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饮酒者
——李白和杜甫的独酌诗

2016-03-09 16:33宋洁鑫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孤独感杜甫李白

宋洁鑫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孤独的饮酒者
——李白和杜甫的独酌诗

宋洁鑫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李白和杜甫的独酌诗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为: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漂泊无定的生活而产生的精神上的孤独;不同点表现为:面对挫折与孤独,李白的独酌诗表现出醉后的放浪形骸,杜甫则始终保持着清醒。

[关键词]独酌诗;孤独感;李白;杜甫;醉态诗学

李白曾自谓“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1]876,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饮酒诗人。其诗作中与饮酒相关的数量不少。除去固定乐府题目无具体意义的“酒”字外,仅统计有实际意义的标题,以及内容与饮酒相关的诗,李白饮酒诗就有197首①。而和李白齐名的唐代诗人杜甫,饮酒诗也相当多。据统计,杜甫饮酒诗129首②。任何时代都不乏独酌之人。李白和杜甫在时代的洪流中,亦需要独处以沉思。选择在喧嚣之后,留一段自己的空间,或宁静沉思,或沉醉忘忧。在他们的饮酒诗中有一定数量的诗是独酌诗。

李白和杜甫的独酌诗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点。首先是精神上的孤独。李白和杜甫都因为具有高出同时代的沉思而难以与周围的人产生共鸣。他们往往独自饮酒,思考人生。

春日独酌二首

李白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洲间。

思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1]1069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独酌诗。春天是生机勃发的季节,而万物的蓬勃生长和诗人内心的寂寥形成对比。在这样万物皆有所依、欣欣向荣的时节,李白慨叹人生,感叹春光易逝,此生无所依托。唯有借酒浇愁,麻醉自己。盛唐时代的李白,有着种种的荣宠,却仍然觉得孤独。这是曲高和寡的孤独。而长期漫游居无定所的生活,也让他没有归属感。天地之间没有一处让他真正安心。“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2]858杜甫是为数不多懂李白的人,他也道出了李白的精神孤独。世人只看到他的醉狂,斗酒诗百篇的才华,却没有人去探究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但是与杜甫这首诗中对于李白的认知不同,笔者认为,李白并不是“佯狂”,他是“真狂”,李白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家世背景,以及家人给予他的期望,使他一直都处于自命不凡的心理状态。他的内心也是以“谪仙人”自居的,他的醉酒更是能让他脱离俗世,获得精神自由,达到一定程度的“飞升成仙”。所以李白的醉是真醉,狂也是真狂。这也是李白在精神上难以与人取得共鸣的原因之一。正因为是这样,李白内心生发出难以言说的孤独感。

杜甫也是孤独的,他处在大唐由盛转衰的时代,在人人自危的时候,他更多了一份对于世人的怜悯情怀。他的内心无人体会。在茫茫天地之间也无所依托。

独酌成诗

杜甫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2]384

杜甫的无所依托也在诗中表现出来。兵戈在眼前,杜甫无法独善其身也无法兼济天下,可以说是处境狼狈。饮酒之后心灵无处寄托,只能站在苍茫大地之间,孤独彷徨。

同是四处漂泊,同是思想高出同时代人,李白和杜甫的独酌诗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这难以言说的孤独感。在大唐蒸蒸日上的繁华气象中,李白透过表象,看到了官场腐败,统治阶级的荒淫,独守清高,不同流合污。杜甫身处的时代这种衰败已经很明显了,但和李白一样固守自己内心的准则。在朝廷,他们踽踽独行,有着兼济天下的理想。放归四野,他们无处寄托,飘蓬浪迹。此心亦无可排解,唯有独自饮酒浇胸中块垒。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往往也会引起他们的孤独感。李白恃才傲物,满怀抱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但是现实往往是背离理想的,他的文学才华被世人肯定,被统治者欣赏,却没有人给他展示政治才华的机会。他选择在酒中麻痹自己。

独 酌

李白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1]1068

“愁”从何处来,愁是心理的落差。李白在这里多少有些孤芳自赏的意味。满心的惆怅无人诉说,醉后说给东风听。这种孤独是才华无处安放的孤独。酒中的世界、醉后的世界才是李白内心的世界。此刻李白眼中已经没有世间万物,只有一壶酒,只有他的内心世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1766

杜甫在乱世之中这样的感受更深,他渴望国家安定,百姓安宁。渴望自己不再颠沛流离。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2]73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希望用自己的才能奉献国家。但是终其一生都没能实现。晚年的杜甫愁苦多病,独自登高饮酒,看着萧瑟的景象,唯有慨叹。这首诗充满着悲秋之感,但是也充满了命运无依的孤独感。同李白一样,他的孤独是空有满腔热血却在岁月里受着煎熬的最终零落的孤独。

李白和杜甫的独酌也有区别。他们面对灵魂的无所依,才华的无所释放,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李白醉后放浪形骸,借醉来暂脱俗世,是忘我的醉,在寻求最终解脱。李白的醉是真醉。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1]1062

这是《月下独酌》的前两首。面对忧愁,李白将其遗忘,醉后天地已然不在,只有“我”。在这里,李白以自我为中心的醉态诗学思维开始起作用,在醉酒后产生的狂幻之中,月与影子、我,打破了人与物的界限,浑融一体。自然万物与我合二为一,以我之眼观物,以我之眼感物,万物和我情绪一体。“思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李白在醉后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为所欲为,放浪形骸。这时强烈的自我意识释放出来,无需得到世人的理解,与明月为伴,我自为乐。李白是醉态的处世,把自己的苦痛佯作不知,这何尝不是一种逃避?李白天性乐观,因此在诗歌中形成积极浪漫主义风格。世人不与我同行,我与清风明月同行,我与古人志同道合者为友。醉只是一个借口,一种方式。借醉释放自己的天性。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1]941

尽管这首诗没有明确标示出独酌,也没有“独”的字眼出现,但我们却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李白自我个体的存在。这种借酒问月的豪气也源自李白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同。李白举杯对月,发出了对于时空宇宙的感叹。他思绪始终缥缈于天际,看似荒诞的问月行为,也是对于自己内心的发问。全诗从酒出发,最后回归于酒。酒在这里给了李白灵感,使他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李白在醉酒中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并沉溺其中。

在李白的独酌诗中还有一种倾向,即独酌思人。或独自饮酒想起前辈先贤,思慕自由自在的神仙,或独自饮酒想起昔日共同饮酒之人,想念志同道合的友人。“白头仙人隐玉壶。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1]607是对神仙和先贤自由随性生活的赞许和向往,希望与之交游。“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1]1009则是对友情的珍视、回忆。然而先贤不复在,而友人也与自己分离,真正留下来的还是挥之不去的孤独之感。只有在酒中才能通过幻想和回忆来驱散这种不快。

如果醉能逃避一切,忘掉烦恼,那是值得效仿的。但是杜甫却不能如李白这样用酒清洗天地万物。酒带给杜甫的是可怕的清醒。

醉歌行

杜甫

……

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

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2]240

在独酌诗中,李白是主观性占主导,而杜甫则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审视自己的处境。他喝醉了,但头脑却依然清醒。“独醒”也是一种独酌。贫贱离别一刻不曾忘记,他因此“吞声踯躅涕泪零”。“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2]358时事艰难,百姓困苦,自己多病无依,这些愁已经严重到了苦的地步。即使在醉酒中也挥之不去。

与李白相比,杜甫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醉者,世事始终犹如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心头,即使醉了,仍然难以释怀。李白和杜甫好比是一种盛世和乱世文人心态的对比。盛世使诗人更能够关注自身在时代中的发展和所起的作用,乱世使诗人在关注自身生存状态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百姓的疾苦。一个道家思想,一个儒家思想也是造成李杜独酌诗精神内涵不同的原因。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1]1019李白一生都与酒为伴。李白的独酌感悟以自我为中心,于世事名利、人的生老病死皆淡薄,他所关注的是自身的情绪解脱和天性的释放,因此他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游仙诗。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思想的近道性。他的独酌是一种自我的观察,观察之后再自我催眠。

杜甫和李白的关注点不同,即使他在独酌诗中同样表达着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他不会自我麻醉,只是去饮尽悲伤愁苦,胸怀儒家之天下。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2]318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起点,此前隐藏的危机,由此全部暴露出来。杜甫感喟苍生,由自身的落魄联系到天下黎民的饥寒。他的孤苦中有一种无可奈何,这是时事造成的孤苦。李白是在喧嚣繁华之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他是万物凋敝之间,无处可去,无所依靠,只能独自饮酒。如果说天性造就了李白,那么时事则成就了杜甫。杜甫独酌诗中的愁要比李白深重,是现实之中有形的愁。

从这些独酌诗中可以发现,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气氛,然后抒情的手法。但二人描写的景物却大不相同。李白诗中的景物充满生气,给人希望,多是对春天的描写。“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1]1074李白诗中的景物是诗意盎然的,透着闲情逸致。杜甫诗中的景物则是深秋的萧索,犹如战争之后的衰败。这与二人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是相称的。李白独酌中孤独彷徨但仍有希望,杜甫独酌中则更多的是孤苦无依和无可奈何。

李白和杜甫的独酌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空间来思考人在万物之间的存在意义,李白的“人”的形象是“我”的形象,独立而且被放大。杜甫的“人”的形象是普遍的大众的形象,是存在于各处的。李白是在醉中放大自我又消失自我,杜甫则是在醉中茕茕孓立,释放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避世,杜甫入世。李白超脱,杜甫与百姓感同身受。二人独酌诗的思想情感代表了两种典型的人生态度。

注释:

①据中华书局出版王琦注《李太白全集》1977年版统计。

②据中华书局出版仇兆鳌《杜诗详注》1979年版统计。

[参考文献]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张亚君]

收稿日期:2016-03-24

作者简介:宋洁鑫(199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6)03-0021-04

猜你喜欢
孤独感杜甫李白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