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研究

2016-03-11 08:56马云林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建筑传统

⊙孙 杰 马云林[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 650500]

小说论丛

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研究

⊙孙杰马云林[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650500]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不单单具有富于美感的建筑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贤哲的哲学思想。其中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建筑及其建筑形式影响很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宗教从未占据过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相比于西方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更具有人本主义色彩。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庄重典雅和独具风格的美学神韵,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精神,正如罗杰·斯克路登所说,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探究中国传统建筑更应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做深层的阐述,因为它传达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环境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

传统建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产生的最初目的主要是用来为人类提供遮风挡雨的休憩场所,实用性为其初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了美的属性,直至后来发展到作为象征权势的宫廷建筑和以观赏为目的的园林建筑两大类型。建筑作为最早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存在于古时人民为生存而进行的一系列物质生产活动当中,它产生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然结果。而“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延伸和反映。个人与群体不能脱离,人与自然势必也不能分开。在古代,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提出,人类的生存和心灵的宁静才得以维系。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理念是从“天人一物,初无间隔”的观点出发,探究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普遍规律。通常认为,其中的“天”指的是大自然,而“人”指的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代持有气论观点的人曾认为人与自然皆是由气所构成,人与自然的本性是一致的,人们皆为兄弟,而天地万物皆是朋友。“天人合一”的思想承认人与自然存在差别,但它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存在彼此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周易》与庄子的著作中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周易》把天、地、人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谓“三才之道”;庄子所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观点,后经汉代、唐代、宋明时期的长期发展演变,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核心。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理念,“天人合一”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塑造了华夏民族的文化性格,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是历代匠人们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交流的表现方式。它是先贤优秀思想理念构建于神州大地上的物质表现,它所传递的是一种特有的思想文化气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关系之中,并产生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之下。

一、“天人合一”与民居落位选址的确定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了古人对人、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五行、八卦等风水学的运用。风水作为古人建造传统建筑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掌握天体运行、气候变化及动植物生长规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人们在选择适于人类居住与活动的环境时,居所落位的选址尤为重要。《宅经》中曾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而能悟斯道也。”优美的环境、有利的水文地理以及气候条件是选择落位的重要因素。《阳宅十书》中也提及:“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出人代代读书声,荣华富贵耀门闾。”这种依地势而修建住宅,同时联想出美好寓意的传统做法,几乎深入到了寻常百姓的心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琦曼指出:“古时候的人们在大自然中选择居所时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之说,其大意也就是说人们应选择有太阳、流水以及空气流动的地方来进行住宅的修筑、建造,即民间风水所说的‘山水聚合、芷风得水’之处。”风水中关于聚落选址的最佳格局,即“背山、面水、向阳”。向阳,则背阴;面南,则背北。背山,可以阻挡冬季来自北方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季南来的凉风;向阳,则可以取得良好、充足的光照。

通常乡镇、村子的选址不仅要在地势上追求“枕山、环水、面屏”的有利条件,而且还要使其轮廓在相关的地势中表达出更加吉祥的含义,以期更好地达到“天人合一”。如自然条件欠缺,往往需要通过人工方法,如修水塘、建房屋等种种方式加以弥补。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曾指出,中国人相信一个城市的命运,人们通常会根据城市形状,找到与之相近的事物加以改造。比方说歙县霞坑镇的方村位于棉溪源头,人数不过千余人,最早是钱姓的居民在这里居住生活,村子的整个形状近似圆形,村子的正中央有一片空地,如果从高空俯视,空地恰如钱眼。钱姓村民将自己的姓氏、村子的形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对钱财的渴求以及对自己祖辈的崇拜。中国许多乡镇、村落的选址都有这种风水上的讲究。

二、“天人合一”与自然材料的运用

与西方建筑石材的用料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更倾向于木材的使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给人以浑厚、质朴的天然之美。凡是营造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无论是宫殿、庙宇、祠堂还是各种民居、官式建筑,通常都由木材建造而成。

究其原因,黄河流域尽管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那里盛产木材,石材稀缺,同时建造木结构建筑可以方便施工,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十分注重对自然的感受,追求人与自然的相融相通,顺应自然,而非改造自然。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说过:“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为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中国古人把建筑视为与其他日用品一样,需要不断更新、新陈代谢,认为世间万物应同自然界相依相生,这也是古时人们的生态环境哲学。

所以,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三、“天人合一”与建筑色彩的选择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选择不同于宫廷建筑极尽追求华丽的外观表现,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大多清新、淡雅、朴实。之所以如此,源于古时候人们在色彩上深受传统道、儒两家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盲”,主张“大象无形”,庄子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辩”的审美思想。故此,民居的色彩运用趋向自然和“天然去雕饰”,表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色彩观。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大的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幅表现雪天景色的绘画——《雪溪图》,为了使雪中人物、建筑及周围环境三者高度融合,整个画面不添加一丝杂色,仅以墨色加以点染,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来构建建筑、环境的色调,仿佛能使人的平和心境完全同自然界的万物融为一体。笃信佛学禅理的王维,在这里无非是想营造出一种心无杂念的澄明境界,也就是人们所不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提出,是古人伦理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在修建之初就将“人”视为主体,为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一种安静平和的心境,打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灵魂居所。

四、“天人合一”与建筑装饰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还通过运用建筑装饰来表现、传达自己的理想,运用一些文字、图案表达吉庆、祥和的愿望,比如照妖镜的悬挂、泰山石敢当的设置和北方钟馗年画的张贴。而各种纹样在具体建筑构件上的利用则表达了人们各种祈福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传统建筑文化丰富而又独具魅力,从总体上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这一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建筑讲求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成为有机的统一体。重亲情,讲人伦,知礼仪,劝教化,倡理性,凡事中庸有度,不事张狂,成为其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存在于上下几千年的社会历史之中,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文化容器,必然强烈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这种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是根据当时人们所处的条件,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前提所建造的。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同时又体现着复杂的“文化”,它是具有双重性质的艺术创作。建筑不但可以反映出它修建时期的历史风貌,而且还能反映出它所处地区的地域特色。而时代与地域的结合,恰恰是“天人”思想的统一。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更是思想文化的外在表现。在古人那里,从来都不是被动地臣服于自然,而是主动地去接近、追求自然,这种与自然友好、亲近的态度直接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意识是先民们博大胸怀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是种启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回归自然,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更应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1]阮仪三.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天人合一的艺术[J].广西城镇建设,2011(3).

[2]王细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作者:孙杰,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专业室内设计方向;马云林(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本科(五年制),建筑学学士,2008—2011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系研究生,工学硕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建筑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清明节的传统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