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艺术的诗性特质:比较艺术学“诗画关系”的理论结晶
——评刘剑《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2016-03-09 04:01谢九生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刘剑诗画中西

谢九生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诗画关系研究专题·

西方现代艺术的诗性特质:比较艺术学“诗画关系”的理论结晶
——评刘剑《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谢九生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刘剑博士的著作《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有关比较艺术学“诗画关系”的一部力作。这部探讨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方诗画关系的著作,以中西与诗画对比的比较艺术学的学科角度,并通过中西诗画艺术“理论思辨与艺术分析的互动”的从理论到作品,再到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诗歌与绘画关系中不同层次与角度的有关西方现代艺术诗性特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进一步探寻了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诗画关系;诗性特质;比较艺术学

“跨视域”的中西诗画关系的比较研究作为比较艺术学的研究范畴是对不同时空文化的跨越,即跨越不同的国家(族群)、民族、历史、文化和学科的界域,并以此来相互对照、相互验证、相互诠释和相互借鉴地探究艺术规律与原理、艺术现象与形态。而这些既是比较艺术学也是中西诗画关系研究的根本。刘剑博士的著作《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就是中西诗画关系研究中侧重于西方诗画关系研究尤其是西方近现代诗画艺术比较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于2016年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刘剑博士在其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理论结晶。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方艺术的发展表现出来的形态并不是诗画艺术的不断分离,而是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发展。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由于不断走向心性的表现,使得西方现代艺术的诗画关系显得相当的隐喻神秘与光怪陆离。但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诗性特质从来就不曾改变,这也是刘剑博士的著作中所表现出的西方现代艺术的本真之一。并且,该书以中西与诗画对比的比较艺术学的学科角度提出:“现代诗画艺术中的神秘倾向背后是更为深层的‘诗意性’哲学存在论问题,正是为了寻找适宜于人类存在的诗意状态,现代西方诗画艺术共同携手,返回这个源始性的生存境域:诗歌通过语言沿路返回诗意性;绘画则通过诗歌返回诗意性,它们既在归乡途中重逢,又在诗意的家园重聚。”[1]181

刘剑博士以莱辛的《拉奥孔》为引子阐释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界与埋头实践的艺术家的不一致,认为既要反对绘画与诗歌的绝对分离,也要避免诗画合一的界限模糊与混淆。

“比较艺术学是跨国别(民族)、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研究艺术的一门学科,因此它是沟通不同国家(民族)、不同文化圈艺术——世界艺术的桥梁。要想真正深入地理解他国(他民族)和他族群的艺术,比较研究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2]38

比较艺术学的研究者尤其是中西艺术比较的研究者应该具备通晓中西艺术史与艺术理论和“内、外生态”学科关系研究的“三个能力”和“一个艺术实践”的基本素养,因为比较艺术学的“跨视域”的特性决定了研究者在中西艺术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水平对于其比较研究的影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对西方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诗画关系的研究,不了解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诗画关系,西方诗画关系的研究就会有所欠缺。因此,刘剑博士除在导论中就研究目的、方法、内容等等进行阐述之后,又以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方式,并通过中西诗画艺术“理论思辨与艺术分析的互动”的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诗歌与绘画关系中不同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寻了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并闪烁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第一部分,以一个章节的篇幅讨论“诗歌与绘画的比较与基本关系”和“西方古典诗画关系的提出与走向融合的西方诗画关系”的有关“诗画关系与诗画艺术的问题”。一方面,首先比较了诗歌与绘画的不同界说,提出了“诗画艺术与诗画关系”的区别。其次研究了诗歌中的画意与绘画中的诗意,并认为“诗中之‘画’不等于绘画之‘画’”是诗画不能任意互换的主要依据。第三提出“诗画之间的基本关系在于诗歌的绘画感与绘画的诗意感”,并以苏轼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论点为契机,就中西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得出了“绘画精神表达的诗性特质”是获得“让人品味的意味”的有利途径。第四就诗画关系的基本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咏画诗与题画诗、诗意画与词意画的不同特点与区别。认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诗画艺术,关键在于艺术意境的互通。

另一方面,从“诗画之间的基本关系在于诗歌的画面感和绘画的诗意感”,探讨了西方古典诗画关系的提出与发展过程,以及“走向内心”与“走向跨界”的西方诗画关系的发展形态与特点,认为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方诗画艺术转变为表现内心之后,诗画关系也就走向了彼此的融合。

第二部分,以三个章节的内容把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一段时期分为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等三个时期,并分别对应以“诗人画家型和题材型”、“诗意型和视觉型”和“技法型和体式型”的三种诗画关系的类型与特点,并以具有代表性诗画作品的实践角度来分析与研究西方诗画关系的内在构成与外在形态。第一时期,首先讨论了以威廉·布莱克和维克多·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诗人画家型的诗画关系。其次,就题材型的诗画关系讨论了德拉克罗瓦诗题画与波特莱尔的咏画诗。第二时期,首先以巴比松画派的怀旧性诗意、但丁·罗塞蒂的梦幻性诗意和前印象跳跃的诗韵、塞尚沉静的诗质以及梵高燃烧的诗情对诗意型的诗画关系进行阐释与比较研究。其次,就视觉型诗画关系的代表兰波诗歌的幻视性与特拉克尔的色彩诗举例分析与研究,指出“诗画一律”的西方艺术的现代特质。第三个时期,就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技法型与体式型分别分析了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和布拉克的诗歌技法、现代诗人史蒂文斯和威廉斯的绘画技法以及阿波利奈尔与卡明斯的图画诗、米罗和夏加尔的意象性绘画。并认为虽然“诗画一体”的融合愿望越来越强,但是诗画艺术是不可能融合而为一的。

第三部分,是理论总结的一个章节,刘剑博士就诗画融合的西方诗画艺术的现代特质进行美学阐释,首先通过知识启蒙与视觉观看、艺术神秘与倾听解读以及无形无声的瞑目中的寂静等等美学角度得出,不仅诗画相通,而且各个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都变得模糊,而这成为现代艺术的普遍现象。其次,对“诗意”进行哲学界说和诗歌作为语言艺术是通过“语言”自身返回源初而与绘画相融的语言归途,而绘画的诗意化是西方现代绘画凸显的“返乡”特质。由此体现出西方诗画的关系的源始性和诗意性。

最后,在“西方现代诗画的东方觅求”的余论中刘剑博士就中国古代诗画关系进行中西比较的研究,并通过阐释现代诗画艺术存在的内在的自律性、现代诗画创作技法相互借用的偶然性和中西诗画艺术的“心源”相通,得出西方现代诗画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具有亲源性的特征。并指出西方现代艺术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艺术暗合,也就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转向要归功于中国艺术。

刘剑博士通过对诗画作品的分析从诗画的中西对比中探寻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诗性本质,得出“西方现代诗画融合的最高境界是基于对源初状态的返回后求得统一,其潜在的二元性文化基因是无法克服的。这使得文本(诗)与图像(画)最终也无法合二为一。”[1]272这些深刻地认识到一元论与二元论的中西“文化基因”的差别决定着中西艺术思想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从中西艺术发展的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都强调“诗画一律”的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但是诗歌与绘画始终不可能也不会合二为一,这种忧虑有时其实是多余的,因为这可能是对于庸从之众的机械模仿来说的,而对于优秀的艺术继承者来说,比较的价值不是优劣与价值判断而是共同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知道不同的中西诗画关系的相同点都是内在的深层次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这对于研究者的艺术实践的水平也是具有很高的要求,否则没有实践的高度,理论的研究有能是隔靴搔痒的凭空想象与不着边际。

“比较艺术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面对世界艺术文化资源和艺术文化财富,不作高低比较、不作优劣比较,也就是说不作价值判断,视一切世界艺术都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和财富,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艺术,都是当今世界的艺术文化的财富。”“对于比较艺术来说,比高低、比优劣、比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是研究中的大忌。任何比高低、比优劣的研究都是中心主义话语的体现”[2]35

跨门类和跨学科是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品格,本书对于诗画关系这个老问题立足于艺术学的学科立场,寻求门类艺术的沟通和反思,对于这点,作者是具有清醒的学科意识的。正基于此,本书跳出了文艺学和美学对诗画关系研究的思维模式,为艺术学学科研究带来了诸多启示。首先,以“经验”作为艺术学的学科品质,既是指研究对象的经验性,又是指研究方式的经验性。作为研究范畴的“经验”,是美学和艺术学共同秉持的,但艺术学强调经验的呈现方式,美学强调经验的感知过程。作为研究方式的经验,艺术学研究者应当具备鲜活的艺术阐释能力和经验性的书写能力,在美学研究中,体验式美学书写更具有艺术气质。其次,以“诗意”作为沟通艺术门类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强调“诗意”的存在论哲学价值,这也为我们思考门类艺术共通性带来启示。前现代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经验体现为诗歌和绘画的乡愁式抒写,现代社会时期,诗歌和绘画“走向内心”,试图进行实体的诗性呈现,诗歌和绘画以潜在的诗性具有更高的沟通性。

刘剑博士的研究虽然在西方诗画关系的比较研究中还有许多的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深究,以及在中西比较艺术中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探赜。但是,该书是比较艺术学领域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理论著作,同时,也填补了比较艺术学相关领域中的一些空白。

[1]刘剑. 西方诗画关系研究: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李倍雷,赫云. 比较艺术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Poetic Features of Western Modern Arts: a Review of LIU Jian’s Monograph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in the West from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the Mid-20th Century as a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in Comparative Arts Study

XIE Jiu-sheng

(SchoolofArts,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18)

Dr. LIU Jian’s monograph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in the West from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the Mid-20th Century is a great achie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in comparative arts study. It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and paintings from the early 19th century to the mid-20th century in view of the comparative arts study with a research method of “theory-work-theory” that highligh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ritical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artistic analysis”. It explor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gave a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and pain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poetic feature; comparative arts study

2016-09-18

谢九生(1975—),男,江西九江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艺术史。

J01

A

1671-444X(2016)05-0052-04

10.15958/j.cnki.gdxbysb.2016.05.010

猜你喜欢
刘剑诗画中西
妞妞学说话
英语科技文本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诗画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分手谎言4年后险酿悲剧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诗画话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