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闺意》的双题叙事艺术

2016-03-11 08:56刘应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杭州310012程名科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650091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张籍叙事学题目

⊙刘应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杭州 310012]⊙程名科[云南大学文学院, 昆明 650091]

试论《闺意》的双题叙事艺术

⊙刘应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杭州310012]
⊙程名科[云南大学文学院, 昆明650091]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闺意》,写出了闺中新娘想象次日拜见公婆的忐忑心情,温婉含蓄。该诗还有另一个题目叫作《近试上张水部》,暗示全诗乃是行卷之诗,以便作者博取功名。作为一首双题诗,《闺意》隐含着非同寻常的叙事内容和叙事目的:表面上看,写的是古代婚俗事象,属于显性叙事结构;实质上看,讲的又是科考行卷,属于隐性叙事结构。本文拟从诗歌的双题叙事出发,探讨诗作叙事结构的内在关系及其表述意义。

《闺意》 行卷外故事双题叙事

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①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③

《闺意》作者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朱庆馀师学张籍,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则多写个人日常生活,是张籍所赏识的后辈诗人之一,诗的风格,也和张籍近似,《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两卷。④

本文特选《闺意》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是唐代为数不多的双题诗歌之一。何为双题诗?即一首诗歌同时存在着两个题目,其中一个题目在文本的流传过程中耳熟能详,而另一个题目则近乎被人遗忘,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秘而不宣,以致从不被世人注意。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诗学现象,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探讨与研究。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诗经》和《楚辞》构成中国诗学的两大源头。⑤毋庸置疑,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不仅是一种情感交流媒介,而且也是一种文学叙事方式。

那么,什么是文学的叙事呢?“叙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指的是信息的发送者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这样一个过程。”⑥一般而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有这样的认识,那就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有且应该只有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对应地指向一个规定性的叙事结构,即这个叙事结构就是诗歌本身,它是一种信息的承载媒介,将作者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这是习以为常的基本判断。但是,也有例外,我们会发现还是有少量诗词作品存在“双题”现象,即同时存在两个题目,其中一个早已被人熟知,而另一个已然被人忽略。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数情况下,两个题目的字面意义不仅有着天壤之别,并且因题目之不同而带来诗词整体叙事内容及意义的不同。在这里,我们把那个被人熟知的题目称之为“显性题目”,另一个则称之为“隐性题目”,经由这两种题目所指而被叙述的事件及其意义,我们统而称之为“双题叙事”。由“显性题目”而展开的诗词叙事就是显性叙事,这一层意义浅显易懂;由“隐性叙事”而展开的诗词叙事就是隐性叙事,这一层意义则多被我们以往的诗歌接受者和阐释者所忽视,未能触及深层。

据笔者研究和梳理,关于诗歌的题目数量问题,历来存在单题和双题这两种形式。其中单题可分为有题、杂诗和无题三种命题可能。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几乎全是单题,且往往用诗歌第一句的关键词为题,如《关雎》《蒹葭》《子衿》《青青河畔草》等,比比皆是,就连汉高祖刘邦《大风歌》、汉武帝刘彻《秋风辞》也延续着这一传统。诗以“杂诗”命题最初见于《文选》所选的汉魏人诗,原先可能另有题目,后题目佚失,选诗的人就统称这类诗歌为《杂诗》。⑦这一类命题诗歌,一般有且只有一个题目,即杂诗。第三种情况是无题诗,无题诗并不是没有题目,而是直接以“无题”二字命名,将此命题形式发挥到极致的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的无题诗历来是诗家和评者关注的焦点,因为诗人表现的是萦绕于心间的一种莫名的愁绪,诗也就加不上合适的题目从而以“无题”名之。⑧

从目前的典籍来看,较早出现“双题叙事”的诗词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中所记载的《琴歌》⑨:“百里奚⑩,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⑪,炊⑫。今日富贵忘我为?”⑬据《风俗通》记载,《琴歌》又名《歌》。值得注意的是,《琴歌》与《歌》虽然作为题目略有不同,但是对我们理解整体诗歌的意义并未造成阅读阻隔,其基本叙事均围绕着百里奚的故事展开,也就是说,这里“双题叙事”中的“隐性叙事”依然与“显性叙事”存在很大的同构性和一致性,意义浅显,不难理解。直到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记载的“乐府双璧”,方才出现“双题叙事”的转型和升华。“乐府双璧”中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均属于“双题叙事”,其中《木兰辞》又名《木兰诗》,属于北朝民歌,“显性叙事”即是其“隐性叙事”,意义变化不大;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作》,作为现今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两个题目从字面上看绝对是毫不相关的两个意义域。从这里可以看出,“双题叙事”已然出现了在题目上甚至内容上的理解困惑。而这一现象持续发酵到唐代才算蔚为壮观,也真正实现了“双题叙事”的自觉创作时期。因为,在唐代出现了大量诗人尝试书写双题诗词,且意义变换无穷,方式五花八门,令后世解读者眼花缭乱,不能完全穷尽其意。

我们知道,在中国诗歌史的常识里,题目延伸拓展之后就指向内容,内容提炼归纳之后就回到题目,两者相互印证,历来如此。因此,由行文之初所列朱庆馀的诗歌题目“闺意”可知全诗内容,即指中国古代婚姻风俗,这是本诗的显性叙事层面。在古代,新郎新娘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需要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新娘去拜见公婆之前忐忑而又复杂的心理状态。首句指向过去时态,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次句指向未来时态,想象了第二天拜见之事。三句指向现在,由于拜见公婆乃是一件大事,所以新娘认真对待,一早就起了床,甚至是通宵未眠,在红烛光照中装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合乎大家的审美标准呢?也就是说,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一个“问”字,将第四句顺畅地连接起来,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太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极其合情合理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无疑,阅读至此,全诗基本已经解读完毕,不过是借古代婚姻风俗习惯而描绘出的一首新婚燕尔之作,把闺阁中即将登堂入室的女子描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不失为一首很好的七言绝句。

然而,必须要看到,在《全唐诗》中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与“闺意”截然不同,这一题目以“按”的形式被搁置在诗歌之外,导致长期未被重视,属于被隐藏起来的叙事结构层,其实是有内在的深刻含义的。仔细揣摩这一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作未曾直言的背后深意。

当然,朱庆馀未对“近试上张水部”这一第二诗题下的“隐性叙事”做任何提示与评价。我们依据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诗歌解读方法来进行诗歌解读。

事实上,这首诗歌隐含着一个唐代诗歌史上的重要问题,即行卷。史载,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推介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唐代进士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应进士科举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达官贵人或者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的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种行卷风尚和通榜、公荐的广泛流行,是与纳省卷的办法几乎同步开始的。”⑭唐代诸多诗人均有过行卷,如李白、杜甫、杜牧等,而白居易正是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向前辈官员和文坛领袖顾况行卷,才得以快速考取功名,名扬四海。

行卷,古代又称为干谒,分为行卷和温卷两个重要阶段。行卷意在探路,温卷重在强化。“行卷一次还不够,为了加深行卷对象对自己的印象,举子往往过一段时间又要再去拜谒,呈送新卷,这叫温卷。特别是临近考试,更要向举主探听虚实,了解举主向主考官交待的情况。”⑮因此,回到诗歌的第二题目“近试上张水部”这个层面来看,无疑表明作者朱庆馀是在投石问路,向张籍打听消息,拟为临近的考试做准备。关于朱庆馀和张籍之间的这段故事,目前所见最早版本当是唐代范摅所记叙。范摅,字不详,自号五云溪人、云溪子,江苏吴县人,约公元877年前后在世,与朱庆馀为同时代人而略晚。在其《云溪友议(卷下)》中,作者有如下记叙:

朱庆馀校书,既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遍索庆馀新制篇什数通,吟改后,只留二十六章,水部置于怀抱,而推赞焉。清列以张公名重,无不缮录而讽咏之,遂登科第。朱君尚为谦退,作《闺意》一篇,以献张公。张公明其进退,寻亦和焉。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郎中酬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公才学,因张公一诗,名流于海内矣。⑯

另,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亦有相应记载,只不过可以看出该则记载应是在范摅记载的文本基础上取材转述而成,但大体主旨是一样的:

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籍)索庆馀新旧篇什,留二十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⑰

可以看出,上述两则极具纪实性的文本,将与古典诗作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过程与结果等进行了简略记载,交代了本诗的作者,即行卷者朱庆馀向行卷对象张籍行卷的故事,为我们今天深入阅读诗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信息,我们通常在叙事学上称之为“外故事”⑱。这样的“外故事”对我们理解双题叙事诗作的第二诗题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首先,在形式上,外故事整体上属于抒情诗的一部分,与抒情诗休戚相关,不可分离;同时,又在形式上与其所附属的主要抒情文本有所区别。其次,外故事在内容上对于理解抒情文本不可或缺,对深入挖掘抒情文本意义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外故事包含着必要的故事要素,其中有可能包含着由一系列事件所构成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直接影响着抒情诗人情感的抒发”⑲。事实上,我们通过对“外故事”所记叙的一系列事件进行破解与阐释就会清楚地发现,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确实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而且所投之诗正是“温卷”所用。我们知道,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无论从地位还是声名,均具有相当的能量,足以影响朱庆馀科举考试及第的可能。所以,以这样的角度解读此诗,不难看出朱庆馀平日早已向张籍行过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以征求张籍的指点意见。

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推广和引荐的朱庆馀,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一举考取了进士。张籍爱才惜才识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朱庆馀《闺意》不仅存在着两个题目,而且对应着两个叙事结构,每个结构背后都有着相应的非常丰富的叙事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双题叙事艺术是中国诗歌史上极有影响的一种诗学范式,历史悠久,意义非凡,尤其是被遮蔽的叙事题目背后隐含着对于解读诗歌起到巨大作用的符号与密码。因此,类似《闺意》这样的具有双题叙事艺术的诗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应当值得被重视和研究。

①洞房,本义指深邃的卧室,后来用作新房的专称。停红烛,即摆放和安置红烛而不使其灭之意,意即通宵燃着。

②待晓,指的是等待天亮。舅姑,指的是公婆,在古代婚俗礼仪中,婚后第二天,新娘要一早起身,拜见公婆,并行端茶倒水之礼。

③入时无,疑问句,指的是新娘忐忑询问夫君所画之眉合不合时宜,从而获得长辈的喜欢与认可。

④参见马茂元、赵昌平选注:《唐诗三百首新编》,岳麓书社1985年7月版,第365页。

⑤参见袁行霈著:《中国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14页。

⑥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⑦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页。

⑧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⑨相传百里奚在楚国为囚,为人牧牛。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之,擢秦相。其故妻佣浣入宫,堂上作乐,妇自言知音,因抚琴而歌,遂夫妻相认。

⑩百里奚乃春秋时人,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虏,后逃至楚国。秦穆公听闻其才,以五张黑色羊皮换了回来,委以国政,史称“五大夫”。者,黑色的公羊。

⑪伏雌,伏在窝里的母鸡,指的就是正在孵化小鸡的母鸡。

⑬参见沈德潜:《古诗源》,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⑭⑮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6月版,第99页,第113—114页。

⑯ (唐)范摅撰,阳羡生校点:《云溪友议(卷下)》,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320—1321页。

⑰ (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704页。

⑱ “外故事”的叙事学命题是由国内首开叙事学研究先河的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教授谭君强先生首先提出,并且成果丰硕。多次的私人谈话和课堂听讲,对本文的写作大有启发。

⑲谭君强:《论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外故事”》,《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178—179页。

作者:刘应全,现供职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思想史和中国审美文化史;程名科,云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典美学与传统文化。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本文为作者自主创新通识课“古典诗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型教学改革的阶段课堂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张籍叙事学题目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秋思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秋 思
秋思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