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圣经》符号的隐喻艺术

2016-03-11 08:56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广元628017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肖申克瑞德圣经

⊙侯 艳[广元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 广元 628017]

《肖申克的救赎》研究

《肖申克的救赎》中《圣经》符号的隐喻艺术

⊙侯艳[广元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广元628017]

艺术都是隐喻的,《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隐喻艺术手法高超的经典影片。本文试图借助文学艺术作品隐喻理论的阐释,从《圣经》经文和《圣经》典籍两个方面,对影片中有关《圣经》的隐喻意义加以分析,正确地剖析和解读这部影视作品,从而挖掘出作品隐含的深邃的人生意义和正面的价值观。

《肖申克的救赎》《圣经》 隐喻艺术

一、说说《肖申克的救赎》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于1994年上映,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该片荣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剧本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奖提名。虽然败给了当年同样经典的《阿甘正传》,但它在IMDB影视排行榜上长期占据第一的位置,可以说是一部经住了时间沉淀的电影,是影史上的无冕之王。这部影片由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现代通俗小说改编,原著名叫《四季的故事》,这是其中的第一部《春天的故事》中一篇,题目叫《丽塔·海华兹与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故事情节是:1947年,年仅30岁的安迪·杜弗伦是波特兰银行的副总裁,青年才俊,前途无量。他因妻子在与情人偷情时被杀而无辜蒙冤,被判谋杀罪,判处两项终身监禁,被关入了肖申克监狱服刑。安迪在狱中的前两年,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侮辱和殴打,但他默默适应着监狱生活,不泯希望。在一次集体修缮屋顶时,他冒险利用他精通的会计知识帮助狱警海利免税继承遗产,迫使这个最凶残的狱警请犯人们喝啤酒。他与老囚犯瑞德成了朋友。他托在监狱里“无所不能”的瑞德购买了一把小手锤,供自己做小雕刻以打发时间。他还托瑞德购买了一幅当时红极一时的性感明星丽塔·海华兹的巨幅海报,挂在墙上欣赏。知道了安迪精通理财的典狱长诺顿,开始利用安迪为他洗白贪污来的大笔黑钱。作为交换,安迪被调入图书馆工作。他六年如一日,坚持每周给州议会写信,请求拨款改建监狱图书馆。最终安迪申请到了拨款,新英格兰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建立。他以遭到独囚两周为代价,把狱警锁在厕所,打开唱机,擅自播放久违了的唱片——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然后放大音量,让整个监狱享受了一次自由的洗礼。他耐心地教导本是文盲的年轻囚犯汤米读书习字,使汤米最终获得了高中文凭。典狱长为了让安迪留下继续帮他做假账洗钱,残忍地杀害了知道安迪冤情真相的汤米。最终安迪在一个雷电暴雨之夜,爬过一条长长的隧道,爬过充满恶臭和老鼠的最后500码的排污管,成功越狱,赢得新生。原来,安迪依靠那把小手锤,以19年的时间,在戒备森严的肖申克监狱的厚厚的牢房墙壁上,在性感女星的巨幅海报后面,凿出了一条瑞德曾断言“要挖六百年”的隧道。安迪还成功带走了典狱长的罪证,让典狱长为他的犯罪付出了代价,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瑞德不仅成功地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充满罪恶的肖申克。

二、文学艺术作品隐喻理论阐释

艺术是隐喻的。隐喻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用已知替代未知的一种表述方式。它往往通过想象、联想、暗示、变形等手段来表现主题和内涵。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隐喻手法十分普遍。在较长时期里,隐喻仅被视作文学修辞中的比喻。它相当于“暗喻”,与明喻相对。传统文学理论研究认为,隐喻手法属于赋比兴中的“比”。“比”中的“隐比”,就是今天所说的隐喻。梁朝钟嵘的《诗品序》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论及比兴手法:“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历代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都使用了隐喻手法,借此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表现力。

比如陶潜的《桃花源记》中,有关桃花源中的地理交通、人文环境、社会状貌、百姓生活等美好画面的描述,就是使用了隐喻的手法,桃花源就隐喻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作者借此寄托了在当时东晋纷乱的社会背景下,他对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今,凡是有人说到“桃花源”,无不明白它的内在涵义,它已由艺术作品的情境上升为有所隐喻的深层意蕴。这跟《桃花源记》中隐喻手法的巧妙使用是分不开的。

在现代文学评论领域,有学者提出,“艺术创作中意义和可供观照的意象结合在一起而只提意象一个因素的表达方式”①就是隐喻。有人认为,文学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思维、一种艺术符号,它是一个作品的全部或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运用的重要艺术创作手法,它往往涉及作品的整体或局部整体的构思,受众需利用自身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等来趋同作品的隐喻预设并最终完成识解”②。

19世纪末,新型艺术样式——电影诞生。电影属于影像艺术,它借助于视听元素,以比文学艺术更为直观具体的方式,来刻画形象,表现主题。尽管电影与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电影跟传统文学的艺术样式却紧密相连。电影向文学借鉴了许多艺术技巧,用来增强表现力,丰富叙事手法和层次,其中之一就包括隐喻手法。

电影艺术的隐喻,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它通过对影像符号超越具象涵义的阐释,探寻由具体意象到抽象意蕴的深层内涵。有的导演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比,来完成镜头隐喻意义的生成与延伸,含蓄而形象地传达某种寓意,使画面产生巨大的概括力、简洁的表现力和强大的情绪感染力;有的导演用镜头内部的单一影像作为隐喻的符号,曲折含蓄、讳莫如深地寄托独特的人生感悟与哲学思考。《肖申克的救赎》中,这两种手段都使用了,属于隐喻艺术的典型范例。

使用了隐喻艺术的电影作品或者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已不再只是本体的本来意义,它不是通过指向事物的本体,而是指向喻体,来完成意义的建构,是表层义背后的深层次文化体现。“隐喻把不同的表象纳入相似的经验框架,从一个概念系统转移到另一个概念系统。”③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关《圣经》符号的隐喻艺术的分析,挖掘出它所表现的正面价值观,正确地剖析和解读这部影视作品的内涵。

三、关于《圣经》经文的隐喻意义分析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多次出现《圣经》的经文。典狱长诺顿第一次出场,胸前别着十字架,手持《圣经》,神情冷漠地训诫新进犯人:“第一条规定,不可亵渎神,不准滥呼上主之名。”“把信仰交给神,身体交给我。”典狱长给每个囚犯发了一本《圣经》。他满嘴《圣经》经文,动不动就用教义训导犯人,而且他对《圣经》经文能倒背如流、信手拈来。从表面看,典狱长是一个圣洁虔诚的基督徒,是正义的化身。

然而,典狱长的行为却完全违背上帝的旨意,他在监狱里做着为上帝所不容的罪恶之事:他用暴力手段管理着这座监狱,纵容凶狠的狱警残酷地虐待不听话的罪犯;他告诫犯人,他是肖申克监狱里的“上帝”,可以任意支配囚犯的命运,囚犯必须顺从他的旨意。在一次突击查房时,他对安迪说,他最喜欢《圣经》里的一句话是:“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然得到生命的光。”话语里明显地宣称:我就是这座监狱的上帝,你跟从我,你就能得到保护,得到比其他犯人更优越的条件。临走前,他还得意洋洋地告诫安迪好好读《圣经》,因为“得救之道,就在其中”,暗示安迪必须乖乖为他做事。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典狱长用监狱史上最长时间的禁闭,惩戒为狱友们勇敢地播放音乐的安迪。为了将安迪永远留在监狱里帮他洗钱,他用最恶毒的手段,逼迫安迪为他管理靠贪污和受贿得来的不义之财,否则就要让安迪生不如死,要把安迪丢到“鸡奸狂”的牢房,要封死监狱图书馆,要将里面的书籍投入大火。他甚至草菅人命,以企图越狱罪设计杀害了可以为安迪做无罪证明的、还有不到一年就要刑满释放的汤米。

罪恶终有报。当典狱长的罪行被安迪公之于众,他自感走投无路,自杀之前,他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刺绣,他曾经跟安迪炫耀的、妻子在教堂绣的《圣经》箴言——“主的审判迅速降临。”这个刺绣被裱在一个画框里,那画框实际上是典狱长藏在墙内的保险箱的遮盖物,是典狱长经济犯罪的最有利的证据。典狱长自以为他的罪行无人会察觉,他可以一直这样道貌岸然下去。可是,正如墙上的《圣经》经文所说,任何一个人犯下罪恶,都不可能逃过上帝的惩罚,最后上帝的审判都会降临到这个人身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自杀前的最后那一眼,表明了典狱长此时的绝望和无助。《圣经》的这句经文就是对他的审判。

在肖申克监狱里,只有白净文弱、一脸书生气的安迪敢于表现出对典狱长的仇恨和反抗。典狱长问他最喜欢《圣经》里的哪一句话时,他的回答是:“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这和典狱长妻子所绣的“主的审判迅速降临”相呼应。他实际上在警告典狱长,虽然不知道审判何时降临,但审判迟早会降临到罪恶累累的典狱长的头上。

当安迪把歌剧唱片《费加罗的婚礼》音量放大,美妙的音乐响彻肖申克监狱的时候,只见他双手手指交叉,放在脑后,身体向后靠在了沙发椅背上,享受着一个自由人的幸福。他的脸正对着玻璃门外气急败坏的典狱长,他的脸上现着迷人的微笑,这微笑显示了安迪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

安迪,被判终身监禁,但是以超人的意志力,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克制和隐忍。经过十几年监狱生活的反省和自责,他承认虽然他没有直接开枪杀死深爱的妻子,但是他的性格杀死了妻子,是他把妻子推上了死路。他觉得自己用十九年的时间,可以赎去对妻子犯下的错。于是他的内心得到了平静,不再为十九年来所受的屈辱而心生怨恨。因此,安迪不仅用他的勇敢和智慧“救赎”了自己的身体,也用《圣经》和自省“救赎”了他的精神。

安迪还“救赎”了好友瑞德,使瑞德没有走上老布假释后自杀的道路。获得假释后的瑞德,住在跟老布同样的旅馆,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他感到自己已经和现实世界脱轨,对现实世界感到陌生甚至恐惧,内心孤独彷徨。三十年的监狱生涯,使瑞德完全被“体制化”。他只能过监狱里严苛压抑的生活,而不适应监狱外的自由生活。他几乎要跟老布一样,自杀以求安慰。但是,瑞德靠着安迪带给他的精神鼓舞,克服了精神上的折磨,勇敢地迈出了追求新生的脚步,灵魂获得了“救赎”。

安迪也“救赎”了监狱里的狱友。离开肖申克监狱后很多年,他建起的图书馆还在为狱友们服务;他的故事成为监狱中狱友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他的勇敢、智慧和坚毅为留在黑暗肮脏的监狱里的狱友们鼓起生活的勇气,打开了一扇希望的窗户。他俨然已经成为狱友们心中的英雄。

在准备越狱的最后一个晚上,安迪不忘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当初典狱长发给他的、如今用来换掉账本、已残破不堪的《圣经》的扉页上,给典狱长留下一句话:“亲爱的典狱长,你说得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充满了对典狱长的嘲讽和蔑视。安迪正是按照上帝耶稣的教导去做的。他坚持正义,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善良温和,追求美好事物,勇敢面对强权。他才是真正读懂《圣经》中“得救之道”的人。

影片中使用的《圣经》经文显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两种结局。一种是以耶稣门徒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时刻面对审判;一种是自高自大的态度,表面虔诚,实则满腹祸心。一善一恶,一正一邪,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以含蓄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对人物命运的隐喻,实现了隐喻意义的生成与延伸,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而且提升了影片的思想价值。

四、关于《圣经》典籍的隐喻意义分析

影片中,《圣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道具。从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到他成功越狱,《圣经》从头至尾都有出现。第一天,安迪就得到了一本典狱长发给每一个新进囚犯的《圣经》。典狱长对他们发表了严厉的“宣告”:“不可亵渎神,不准滥呼上主之名。”“在这里,把信仰交给神,身体交给我。”典狱长让犯人们诵读《圣经》,用基督的大义来洗刷尽自己的罪恶,“救赎”自己的灵魂。可是,实际上,典狱长把《圣经》当作了控制囚犯精神的工具,自己却无恶不作:虐待、纵恶、贪污、受贿、杀戮。因此,典狱长是在借敬神之名,行践神之实。最终他的结局就是,挖好了埋葬自己的坟墓,连他自己都无法“救赎”了。

第二次出现那本《圣经》,是在一次突击查房时。典狱长从狱警那里得知,安迪精通数学,有着卓越的理财能力。一次,他借突击查房的名义,亲自到牢房里来见安迪,掂量安迪的分量。典狱长将安迪拿在手里的《圣经》接过来,询问安迪最喜欢《圣经》里的哪一句。后来观众才知道,这时的安迪应该是内心最紧张的时刻。因为典狱长万万没有想到,安迪用来挖隧道的手锤就藏在这本《圣经》中。只要典狱长随手翻开《圣经》,就会发现他的秘密。可能因为《圣经》在肖申克监狱里是最平常的东西,更或者是因为典狱长是个假信徒,他拿《圣经》只是为了装腔作势,所以,典狱长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打开那本《圣经》。安迪逃过了这一劫,这也恰恰显示出安迪的聪明和智慧。

《圣经》最后一次出现,就是在安迪决定要越狱的那一晚。他像往常一样,为典狱长做好当天的财务账目,把算好的收益记在账本里,然后趁典狱长不备,把账本夹进了身后的衣服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本书,神态自若地当着典狱长的面,把那本与账本大小厚度差不多的书放进了墙上的保险箱里。等到第二天,典狱长发现安迪逃跑后,赶紧打开保险箱,才发现,他从里面拿出来的只是一本残破的《圣经》。打开那本《圣经》,赫然发现里面有一个小手锤模样的深坑。原来安迪十九年来,就靠着这个方法躲过了监狱里无数次的定期检查和突击查房。最终,安迪借助匿藏于《圣经》中的这把小手锤重获自由,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所以,《圣经》既是安迪用来“救赎”自己的精神力量的来源,又是“救赎”工具。小手锤的隐藏之所,还隐含着一个含义——安迪的成功是获得了上帝的帮助,是正义之举。影片以《圣经》为符号含蓄地完成了对“救赎”的隐喻,具有深刻的隐含意义。

综上所述,《肖申克的救赎》紧扣带有宗教意义的主题——“救赎”,通过《圣经》这一隐喻符号,通过典狱长诺顿和主人公安迪对待《圣经》、对待上帝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的不同结局,告诉观众,正确对待基督耶稣,正确对待上帝,只要自己努力和坚持,就会赢得自由和希望,达到圆满的结局。

①朱立元:《艺术美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②孙彩霞:《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圣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朱玲:《文学符号的审美文化阐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侯艳,硕士,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民俗文化。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肖申克瑞德圣经
光影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Close to Heaven
Market Values
Acts of Faith PHOTOGRAPHY BY
希望:奔向自由的力量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