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补救措施探讨

2016-03-10 23:32王学锁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困生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王学锁

[摘 要]小学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补救有以下措施:首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其次,通过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题目分析能力,有效提高其加减法应用题的解题效率;最后,通过系统有效的加减法应用题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使学困生解答加减法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26

应用题是连接抽象的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学生通过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能够使抽象的数学思维得到实际的转化和应用,而且为解决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应用题在数学课程中,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所以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下面,我对学困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补救措施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学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困难的主要原因

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抓起。学困生在面对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时常常出现各种状况,导致解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难以实现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新课标的实施已有些岁月,然而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仍然秉承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虽然教材经过不断的改编,教学程序已经由原来的“提出理论——实践运用”改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并不代表课堂的教学过程也随之改变。相反,一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将教材通读一遍,更有甚者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改版不管不顾,而是牢牢地将目光盯在学生的成绩上。这样教学,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发现学习的乐趣,既无法理解数学抽象思维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的关联,只是一味地进行加减法运算,更无法将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联系,从而导致加减法应用题解题错误,也由此出现了学困生。

第二,缺乏相应的解题分析能力。调查发现,学困生在加减法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极少出现计算困难,主要原因是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有误。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密不可分,然而对题目中给出的各项条件理解不深,对题意分析得不够透彻,甚至根本读不懂题是其关键所在。甚至有的学生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不读题目,而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套题解答,完全按照数字的大小凭空计算,即数字小则加,数字大则减。种种问题,导致学困生解答应用题更加困难。

二、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补救措施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改变应用题教学的僵化局面,提高学困生对加减法应用题的学习兴趣,转化学困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困生应用题解题效率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用具,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应用题模拟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逐步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

提高学困生解答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就如同要提高语文特困生的阅读能力一样,不同的是应用题分析能力更加侧重于信息的提取。一般来讲,一步计算的信息提取是最为简单的,两步计算则需分清主次,但是还需要分析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这些信息的正确提取有助于学困生厘清其中的数量关系,尽快解题。比如有这样一题:“一年级同学在植树节那天集体到郊外植树,一(1)班栽了11棵树,一(2)班栽了15棵树,一(3)班去了17人,问一(1)班和一(2)班共栽了多少棵树?”在这道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白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多少棵树”,这样在提取信息时就会发现“一(3)班去了17人”与问题无关,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无用信息,排除这一无用信息后再来看题,就会发现这道题其实是很简单的一步计算。

3.经常进行系统有效的应用题训练

对于学困生来讲,经常进行系统有效的应用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的加减法应用题是整个数学系统中最基础的知识,要想让学困生对加减法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就要经常进行系统有效的应用题训练。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即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学困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才会由量的积累转变到质的飞跃。当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不仅能够顺利解答加减法应用题,还能够举一反三。

总之,造成学困生在加减法应用题方面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治病要治本”,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对加减法应用题的补救教学就势在必行。

(责编 木 清)

猜你喜欢
学困生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