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天疱疮的认识

2016-03-10 00:47陈正龙方敏灵
光明中医 2016年20期
关键词:疱性天疱疮心火

陈正龙 方敏灵



中医对天疱疮的认识

陈正龙方敏灵

天疱疮是临床相对少见、且治疗比较棘手的难治愈性疾病。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主要是从自身免疫出发,患者体内存在针对Ca2+依赖的细胞间粘连分子-钙黏蛋白的抗体,因此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上的松弛性水疱,Nikolsk征阳性;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记载相对较多,病因病机认识较清晰,有着较明确的辨证分型,且在治疗上有一定的优势,故现主要从中医对天疱疮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上做简要介绍。

天疱疮;中医;认识

天疱疮来自希腊语“pemphix”,表示水泡、大疱之义,其表现为皮肤上有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可伴有黏膜的损害,组织病理有特征性改变,是一组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我国传统上将天疱疮分为四型:寻常型、增值型、落叶型和红斑型。西医中的天疱疮需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大疱性皮肤病相鉴别;而中医学里的“天疱疮”以皮起燎浆水泡、皮破流津、缠绵不愈为特点。故只要具备水疱、大疱性等水湿集聚的外在征象,慢性、复发性特点,有着西医表皮棘层松懈的特征,属于自身免疫性的原因,中医学里都可以用“天疱疮”“天泡疮”“火赤疮”命名,指的是一类皮肤病。《外科大成》中记载:“天疱疮者,初来白色燎浆水泡,小如芡实,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难忍。”它包含了西医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等大疱性皮肤病。

1 天疱疮的病因病机

天泡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汉代,传统古籍对此病病因病机的论述比较丰富;明·薛己《外科枢要·论天泡疮》曰:“天泡疮属元气不足,邪气所乘……受症在肝肾二经……”;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天泡疮》中论述:“天泡疮,形如水泡……乃太阴阳明风热所致……宜清血凉血,热解则愈。如兼表邪而发热脉数者,宜荆防败毒散”;明·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天泡疮》曰:“天泡疮状如水泡,属肺胃二经风热”;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天疱》曰:“天泡者,乃心火妄动,脾湿随之,有身体上下不同,寒热天时微异”清·吴谦《医宗金鉴·火赤疮》曰:“火赤疮由时气生,燎浆水疱遍身成,治分上下风湿热,泻心清脾可自宁”等。古籍记载最多的病因病机中,天行时邪为重要因素,辨证上总属于湿热火毒为患[1]。现大多认为本病是因心火妄动,脾湿内蕴,复感风热暑湿之邪,致使火邪犯肺,内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袭肌肤而发。或因湿热内蕴,日久化燥,耗气灼津,致使气阴两伤。也可由心火脾湿, 兼感风热暑湿之邪, 熏蒸肌肤而成,因此,本病发生尽管与脾、心、肺、肾有关,但其主要原因在于脾虚湿热蕴积肌肤所致,由湿、热、毒三邪致病。现代中医学者对于本病的认识进行了不断的分析探索, 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魏品康[2]对顽固复发的本病患者多从“痰”论治,魏师认为本病病机根本在“痰”,天疱疮出现的水疱、大疱及渗液,顽固不易愈合,反复发作也与痰的特性有关。因此,魏师治疗本病从痰论治,兼顾它症。王丽梅等[3]采用四诊合参,从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角度统计出了年龄小、病程较短的患者以实证为主, 表现为湿热闭阻型或瘀血阻滞型;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以虚证多见,表现为肝肾阴虚型或阳虚水泛型。赵炳南[4]先生认为“湿”邪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从“湿”论治是治疗“天疱疮”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湿产生的原因有异,伴发的邪气性质不同,因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治疗轻重缓急不同。故赵老根据不同的病情及疾病的发展情况而采用凉血解毒、清热除湿;泻心凉血、清脾除湿;利水消肿、健脾除湿;补益脾肾、温阳除湿;活血解毒、通络除湿等方法。因此,“以证为主,以证带病,病中辨证, 病证结合”可以作为中医辨证治疗“天疱疮”的基本原则。勾金凤等[5]也从理湿法着手,采用解毒利湿、健脾运湿、通络祛湿、滋阴利湿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 中医辨证分型思路

2.1病期辨证此类辨证都与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6]中有较相似的观点,根据病情、病程分期的方法辨证:热毒炽盛证、心火炽盛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蕴证、气阴两伤证。病程短、发病急多属热毒炽盛、心火炽盛或湿热蕴结,其中若证见口腔糜烂伴心烦口渴者多属心火炽盛,证见糜烂面大或湿烂成片为湿热蕴结等;若病程中期多属脾虚湿蕴,病程日久则多为气阴两伤。王守儒[7]、王玉玺[8]运用辨证与病期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 取得较好疗效。

2.2脏腑辨证此类辨证是按照本病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进行辨证论治, 分为心火炽盛证、脾虚湿盛证、心火脾湿证、肝胆湿热证、风热袭肺证等。应用该辨证的医家较少,但是此类辨证可以作为我们对本病临床辨证的一个参考。

2.3虚实辨证此类辨证即辨证患者证属虚或实,从而用扶正或祛邪的方法用药治疗。

3 单方治疗

3.1热毒炽盛证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可选用解毒凉血汤加减[4]或清营汤加减[9]:解毒凉血汤方药组成:生石膏 30 g,白鲜皮 30 g,黄连10 g,栀子10 g,广角10 g,紫花地丁10 g,莲子心10 g,车前子15 g,生地黄炭10 g,冬瓜皮 15 g,金银花炭10 g,白茅根10 g,天花粉10 g,甘草10 g;清营汤方药组成:生石膏、白茅根、生地黄炭、金银花炭各30 g,天花粉、紫花地丁各15 g,莲子心、黄连、栀子各10 g,羚羊角粉或水牛角粉 2 g,高烧者加生玳瑁,便秘者加生槐米或生大黄。

3.2心火炽盛证宜清心泻火、健脾除湿。可选用清脾除湿饮加减[4]或黄连解毒汤加减[10]:清脾除湿饮方药组成:生白术10 g,茯苓皮15 g,生地黄 12 g,栀子6 g,泽泻10 g,茵陈 6 g,黄芩10 g,枳壳 10 g,竹叶 6 g,灯心草 3 g,甘草10 g, 麦冬 10 g,心火炽盛者加莲子心、黄连,口腔糜烂者加金银花、金雀花,大便干燥者加大黄;黄连解毒汤方药组成:黄连10 g,蝉蜕、栀子、黄芩、黄柏、苦参各 12 g,薏苡仁、苍术各 20 g,土茯苓、红藤各15 g,生地黄、滑石、地肤子各30 g。

3.3湿热蕴结证宜清热利湿。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6]或清解除湿饮加减[9]或茵陈赤小豆汤加减[10]。龙胆泻肝汤方药组成:龙胆草、焦栀子、柴胡、黄芩、生地黄、白木通各9 g,泽泻、当归各12 g,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 g,甘草6 g;清解除湿饮方药组成:大青叶、生薏苡仁、白茅根各30 g,生地黄20 g,茯苓、车前草、滑石各 15 g,炒白术、麦冬、茵陈各 12 g,黄芩9 g,生甘草 10 g;茵陈赤小豆汤方药组成:茵陈、赤小豆、土茯苓各30 g,防己、黄柏、栀子、苍术、白术、防风各12 g, 泽泻、赤芍各 10 g,苦参、茺蔚子各 15 g。

3.4脾虚湿蕴证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选用参苓白术散[6]或除湿胃苓汤加减[9]:参苓白术散方药组成:生薏苡仁30 g,党参、陈皮、砂仁、桔梗各12 g,茯苓、炒白术、白扁豆、莲子肉各15 g,甘草5 g。湿盛者加萆薢、车前子;除湿胃苓汤方药组成:生薏苡仁30 g,炒白术、生扁豆、茯苓、山药、黄柏各15 g,苍术、六一散各10 g,猪苓12 g,淡竹叶9 g,脾虚明显者加党参。

3.5气阴两伤证宜益气养阴, 清解余毒。选用增液汤加减[6]或解毒养阴汤加减[9]:解毒养阴汤方药组成:南北沙参、阿胶珠各30 g,丹参 20 g,黄芪、天冬、麦冬、金银花、蒲公英、车前草各15 g, 玄参、黄精各 10 g,石斛9 g,生甘草6 g。

3.6湿热毒蕴证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选甘露消毒饮加减[5]:滑石 15 g,黄芩 15 g,茵陈 20 g,石菖蒲 10 g,川贝母 15 g,通草 10 g,藿香 10 g,连翘15 g,白豆蔻仁 10 g,薄荷 5 g,射干 10 g,土茯苓 20 g。每日1剂,水煎服。

3.7虚实夹杂证宜扶正祛邪。扶正方:红参12 g,生黄芪20 g,焦白术12 g,升麻6 g,生地黄15 g,柴胡10 g,当归10 g,陈皮10 g,乌梢蛇15 g,白花蛇半条,蜈蚣1条、土鳖虫4 g,防风12 g,甘草6 g;祛邪方:紫草60 g,黄芩10 g,黄连10 g,木通10 g,滑石3 g,知母10 g,生地黄30 g,青蒿20 g,石膏15 g,荆芥9 g,益母草10 g,山药3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山萸肉10 g,枸杞子10 g。2方药交替使用,1方1天,3个月为1个疗程。

4 外治法及其他疗法

外用药物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可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5000新洁尔灭清洗糜烂面,外搽10%紫草油等。中药制剂可用复方大黄油纱[11],其制备是取大黄140 g,川芎94 g,白芷94 g,黄莲94 g放入砂锅,加入麻油1500ml,浸泡4~5天,文火煎至油呈宗黄色后去渣滤,即得复方大黄油,纱布制成单片状,大黄油浸泡后制成油纱条放人无菌盒内高温高压消毒备用。按照创面大小均匀敷贴于创面上,早期创面渗出液较多时每日换药1次。无明显渗出可不换,待创面干燥结痂后油纱随痂脱落。还可用青黛30 g,煅石膏320 g,冰片3 g,海螵蛸90 g,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敷于患处,以燥湿止痒。疱皮较厚不易脱落者用:艾叶20 g,防风 15 g,荆芥15 g,露蜂房30 g,黄柏20 g,大黄20 g,苦参15 g,白鲜皮20 g,地肤子30 g,马齿苋30 g,金银花45 g。水煎后每日1~2次外洗,温水为宜,直至疱皮脱落[12]。

5 讨论

中医药治疗天疱疮此类大疱性疾病有着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有着合理的辨证论治系统,疗效较好,联合西药治疗可减少长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不良作用,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及研究方向。但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尚不足,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没有办法认识到天疱疮是具有免疫性、炎症性、表皮棘层松解性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病名相对较多,具有指代不明的现象;且治疗本病的研究深度尚不足,如对病因病机研究欠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在中药方剂的使用上缺乏定性及定量的客观指标等,且有关中药方剂治疗天疱疮的报道无统一的疗效标准和分型标准,尚缺乏有说服力的临床对照和实验研究结果,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应加大对本病诊疗上的研究力度及深度,使中医药治疗有突破性的进展。中医药治疗天疱疮此类疾病前景广阔,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及发掘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进行科学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借鉴并加以验证现代医学在本类疾病的新观点,进一步分析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在理论研究及治疗上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

[1]伍景平,程宏斌,李煜,等.论中医学天疱疮病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1-73.

[2]孙大志,巨大维. 魏品康从痰论治顽固复发性天疱疮验案[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8):77-78.

[3]王丽梅,刘保国,杨曙民,等. 大疱性类天疱疮中医证型分析[J]. 河北中医,2009,31(6):847-848.

[4]娄卫海,曲剑华.赵炳南从湿论治天疱疮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14,33(2):100-102.

[5]勾金凤,陈明岭,余倩颖,等.理湿法在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0,25(11):1990-1991.

[5]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郑首慧,王静. 王守儒教授治疗口腔类天疱疮经验举隅[J]. 光明中医,2011,26(2):219.

[7]王军利. 王玉玺治疗寻常型天疱疮验案[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195-196.

[8]孟丽.中西结合治疗天疱疮 45例[J].四川中医, 2003,21(6):70-71.[9]韩鲁闽,赵延漳.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及类天疱疮[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0): 632.

[10]陈瑛毅. 复方大黄油治疗于天疱疮创面的临床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11]翟玉珍,包剑钢.天疱疮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2,1(4):247-248.

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黄石 4350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0.048

1003-8914(2016)-20-3010-03

�莉

2016-01-13)

猜你喜欢
疱性天疱疮心火
儿童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天疱疮合并症的研究进展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342例天疱疮患者医院感染特性的分析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β防御素-2在天疱疮中表达的研究
Baby girl’s rare skin condition makes hugging impossible
寻常型银屑病伴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和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