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医圣微言阐岐黄大义
——《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读后

2016-03-10 05:41郭远华
光明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麻杏石仲景伤寒论

郭远华



承医圣微言阐岐黄大义
——《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读后

郭远华

《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为张喜奎教授近作,该书分为九个论点:六经实质论、传变中介论、举变达常论、证候游离论、阴性症状论、南阳方言论、缓急先后论、临证拓展论、原著考究论。书中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用意深奥,现将其简介如下。

伤寒临证九论;张喜奎;书评

福建中医药大学张喜奎教授,师承著名中医伤寒大家陈亦人、杜雨茂教授,临床善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疗效卓著。近期力作《张喜奎伤寒临证九论》乃业师数十年来研究伤寒的结晶,书中分为九个论点:六经实质论、传变中介论、举变达常论、证候游离论、阴性症状论、南阳方言论、缓急先后论、临证拓展论、原著考究论,对仲景学说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笔者研读之下,颇多受益,借此略陈管见,分享一得。

1 论六经实质,发人所未发

张喜奎教授致力于仲景学说临床辨治疑难病研究30余载,对《伤寒论》理论的深入研究颇有心得,尤其是对争议较多的六经实质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发人未发。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理论核心,只有领会了六经实质本义,掌握六经辨证施治的方法,才能通晓《伤寒论》之精神,方能学以致用。然而对于六经实质问题,历代医家见仁见智,有主经络说者,有主脏腑说者,有主阴阳说者,有主阶段说者,有主八纲说者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业师别开新途,从人体对各种有害因子刺激的反应入手来解释六经辨证的实质,其在书中阐述曰:“疾病尽管众多,临证表现各异,但皆是人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回顾数千年来医学发展的历史,疾病谱尽管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致病因子不断消失或不断涌现,但人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对致病因子的反应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使人有章可循,中医辨治疾病,原本就重视机体的反应,对于具体的病因,亦是通过审察机体反应后而得出的,正如钱天来所说:“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而六经辨证正是对内在病变共性的高度概括。”此说可谓独具匠心,让人耳目一新。该篇还有诸多独辟蹊径的论点如“太阳非皆表证,里证昭然若揭;阳明燥实固多,实寒之证当析;少阳不等柴胡,半表半里误人;太阴脾阴虚弱,迥异阳虚寒湿;少阴虚证共知,真虚真实应详;肝虚阴证居多,阳虚更有特征”等等,读之耐人寻味,实非深得仲景之旨者所不能道也。

2 揭六经传变,创病证中介

众所周知,六经病的传变顺序一般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此为循经传,如越过一经或多经的传变则称为越经传,还有不经三阳经传入而直接出现三阴经证候者称直中。然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一个纵横交错的过程,各病之间、各证之间,常常相兼出现,构成了横断面的连接,而这中间必然有一过渡证,业师称其为中介证。《伤寒论》中阐述了大量的中介证,如“就太阳病表证而言,其以伤寒、温病为两极,随着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病程的延长等因素,其临床症状从伤寒到温病,恶寒渐轻,发热渐重,表现依次为: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伤寒);发热、恶风(较恶寒为轻)、汗出(中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桂麻各半汤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再发(桂二麻一汤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干舌红(桂二越一汤证);发热恶寒、身痛、烦躁(大青龙汤证);发热而渴、不恶寒(温病)。由此中介证构成的横断面联系可简约为:伤寒→中风→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大青龙汤证→温病。”再如“麻杏石甘汤证,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邪热壅肺,形成太阳入阳明的中介证,其构成的链条如下。麻黄汤证(无石膏)→大青龙汤证(石膏鸡子大)→麻杏石甘汤证(石膏半斤)→白虎汤证(石膏一斤)→白虎加人参汤证(石膏一斤),充分展现了太阳寒邪入里,化热化燥成实,结于阳明之疾病由寒化热的全部动态过程。”其它还有太阳少阳中介证、太阳太阴中介证、太阳少阴中介证、太阳厥阴中介证等等则不在此一一列举。中介证把证候串联起来,演示着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者更容易掌握《伤寒论》之辨证之精髓,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中介证的提出,足见作者思维之灵活,对《伤寒论》理解之透彻。

3 悟举变达常,阐伤寒幽微

知常达变是指通过对事物内部规律的探索,从而测知不常见的事物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原则,也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伤寒论》是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其绝大多数是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意在通过这些复杂的、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情讨论,揭示复杂辨治的规律和方法。业师认识到这是一种举变达常的方法,是《伤寒论》的一大特色。如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本方用石膏半斤,应是里热炽盛,此两条却言“无大热”,故有清代医家柯琴疑“无大热”之“无”字系后人所加。对此,业师指出:“这种现象书中比比皆是,并非错简或妄篡,而是仲景运用了举变达常的方法。就麻杏石甘汤而言,所治就不难诊断为肺部壅热证,这是常法,医者易知。而汗出与喘满并见,患者却无高热征象,这即是变,仲景反复强调‘无大热’亦照用麻杏石甘汤,意在指出,对肺部蕴热之大实证,有时证候并非齐见,而应仔细审察,依其病机,果断立法处方,是治疗的根本所在。”若认识了这一变证,至于其常证,就不难作出判断。作者还举了乌梅丸证、真武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茯苓四逆汤证等为例,意在进一步说明仲景通过运用举变达常之法,以示人认知疾病的真谛,可知仲景奥意及良苦用心,也可见作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

此外,《伤寒论》中掺杂了不少方言,业师为仲景故里人,熟识南阳方言,对此书中有专篇阐释,有助于学者越过学习《伤寒论》时之词语理解障碍。书中还论述了“证”“候”“法”“方”四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同证异治、异证同治”之观点,丰富并发展了仲景学说,临证拓展于肾脏病的辨治(详见《肾脏病六经辨治》一书)。总之,是书为作者心血之作,观点新颖,用意深奥,有启迪思维之功,读后令人茅塞顿开,可以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有助于临床疗效水平的提高。

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福州 350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15

1003-8914(2016)-03-0334-03

(本文校对:李灵辉2015-01-09)

猜你喜欢
麻杏石仲景伤寒论
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信必可都保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包热证)的疗效研究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麻杏石甘汤改善肺间质水肿、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改善休克脱证的作用机理
观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