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研究分析

2016-03-11 08:56陈世光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昆明手工少数民族

⊙陈世光[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 650500]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研究分析

⊙陈世光[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650500]

在中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造纸技术有着古老的历史,现今在云贵地区、广西地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仍有多个手工造纸点。在我国现存的文化遗产中,手工造纸技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遗产的考察和探究,对印证、还原、了解中国传统造纸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南地区的介绍、少数民族古法造纸技术相关资料的梳理,全面分析了古法造纸过程中的工具、材料、流程及推广等,并结合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探究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文化源流。

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文化研究

一、前言

1.造纸术历史。纸在中国四大发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造纸技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原材料到精加工乃至应用于各类生活制品,都有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形成了内容多样、体系完整的传统造纸技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造纸水平的发展,现代机制纸制品逐步代替了传统造纸。不过,研究传统古法手工造纸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的造纸体系中,事实上包括了近代造纸体系中大部分重要技术环节的初始形态。如此看来,近代造纸体系的主要环节都可以在我国古代造纸体系中找到其历史渊源。

2.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概况。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云南少数民族古法手工造纸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特殊的地域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因为历史条件的原因,每个民族的发展状况十分不均衡。建国之初,仍然有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族文字,只是依靠刻木、结绳来记录。有造纸的民族现在只有9个,除汉族外,只有彝、白、纳西、傣、哈尼、苗、瑶和壮族8个少数民族仍从事手工造纸活动。粗略估计,单单只是云南一省,大约仍保留有三十余个传统手工造纸村寨。云南文化因其特殊的地域性,处于多样文化的交叠地带,不仅吸收了汉文化的抄纸技艺,而且也保留了东南亚国家及藏族的原始浇纸技艺。特殊的地形与地貌在很大程度上又造成了其文化的闭塞性,这也是传统造纸技艺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形成了各个民族独有的特色。在造纸技术成熟的今天,在云南仍然能完整地看到抄纸和浇纸这两种不同流程的造纸方法,也能看到纳西族(香格里拉三坝、丽江等)、白族(鹤庆)、瑶族(文山麻栗坡)、傣族(西双版纳勐海、思茅等)、哈尼族(红河建水)、彝族(楚雄禄丰)、苗族(文山马关、西双版纳)、汉族(曲靖、楚雄)等古法手工造纸的全过程。在如此狭小的范围之内,有着如此多的民族,用不同的古老的方法做着同一件事,技艺上互不相干,工艺保持得也十分完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二、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过程及特点分析

1.制作原料。构皮:构树,别名褚桃等,为落叶乔木,高10—20米,树皮暗灰色,小枝密生柔毛。树冠张开,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为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适合于造纸。以构皮为原料造纸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云南省鹤庆六合乡、永德县永康镇、临沧耿马县、孟定芒团镇、丽江、西双版纳勐海县(当地称构皮为糯窝)等。

竹类:竹子,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云南地区用于古法手工造纸的竹类原料有山竹、车筒竹、凤尾竹等,用于制作手工纸的材料多为嫩竹。以竹为主要原料造纸的村落有:禄丰县九渡村、鹤庆龙珠乡、建水普古乍、文山麻栗坡。

瑞香狼毒:瑞香,别名睡香、蓬莱花、千里香等。

其他: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原材料也包括草本类植物和麻类植物等。

2.制作工具。纸帘:抄纸所用纸帘大多数用篾条编制而成,原料中提到的竹子,其竹节一定要长且直,加工成1-5毫米宽的竹丝。制纸纸帘又分为活动式和固定式,由于纸帘制作相对复杂,因此不少造纸村落从别处购买现成的纸帘。纸帘的尺寸大小不一,有的纸帘可以一次抄2张或3张纸。

纸槽:纸槽有木制与石制两种长方形盛水容器,制作好的纸浆就存放于此。在一些地区也发现了梯形纸槽,少数地区直接在地上开槽作为简易纸槽,如西双版纳勐海县傣族村落。

舂碓:制作纸浆的重要工具,用于捣碎植物纤维来制作纸浆。舂碓工具分为人力木槌舂碓和脚碓两种。

3.制作工艺。浸泡:不管原料是竹子还是其他植物,初始原材料在水中浸泡都是必备工序。在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材料浸泡时长也不尽相同,最少不得低于24小时,多则6个月左右。在浸泡时掺入石灰,可以缩短制作时间,还有一些地区,如纳西族,在浸泡过程中不加辅料。

蒸料:将浸泡后的原料放入石制的蒸煮锅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蒸煮,制作过程中一般掺入灶灰、草木灰或石灰,缩短蒸料时间。此项制作时间一般为1到3天,直到原材料韧度降低,可以用手直接撕开。一些地区还要进行再次蒸料工序,在蒸料完成后,将原料冲洗干净再次入锅加工,如云南省鹤庆六合乡。但也有一些地区无此项工序。

清洗:此项工序的目的意在清除石灰等掺入料,并除去料筋及杂质。由于环境所限,一般在小溪中用流水冲洗原料,在10个小时内完成。部分地区采用太阳光自然漂白,而现代造纸工艺中则多用漂白粉漂白。

碾料:把上一步的材料用舂碓碾碎,破坏植物纤维。舂料方法有手碓、脚碓、牛拉石碾等,如禄丰县九渡村。

制浆:将上一步碾碎的材料,加入一些辅料,包括纸药与清水,搅拌均匀。在使用纸药上,各地也不尽相同,有仙人掌汁、沙松树根汁、野苣根汁、杉树根汁等。纸药(也称滑药)的作用是加强材料的水溶性。一些地区如贡川县在此过程中还加入用“枸叶”制成的胶水,使材料更好地胶合。

成纸:此道工序分为两种——抄纸法和浇纸法。抄纸法,即利用活动式纸帘,手工将料均匀铺于纸上,再提出水面,放于案上,将所有的原料叠加在一起压榨。使用抄纸法生产出来的成品较薄。浇纸法,即使用固定纸帘,入料后于水中荡晃,直到材料均匀,最后晒干。浇纸法有成品后柔韧的特点,其使用地区有:墨脱、耿马县、永康镇、勐海县等。

晒纸:上一步材料经压榨,水分减少,状态为半干,可撕开成单张。成品变干有两种方法。一种为自然风干或晒干;第二种为烘干,即借助炉火加以烘干。

三、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的应用

1.抄写古籍、经文。古法手工纸在历史发展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被抄写了许许多多不同民族的文献古籍。如云南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区用傣文在手工生产的薄棉纸上书写,这种手工纸主要以竹子为原材料,质地软薄,色泽微黄,韧性强,结实耐用。云南版纳一带的傣文古籍也有相当一部分用构皮纸书写,而构皮手工纸色泽较暗,质地较厚。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以东巴文字为主,所记载的古籍为东巴经,而其记载纸张为本地民族自制的土纸——白地纸。纱纸则是古壮族等地区的文献专用纸,其优点为色泽洁白、柔韧性强、防潮、不易变形等,存放长达几百年不腐,是古籍文献极好的专用纸张。

2.生活用纸。用于书法绘画、纸伞制作、杂物包装、卫生用纸等。

3.民俗、迷信用纸。云南少数民族的“甲马纸”历史悠久。甲马是民间宗教祈福祭祀活动中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在纸上绘有鬼神形象。另外手工纸还用于制作跳神面具、利司、桃符、年画、灶君、财神、天师像以及冥钞等。

四、总结

在我国西南地区众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古法手工造纸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云南少数民族古法手工造纸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记载和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久耐用、防腐性强、材料环保、吸水性强,这些都是现代工艺所不能及的,同时也为现代造纸工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法手工造纸逐渐被现代社会所发掘并普遍接受。我国最原始的手工造纸技术在环境相对闭塞的西南地区得以保留,无论从文化性还是传承性的角度来说,意义都是重大的。而对中华造纸技术源流的探索,也使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反过来看,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古法手工造纸历史与工艺的研究更有助于这些传统技艺的发展与传承。但现存的一些文献中对我国西南地区传统造纸技术的记载仍十分匮乏。

[1]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杨建昆.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3]孙宝明,李钟凯.中国造纸植物原料志[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9.

[4]李晓岑,朱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5]唐立.云南物质文化·生活技术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6]朱霞,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造纸技术的调查和研究[J].民族研究,1999(1).

[7]罗钰.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综述[C].昆明: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8]陈登宇.纳西族东巴纸新法初探[C].昆明: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9]和虹.纳西族东巴纸造纸技术来源的分析[C].昆明: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10]杨郁生.纸与古代云南文化[C].昆明: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作者:陈世光,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程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昆明手工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昆明赏花地图
少数民族的服装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手工剪纸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