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

2016-03-10 05:41何耀辉
光明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行经经行经期

何耀辉



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

何耀辉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均符合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科学》痛经诊断标准,采用逍遥散加味进行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可治疗3个疗程。结果根据199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一版中的痛经的疗效评定,治愈48例,好转16例,未愈4例,总效为94.12%。结论加味逍遥散治疗功能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

经行腹痛;肝郁血虚;中医药疗法

痛经为一种自觉症状,以临经腹痛为主症,本病病因有虚有实,有寒有热,症状也颇复杂,有兼乳胀,有兼呕吐,但期间以胞宫虚寒气滞血瘀型较为多见[1]。经期饮冷,淋雨,受寒,都是引起本病之因素,隋朝《诸病源候论》即谓“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风冷与气血相击,故令痛也。”宋朝陈自明《妇人良方》云:“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寒客于胞络冲任”。患者过劳,身体虚弱,复于经期中受寒而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形成痛经。

痛经也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于前屈或后倾,子宫颈管狭窄,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痛经的发生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2]。在临床上一般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症型,临床痛经虽有多种类型,但均为冲任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3]。逍遥散其性平和,不偏寒热,疏中有敛,泻中有补,有疏肝健脾和血调经之功,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经自调,经调而痛自止,正合痛经的基本病理[4]。临床可根据痛经的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之不同随症化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凡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晕厥,影响工作及生活,需要医治者称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为功能性痛经,本组68例均符合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痛经诊断标准。年龄15~42岁,其中小于20岁30例,21~25岁25例,26~30岁10例,31~35岁2例,36~42岁1例;疼痛时间持续数小时者20例,持续1~2天者40例,持续3~4天者8例;病程3月~1年15例,1~5年20例,5~10年25例,10年以上8例。

1.2治疗基本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各15 g,茯苓20 g,生姜5 g,薄荷5 g,炙甘草5 g。瘀象明显者加川芎、牡丹皮、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胀痛甚加乳香、没药、刘寄奴、独活;寒凝者加桂枝、乌药、附子、艾叶;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黄、阿胶、龟甲、枸杞子、山萸肉;气血虚弱者加以人参、黄芪、鸡血藤;有湿热者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黄柏。上药水煎,日1剂,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可治3个疗程。

1.3疗效标准根据199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一版中的痛经的疗效评定。痛经消失持续3个月经周期为治愈;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为好转;疼痛未见改善为未愈。

2 结果

2.1治疗结果治愈48例(70.58%),好转16例(23.53%)未愈4例(5.88%),总有效率为94.12%。

2.2病案举例张淑华,女,23岁,未婚,2013年2月15日初诊。初潮半年后见行经腹痛,随小指大块状物排出缓解。行经时伴有怕冷,恶心腹痛等症状,迄今1年来。曾在经期服用止痛药,但痛经症状未有改善。刻下行经后22天,尚无预感,舌偏淡,边尖红,有瘀斑,苔腻,脉弦。月经史:15岁初潮,周期30天,经期5天左右。妇检:发育正常,子宫中位,大小正常,双侧附件正常。诊断:中医诊断为痛经;西诊断为功能性痛经。辨为肝郁血瘀,冲任失调,治宜疏肝解郁,活血调经。处方柴胡、当归、白术、白芍、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炮姜、小茴香、茯苓各15 g,薄荷5 g,甘草10 g,水煎服,日1剂,连续服用3个月,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痛经”或“经行腹痛”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应根据月经的周期,颜色,经量,质地及相关的全身症状辨证分型,首先分清寒热虚实,《格致余论》:“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

俱虚也”。经停后经血不再下注,阴血渐充则痛渐止。如为瘀血内停,脉络不通,则每逢经行时瘀随血动,欲行不得,因而作痛,甚则腰腹痛剧烈难忍,经停则瘀静,疼痛自止。经停后积郁之气已疏,症状则逐渐消失,但均为暂时缓解,一到时机,一遇气候变化则又发作如旧,如此形成周期性发作。实者多痛于经前或经期,且多刺痛或胀痛,痛时拒按,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经后或经期将净时,腰酸隐痛,大都喜按,得热痛减属寒;得热痛剧为热。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并配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君药;白术,茯苓为臣药,以健脾祛湿,使消化有权,气血有源;佐以生姜辛散,既可助柴胡以解郁,又可助茯苓,白术以和中;佐以薄荷,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甘草为使药,益气补中;配白芍缓急止痛。此方既疏肝解郁,养血活血,又兼理冲任,立法全面,用药取效较捷,如能随症加减收效便佳。治疗痛经,不仅要重视辨证分型,且掌握医治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学很早就主张在适当时期内用药。如《素问·刺疟》云:“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治疟如此,治痛经亦不例外。如虚寒气滞型痛经,在临经初期,小腹冷痛,经来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两者都有气滞血阻现象,所以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使引起经行不畅而腹痛之瘀滞得以化散,经水恢复通畅,腹痛也就可以自然消失。至于虚性痛经,无论为气虚或血虚,甚至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而引起,以致经来腹痛,所以体虚是本,经痛是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因此宜于平时服药,使身体强壮,到经行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一次比一次减轻,达到痊愈之目的。总之病在冲任,子宫,变化在气血。痛经诊断主要根据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及月经的情况,把握舌、脉的变化是辨证的关键。其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其原则,还需根据标、本、缓、急之不同,分别采用急则缓急止痛治其标,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生活上应注意调摄情志,适宜寒温,防止过劳等。

[1]周仕昌.逍遥散的临床运用体会[J].光明中医,2008,23(11):1801-1802.

[2]朱小南.妇科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3]王停.秦氏妇科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4-35.

[4]阎兆君,彭伟.逍遥散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3-34.

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中心卫生院(大安 131304)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39

1003-8914(2016)-03-0380-02

(本文校对:刘忠智2015-03-11)

猜你喜欢
行经经行经期
易水学派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
两种穿刺方式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的对比研究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行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三峡行
明天,天一亮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