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顾之珽及其在浙派中的地位

2016-03-09 10:58王小恒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王小恒

(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试论顾之珽及其在浙派中的地位

王小恒

(兰州文理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摘要]顾之珽向来为浙派研究者所未触及,但挖掘相关资料可知,其影响与地位不可忽视。初步探讨顾之珽的为官与为人,并对其在浙派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做了梳理。

[关键词]顾之珽;人格取向;诗派地位

浙派诗群早期活动的先驱人物除周京、吴焯、朱樟之外,顾之珽的突出贡献不容忽视。从目前可见浙派诸人在诗集中出现的频度,诗人参与浙派诗文化活动的密度来看,只有周京可以和顾之珽媲美。因此,顾之珽对于推动浙派活动走向高潮贡献甚大。

一、顾之珽之为官为人

顾之珽(1678-1745年),字搢玉,又字月田,号茶园,浙江钱塘人。有《丹井山房诗集》三卷,康熙三十八年刻本,载于《贩书偶记续编》。

关于顾氏先世及生平,杭世骏《顾君墓志铭》云:

君姓顾氏,讳之珽,字搢玉。先世字上虞迁会稽,再迁于杭,为杭之仁和县人。高祖邦臣,京兆倅,曾祖諟命,祖大观,皆隐不仕。考豹文,顺治乙未进士,巡按湖北,掌河南道御史,娶于虞,继娶于陈,无子,先已弟子之子之璿、之玙为后。簉宫以汪氏,乃举君。君生有异质,年十一为学官弟子,十四贡于成均,二十二贡于礼部,三试礼部不得志,就谒选人,凡四宰剧县,以屯田塞外功当擢守、当擢员外郎,皆不可就,仍以县令终。其宰三原也,县令日用,例皆取给于民,百里重蚕,交相委输,虽贫羸皆不得免也。君至首申其禁,刻石著为令,民释然若弛负担。当军兴时,比邑绎骚,原恃君以安。比去任,一邑若失慈母,号泣走送者,殆数万人。继宰石泉满,考晋行人,既得替时,安西城工孔亟,上官檄君往,君体弱,不耐剧,资斧屡匮,或阻君,君毅然请行,居绝域者三载,躬亲畚镭,城卒就,叙功晋一级,天子廉其能思以剧邑展其用,仍命管理广东三水县事,而行人为兼官,三水为两广要冲,商舶乌集,探丸之盗出没其间,君至,迹知盗薮,戮其酋,群小稍稍遁去。建议于邑之芦包口,设立将弁,以广逻警。隹苻为之一空。调繁海疆,知电白县事,治行如前。时中蜚语报罢。旋得白,然君不复有用世之志矣。君修行于门内,事母孝,事两兄及女兄弟极敬爱。诵记数十万言,先友若毛检讨奇龄、朱检讨彝尊、吴征君农祥,皆魁儒硕学,雄长一世,君操柔翰随其后,焕烂有炜,座为之倾。[1]609-610

从铭文中可见,顾之珽一生以卑官历四剧县,所至均有建树。同时,他得与毛奇龄、朱彝尊诸老辈为友,足见其在浙派中确为老辈耆宿。

复检其他文献材料,所载亦大体如上。《杭州府志》云:顾之珽“知三原县,县官日用皆取给于民,之珽至,首申其禁,刻石著为令。去之日,一邑如失慈母,泣送者数万人”[2]。《杭郡诗辑》又云:顾之珽“凡四宰剧县,初任三原,继任石泉,以筑安西城功晋行人,仍任三水,调电白,所至皆有政声”[3]。 可以看出,顾氏归田前虽为微官,但也颇有作为,这与一般浙派成员远离官场有所不同,但很快“中蜚语报罢”,以诗事著述为最终寄托。

顾氏罢归后,“与里中周京穆门、朱樟鹿田、许大纶初观、郑江筠谷、金志章江声、吴廷华东壁、戴廷熺鹂亭、厉鹗樊榭、汪台复园、梁启心蔎林、杭世骏堇浦、丁敬龙泓、张湄柳渔、江源敬斋、陈兆仑句山、施安竹田、汪沆西颢、顾之麟寸田,为湖南诗社,掎裳联艺,如屏风然,西泠十子后,此为极盛矣。卒前三日,赋《秋阴》句绝佳。穆门挽诗云:‘可怜绝笔秋阴句,月黑犹闻唱墓田。’盖以此”[3]。此段记载为记湖南诗社最为全面者,它初步勾勒了中期浙派的一个基本阵容,其首列周穆门,与其他相关记载相吻合,是符合浙派诗史发展实际的。

二、顾之珽在浙派中的地位及贡献

从现今传世浙派诸人诗文集可以考见,对于浙派诗文化活动,顾之珽付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和精力。

据杭世骏《顾君墓志铭》,顾之珽“既归里,与里中三数耆老,续南屏八社之集。章逢之儒,瓶拂之衲,交进辐辏,并游其门,务奇斗险,穷日累夕,至鬻宅以继酒食,而君不厌也”[1]609-610。顾氏虽曾任微官,但并非饶于资产者,为了为同人雅集提供平台和条件,竟至于“鬻宅”以待客,足可见此公对于浙派诗文化活动的热情。

在浙派先驱人物中,顾之珽与周京、朱樟、吴焯皆交好。兹以周京为例,以见一斑。顾氏早年即与周京往还,周京集中有《新柳词同顾月田、郑亦亭》诗,为二人最早唱和之诗;《过石泉县怀顾大令月田》为顾之珽任石泉县令时周京所为诗。归田之后,融入浙派诗群,则显为浙派诗文化活动的“领头人”,活动异常活跃。周京集中有《谷雨前一日湖上同月田、寿门、樊榭、竹田、希亮、敦复分得歌字》诗,为周京与顾之珽“领衔”的一次唱和活动,参与者有金农(寿门)、厉鹗(樊榭)、施安(竹田)、张熷(希亮)、吴城(敦复),此五人皆为后来浙派诗群中坚成员,厉鹗则成长为领袖人物。周京集中尚有《顾月田招同人集让公南屏精舍避暑分得戒字》、《立秋后三日西湖雨泛予小病不出,月田顾丈寄诗,遂以口号补之》①、《九月十九日梁溪父、宋绎劬、顾月田、金江声、吴架雪、汪抱朴、杭堇浦诸公上吴山为登高之会,予不及从,分韵得江字》、《三月六日顾月田招同人游包家山看桃花分得八庚五歌》②、《七月晦月田以诗招游复园,即用来韵》,等等,出处可见顾月田为首倡者和组织者,惟《九月十九日梁溪父、宋绎劬、顾月田、金江声、吴架雪、汪抱朴、杭堇浦诸公上吴山为登高之会,予不及从,分韵得江字》一首需稍作说明,此诗中顾月田排第三位,首位为梁溪父③,此老为浙派重要成员梁启心之父,梁溪父有二子,长为梁启心,次为梁诗正,梁启心早年即中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以父老坚辞,归乡二十年不复出,日与浙派同人交游唱和。梁诗正则历官至户部、兵部、刑部、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太子太傅,偶与一些浙派成员亦有来往。梁启心子梁同书亦出仕,一般浙派成员则为其父辈,有一定交往。由此可见,梁氏一门清华,四世皆与浙派成员大有渊源。此处梁溪父论辈分当然为顾之珽长辈,其后宋绎劬不知何许人也,揣测亦为顾氏长辈,顾氏排第三,故此,此次吴山之会顾之珽亦应为发起人。以上数例不但说明周京与顾之珽交好,而且说明由顾之珽发起之唱和活动,亦有赖于周氏支撑,浙派其他后起者的广泛参与,才渐成声势。

此类由顾氏发起的浙派同人的唱和雅集,不独周京诗多而集中,其他诗人集中亦如是,可以互相印证。检厉鹗诗集,集中有《次日顾丈载酒邀同少穆、初观就饮秋塍于山中用昌黎山石韵》、《谷雨前一日同顾丈月田、周少穆、金寿门、丁敬身、施竹田、吴敦复、张南漪泛湖二首》、《顾丈月田招同人南屏让师房避暑分得叶字》,此三首中的后两首俱可与前文提及周京诗相照应,惟厉鹗《谷雨前一日同顾丈月田、周少穆、金寿门、丁敬身、施竹田、吴敦复、张南漪泛湖二首》有丁敬,周诗则无,不知何故。

在浙派诗群中施安是一个重要诗人,其与顾之珽交谊深挚。施安字竹田,号石友,一生布衣,其诗集《旧雨斋集》中既有像《月田先生招同鸥亭、蓝田游灵隐》、《嵩山汉波柏数株篇为月田先生赋》、《月田先生招往湖上不赴,承示假什,奉答三首》这样一些能够体现顾之珽积极发起唱和活动的篇什外,更有《集顾月田先生十研斋》、《怀顾月田先生》之类反映顾氏与浙派诗人交谊、精神面貌及其诗坛地位的佳作。《怀顾月田先生》云:

不见虎头久,裁诗问起居。

名山闲读画,幼女解传书。

秋雨抽帆日,凉堂罢酒初。

离心渺吴楚,有梦到园庐。

(其一)

吾乡耆旧尽,风雅似君稀。

诗味参茶板,交情话布衣。

抄书曾借榻,听雨不开扉。

尚说看山便,湖边有钓矶。

(其二)[4]

诗中作者对其与顾之珽交往的种种细节有着亲切而温馨的记述,而对于顾之珽在浙派诗群中地位和影响则径以“吾乡耆旧尽,风雅似君稀”之句点出,充满着对这位浙派先驱人物的崇敬。施安《集顾月田先生十研斋》诗又云:“眼底浮埃已倦看,归来旧隐有林峦。闲唯说赋三斤茗,老不干人十段官。邻巷鸟啼花影重,井阑春暖藓衣乾。头衔合作西湖长,五亩凉沙一钓竿。”此诗集中刻画了这一浙派先驱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人格取向。顾之珽之所以在浙派诗群诸成员中赢得普遍的尊重和认可,与此有直接关系。浙派核心成员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淡于仕进,以山野泉林为友。此诗所刻画的顾氏精神意态与此深度契合。顾氏虽前半生“历任四剧县”,历次考核均应晋升,然还是以县令卑官且“中蜚语”而终,这不能不在其内心深处投下一道深深的暗影。归田后,与浙派同人唱和雅集,仿佛寻到心灵的真正归宿,活跃异常,此后许多浙派唱和活动都由他发起,发起和组织这些唱和活动,需要物质基础,顾氏为此不惜“鬻其宅”而无怨,从这个角度看,浙派诗群这场在野诗文化活动后来渐成声势,走向繁盛,自有此公不可磨灭的贡献。施安诗中对于顾氏归田后心态与行迹的刻画,为我们把握顾之珽在浙派活动前期的应有地位,提供了佐证。其中,“头衔合作西湖长”,正是在野诗人对于顾氏这位浙派诗群中的“无衔之官”的最高礼赞。对此,名列浙派“松里五子”之一的王曾祥之说堪为代表:“吾杭风诗雅会,凌夷百年,于兹翁独慨焉持厥权……深林层崖,为世推排。”[5]由于顾氏在浙派中的独特地位,厉鹗等人诗文集中多尊称其为“丈”,如厉鹗《次韵顾丈月田以罗浮竹叶符见赠》,其中称赞顾氏之诗云:“晚逢丈人厚,诗格倍精好。”[6]此类诗连篇累牍,恕不赘述。

乾隆十年(1745年),月田辞世,同人均有挽诗。厉鹗挽诗对顾氏一生行迹、为人及在浙派之特殊地位予以总结,最堪注意。其云:

如此湖山要主盟,才从晚岁识先生。

为官落魄人皆笑,好客风流世尽倾。

小别何堪成永诀,常留应是有诗名。

一杯酹向帷堂影,伤逝悲秋无限情。

几年吟赏得追陪,谁道风霜两鬓催。

出郭看花无一老,寻山冒雨岂重来。

室中灵照悲犹小,门外羊昙恸不回。

闻道弥留有佳句,可知地下乏仙才。

顾丈殁之前三日,尚作《秋阴小集诗》,有句云:“菰蒲水气池塘外,只恋君家十亩园。”[7]诗中樊榭回顾了自己追随月田唱和游历光景,并提及顾氏在中期浙派肇始期的“主盟”地位,表达了自己的伤逝悲怆、寂寥萧瑟之情。金志章挽诗云:“咏罢秋阴卧不醒,诗坛从此失长城。吟花早岁多才情,嚼蜡中年少宦情。万事回头隍鹿幻,浮生过眼隙驹轻。只应箧里琅玕草,风雅长留后世名。”[8]也可见月田之地位。梁启心挽诗云:“小年犹记忆,老辈最风流。把臂怜三载,交颐痛九秋。道旁曾让宅,众里共登舟。一别道山去,临风仰古修。”[9]其中“老辈最风流”是对顾氏生前浙派地位的很好总结,而“道旁曾让宅,众里共登舟”则依稀可见其生前风致。梁启心亦性情中人,月田逝后第三年中秋,其有句云:“颇忆湖南好,前游已惘然。”[10]此句后注云:“甲子中秋,同月田丈游南屏,有《琴台晚归》诸诗,今月田下世已三年矣。”在一个阴沉的中秋雨夜,作者想起昔日浙派同人在湖南的连日唱和,想起月田丈的频频招邀,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月田辞世后,诗社同人又有数次展墓、扫墓以及墓前修禊活动,均有存诗。周穆门扫墓诗云:“江上春风又一年,被花恼彻只狂颠。南邻诗老空床在,不管青山叫杜鹃。”又云:“织鸟西转见孤坟,泉响松声两不分。回首北邙山下路,棠梨花尽哭离群。”[11]此为月田逝后一年之扫墓诗。月田生前诗文化活动以及其逝去对浙派之影响,在浙派许多成员诗文集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周京、吴焯、朱樟、顾之珽等浙派诗老是清中期以厉鹗为“职志”的浙派的直接导引者和开启者。任何事物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得以开辟新路的,清中期浙派也不可能是“天外来物”。此派自清初黄宗羲发其嚆矢,经查慎行的延续和过渡,到清中期厉鹗,虽一脉相承,但从查慎行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厉鹗,中期浙派仍有其固有发展线索。从浙派发展史实来看,浙派诸诗老生活的时代介于查慎行和厉鹗之间,且浙派绝大部分成员和他们有直接交游,且对其多心存敬意,包括厉鹗在内的浙派后起诗人受教于诸诗老是必然的。同时,通过相关材料可知,诸诗老诗文化活动的地域以湖南诗社为核心,对于后来开创以杭郡为其导源之地、向周边辐射的浙派诗群分布格局,促进浙派诗群诗文化活动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故而在王渔洋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逝后,以浙派诸诗老为中心,积聚这股在野诗派的群体力量,使之逐渐汇成诗文化巨流,在清代中期诗坛诸诗派中率先步入诗坛,并成为诗坛主导力量,其中顾之珽导引和开启之功实不应被忽视。

注释:

①此诗颇有意味,论年岁,穆门尚长月田一岁,何以穆门称月田“丈”呢?可见古人称“丈”有年龄上的区分,但不严格,若此人威信、地位(非官位)甚高,且年龄相仿,也可称“丈”。

②此次唱和有金志章、施安豫其事。金志章《江声草堂诗集》卷七有《三月六日顾月田先生招同人游包家山看桃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74册,第65页。施安《旧雨斋集》卷四有《三月六日顾月田先生招同人游包家山看桃花分得盐江二韵》,《清代诗文集汇编》本第2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页。

③此老尚与浙派人士多有交游唱和。金志章集中有《重阳后五日梁溪父先生招同郑雪崖、吴瓯亭为灵竺之游,即用溪翁三竺旧游原韵》、《梁溪父先生召集南香草堂看桂花分赋》等诗,均见金志章《江声草堂诗集》卷七。

[参考文献]

[1]杭世骏. 道古堂文集: 卷四十二文林郎行人司行人管理广东电白县知县事顾君墓志铭[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龚嘉俊. 循吏传[M]//杭州府志:卷一百二十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3]吴颢,吴振棫.康熙三十三年甲戌至四十年癸未[M]//.清道光刻本.

[4] 施安.旧雨斋集:卷四[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4.

[5] 王曾祥.静便斋集:卷十祭顾月田文[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891.

[6]厉鹗.樊榭山房集·续集: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30.

[7]厉鹗.顾丈月田挽诗二首[M]//厉鹗.樊榭山房集·续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342-1343.

[8]金志章. 江声草堂诗集: 卷七顾月田丈挽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2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67.

[9]梁启心.南香草堂诗集:卷二挽月田丈二首(其二)[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40.

[10]梁启心.南香草堂诗集:卷三中秋夜雨(其二)[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60.

[11]周京.无悔斋集:卷十三展顾十八月田墓[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232.

[责任编辑张亚君]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6)02-0048-04

作者简介:王小恒(1973-),男,甘肃庆阳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清中期浙派诗人集群研究”(13XZW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厉鹗与清中期江浙诗人集群研究”(12YJC751083)。

收稿日期: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