前瞻性的。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对电视剧美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电视剧《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行记》都进行了一些电影化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与电视剧的长篇化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尤小刚:《敌营十八年》开播时,已经显露出了长篇化的端倪,虽然它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品,但是从剧集体量上来看,它满足了老百姓看长篇故事的需求。历史比较悠久的国家,有着更广泛的题材来进行电视剧创作,对电视剧的体量需求相对较大。当时电影电视化和电视电影化两种探索都在进行,电影进行电视化表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约资金,电视剧制作要比电影制作更加便捷,成本更低,那时电视剧工作者很快找到了自身优势所在。长篇电视连续剧自身格局的确定基本上是从《四世同堂》开始的,这部28集的电视剧在当时应该算是鸿篇巨制。

张陆园:近些来年一些现象级电视剧如《后宫甄嬛传》和《芈月传》都与您开创的秘史类系列电视剧很相像,在美学风格上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秘史系列电视剧,可以视为“秘史美学”的一种延续。当时您是如何开启秘史系列电视剧创作的?您为何偏向于从女性的角度来切入历史?

尤小刚:许多纯粹的历史正剧都在宣扬帝王将相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忽视了占绝大部分的人民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它们对于封建王朝本质的揭露明显不够,我认为历史剧不等同于历史,它最重要的应该是表现人。《孝庄秘史》这个剧本中关于人的故事非常好,孝庄皇后个人命运的转变其实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秘史系列电视剧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正剧,它让我们重新客观地认识历史,而非以正史化的方式还原历史,它在历史的字里行间中找到戏剧表现的可能性。秘史系列电视剧一贯秉承“大史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它是在这样的美学原则指导下创作出来的。

在历史进程中,女性的命运其实更加纤细,所有女性的命运都与男性密切相关。历史典籍上的记载大都是王朝政权的更替,还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很少去关注普通人的故事,很少去关注女性的命运。以女性视角切入的秘史系列电视剧,实际上就是对政权更替之中人性的刻画,展示了封建社会如何扭曲人性。

二、电视剧市场的历史轨迹

张国涛:1992年您创作了百集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这是继《凯旋在子夜》之后又一部载入史册的电视剧。这部剧首次采用了内外景结合、现场切换、音乐音响一次性合成的革命性技术方式,以日均一集完成片的速度刷新了电视剧拍摄的记录,后来此剧推向市场发行,并且开创了电视剧市场交易的先河。当时百集电视剧十分罕见,您的信心来自于哪里?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尤小刚:1987年电视剧美学研讨会之后,我写了一篇关于电视剧大锅饭体制改革的文章,倡导引进电视剧市场机制。1990年《渴望》出现之后,我们就考虑如何从棚内走出来,当时《京都纪事》开始尝试内外景结合同步拍摄,开始进行市场机制的探索,尝试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这部电视剧涉及了城市规划、万元户、市场改革等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播出之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中宣部艺术局联合广电部地宣司在珠海召开了社会主义电视剧研讨会,主要探讨中国电视剧进入市场机制的问题。我和到会的各个电视台台长进行协商,签署了《京都纪事》的发行协议。在拍摄《京都纪事》中篇时我将场景中的广告牌全部都取消了,广电部刘习良副部长深入剧组考察,回去后就下发了有关电视剧引入市场机制的相关文件。

1995年下半年就开始有了电视剧的买卖,到了1996年、1997年才真正实现了电视剧的商业化播出,2000年电视剧已经不再依靠政府的投资了,市场机制开始了良性运转。到2002年上半年,电视剧的买卖已经非常兴旺了,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经济电视台迅速发展起来。随后,广电体制开始改革,各级各类电视台开始进行整合,这让当时电视剧制作行业感到十分紧张,当时积压的电视剧有3000多集。经历阵痛之后,2003年电视剧开始步入市场机制的正轨,那时颁发了8家民营许可证,有华谊兄弟、金英马、京都世纪、鑫宝源、海润、小马奔腾、东方传奇(光线传媒)、慈文传媒共八家民营机构,当时开始提出了制播分离的相关政策,2005年12月召开了电视剧制播研讨会,中国电视剧产业大概是这样一个发展轨迹。

三、电视剧产业的突出问题

张陆园:现在流行的“大IP”和“小鲜肉”在电视剧行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您如何看待其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的影响?

尤小刚:“大IP”和“小鲜肉”的流行可以追溯到2014年下半年,它随着2015年和2016年网络剧的发展开始兴盛。“大IP”和“小鲜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很少的,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文化软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样的作品拿到国际市场得不到认可。作为网络剧收视主体的95后是很容易狂热的,高颜值的“小鲜肉”与玄幻仙侠的“大IP”是吸引他们眼球的重要元素。评价一个IP价值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它是否有反动、暴力、色情的问题,还要看它将青年人的文化消费引向什么方向。当前传统经济增速放缓,虚拟经济在无序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不受控制地向大众描绘着一个虚幻的世界。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完全让市场去进行经济调节是不可能的,在文化上更是不可行的。大国崛起所需要的文化滋养,显然不是“大IP”和“小鲜肉”所能提供的。

张陆园:据报道,《如懿传》中男女主角片酬合计将超过1.5亿元,这一高片酬震惊社会各界。电视剧行业的投资分配不是很均衡,成本的很大比例都给了演员,无法维持长期良性发展,如此天价的片酬能与演员的演技划等号吗?在投资分配方面应该做哪些努力?

尤小刚:现在一些年轻演员的片酬失去控制,走向虚高,演员的片酬与演技出现了脱节,市场对于演员价值的衡量已经不再是演技的好坏。现在未成年人群体对明星的崇拜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追星面前父母的教导和学校的教育都变得苍白无力。不加规范的网络剧是传统社会的一种销蚀剂,因此在审查上应该进行适度的引导。

从市场角度来看,并不能完全去责怪演员对自己的身价定得过高。随着电视剧播出渠道的增多,其价值产出也逐步增大,演员片酬逐步提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当前演员的高片酬背后实质上是资本在起作用,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当所有人员、工种和资源都围绕着演员来运转时,就意味着整个行业在集体堕落,这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相背离的。

张国涛:剧本审查在过去十几年中处于比较开放的状态,总局希望让市场来进行自我优化,如果现在加强规划是不是和过去十几年的大方向相不一致呢?

尤小刚:电视剧司的成立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但是电视剧司人手很少,要想解决这么多的问题是需要社会力量帮助的。当前行业协会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还不够高,政府将立项与审查权紧紧攥在手里。市场要想自我净化,就应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社会管理。政府的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行政许可和申请过程的存在,市场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行业协会能立刻感知并进行调节。像美国这些发达国家都是依靠社会力量来进行市场调节的,政府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来指导社会力量。在资本作为主导的市场中,当电视剧的内容不能吸引受众的时候,它们就会将目光放在炒作明星、炒作题材、炒作概念上来。

张国涛:当前电视剧的收视率造假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您认为这个难题应该如何解决?

尤小刚:第一,司法要介入,严打假数据。数据造假的地下产业链已经全面铺开,一部电视剧数据造假的投入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20%以上,电视台对数据造假早已默许,它需要电视剧带来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的多少则与电视剧的收视率直接挂钩。第二,解决大数据回传问题。当前我国电视剧大数据能够回传的只有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四地,其他地方都无法实现回传,需要建立国家级大数据回传中心,当前电视剧大数据无法实现回传,给样本库造假留下了便利。第三,明确政策,管住语境。先解决网台语境同步的问题,再解决网台同步管理的问题。

张国涛:资本介入对我国电视剧产业有哪些影响?

尤小刚:当前中国电视剧产业面临着资本的高度绑架,哪种题材热就会一窝蜂地投入到这种题材中去,无视艺术创作规律。反映时代现实的作品已经被那些桥段化的电视剧稀释掉了,缺少文化的引导,当务之急是将电视剧的题材进行细化。我对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秉持正面态度,资本的进入是文化发展的保障,但是要规范资本在行业中的作用。

当前演员队伍呈现亚健康的状态,颜值高低成为了衡量一个演员好坏的唯一标准,在粉丝经济的助推和资本的强势介入下,产业资源都依附在一个明星的周围,产业结构非常不稳定。现在打造偶像的方式是资本制造,而不再是内容制造,内容制造的演员才是健康市场所需的人才,颜值当然占据一部分,表演功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韩国的明星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借鉴,韩国规定凡是大剧新剧都得是一个大明星带一个三线小明星。韩国明星有可控的收费标准,单集片酬不超过20万人民币,他们并不是靠赚取片酬,而是借着作品曝光率提升市场价值,赚取广告代言费。韩国国内市场小,比较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比较注重主题的普世性,他们在文化软实力助推下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张国涛:美国电影是证券化的,当电影公司运作一个电影项目时,首先考虑是否有保险公司的介入,然后才考虑是否来启动这个项目,甚至还为这个项目专门成立一个公司,中国电视剧产业未来是否有可能像好莱坞一样实现证券化?

尤小刚:好莱坞的证券化反映在全产业链上,而我们的证券化反映在演员上,这算不上证券化,应该叫做炒作化。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很好的运作方式,而我们的证券化则是一个贬义词,抛开作品本身来衡量一个演员的价值,将其设定为一个可炒作的题材。中国电视剧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经济上的问题是一样的,当资本的退潮后沙滩上将会是一片狼藉。政府要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治理,现在缺少宏观管理架构,相关发展规划不够稳定,很多资源都面临着随时赔钱的危险,处于高度不安稳的状态。一些电视剧和网络剧在题材选择和创作上专踩政策边缘线,如涉案、穿越、盗墓、情色等等,成了风险投资的机会。

张陆园:近几年来山影集团强势崛起,形成了响当当的“鲁剧”品牌,被业界称为“山影现象”,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尤小刚:“山影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背后山东电视台的平台依托。还有一个原因是这几年来他们的剧本做得比较扎实,如《琅琊榜》和《伪装者》都比较注重桥段的引用,虽然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但是他们善于以细节进行弥补。他们经常使用的演员,基本上都是通过一部部作品成长起来的,表演功底比较深厚。在目前电视剧市场纷乱的大环境下,山影集团的那个小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潜心创作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成功,资本已经开始盯上他们了,会不会把不住神,保不住质,这是值得注意的。

四、电视剧传播的发展态势

张陆园:您执导的《猎人笔记之谜》曾于2010年6月登陆俄罗斯主流电视台黄金时段,覆盖范围包括俄罗斯、以色列和独联体国家。这部电视剧播出时间与世界杯球赛重叠,但是收视率并未下降,反而还略有提升。《猎人笔记之谜》是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成功典范,您认为它能够成功走出去的原因是什么?

尤小刚:《猎人笔记之谜》应该算是中国第一部真正走出去在东欧主流媒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我们现在和俄罗斯合作的《晴朗的天空》也是这种类型。为什么《猎人笔记之谜》能够成功地走出去?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特别关键,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共同认知,另一方面是原则与妥协。所谓原则就是坚持我们的底线,所谓妥协就是在细枝末节上要懂得协调求得一致。我认为电视剧的国际合作最关键的不是管好别人,而是管好自己人,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善于理解别人。

张陆园:视频网站从最初的偷播乱播到现在的购买版权播出,视频网站的电视剧业务逐渐走向正轨,它在整个电视剧播出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您怎样看待其未来的发展态势?

尤小刚:我们很早就提出视频网站不能无版权播出,购买版权播出才是视频网站发展的方向。随着版权意识的觉醒,视频网站很快就集中整合了版权资源,迅速改变了电视剧无版权播出的状况。版权购买助力了视频网站的发展,乐视就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

视频网站是可以实行收费播出的,因为它有电视台所不具备的频道资源、时间和空间优势。未来视频网站还有一个发展模式,就是成为纯粹的播出平台,实行开放的态度,所有的电视剧都可以拿到视频网站上播出,播出后制作方和平台方五五分成。如果这种商业模式可以成功运作的话,视频网站的预期价值就会进一步显现。

张国涛:电视剧一直是电视台的半壁江山,但是电视台的发展举步维艰,视频网站的崛起给制作行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电视剧的市场需求空间依旧很大,这种需求原来只能通过电视台来实现,而现在有了更多的实现渠道,您怎样看待电视剧制作业的现状?

尤小刚:制作业在资本的驱动下追逐利益,较低的行业门槛造成了制作队伍的参差不齐。现在的演员缺少专业性和敬业精神,一些明显的有分量的戏,年轻演员都不愿意吃苦去演,但是市场却给了这些演员生存空间。这种价值观如果长期存在下去的话,制作队伍很快就会涣散无力。近年来制作行业被资本高度绑架,大制作公司在这种浪潮中举棋不定,这其实是对无序发展的一种纵容,它们不得不去服从于利润的要求,这也是演员片酬虚高的重要原由。当前电视剧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是广电总局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需要整个社会对电视剧市场进行长期关注。

[1]尤小刚.关于我国电视剧美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7(03):52-57.

[2]张国涛,张陆园.2015年中国电视剧的生态与格局之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3):26-29.

A Historical Review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 TV Drama: an Interview with Director YOU Xiao-gang

ZHANG Lu-yuan1, YOU Xiao-gang2, ZHANG Guo-tao3

(1.MediaArtandCultureResearchCenter,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 2.BeijingJingduShijiCultureCultureDevelopmentCo.,Ltd. ; 3.EditorialDepartmentofModern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

2016-09-2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电视艺术史”(项目编号:11JJD86000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艺术生存与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NCET131005)。

张陆园(1990-),男,河南西平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艺术、视听传播;尤小刚(1952-),男,江苏南京人,著名电视剧导演,制片人,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张国涛(1978-),男,河南滑县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电视剧理论、电视文化。

J992

A

1671-444X(2016)05-0001-06

10.15958/j.cnki.gdxbysb.2016.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