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叠音词使用的文化心理分析

2016-03-11 08:56卢晓瑞西北大学西安710127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3期
关键词:陕北词汇色彩

⊙卢晓瑞[西北大学, 西安 710127; 榆林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陕北方言叠音词使用的文化心理分析

⊙卢晓瑞[西北大学, 西安710127; 榆林学院, 陕西榆林719000]

叠音词使用是陕北方言最显著的特点,不同的语言结构安排,揭示着特殊的文化心理。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语言修辞学等方法,通过对大量语例剖析式的分析,从而揭示语言背后深层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文化心理等特征。

叠音词显著特点文化心理

叠音词一般指由相同音节进行重叠而构成的词。无论书面创作还是口语表达,频繁地使用叠音词是陕北方言最显著的特点。笔者以《陕北语大词典》为基本语料来源,①共搜集叠音词汇近三千例。基本涵盖了陕北方言叠音词的全貌。

戴昭铭指出:“它(语言)是人类心灵过程的外在化形式,它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同人类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不可分割,要理解和解释语言就必须深入到人的精神活动中去。通过‘重新体验’而揭示语言形式背后的‘内在的东西’即‘意义。’”②陕北方言中数量庞大的叠音词在传承摹声、状形、抒情、写意等艺术手法,也承载着陕北人的生活心态、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内在特质。要探寻叠音词这种语言形式背后隐藏的“内在的意义”,文化语言学家陈建民、申小龙、戴昭铭等均提出用文化心理分析法或心理分析法或文化心理揭示法来解释语言形式。

所谓语言的文化心理,戴昭铭进一步指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作用下群体或个人从事语言价值判断和语言选择时的心理机制。”③“心理机制一般是隐蔽的,而选择的结果则是外显的。”④

频繁、灵活地使用叠音词则是陕北人的语言价值选择。“叠音……它利用汉语音节一字一音、界限分明、相同音节可以连续叠加成词的特点,通过语音形式的‘加码’,促进语义内容的‘加码’,使繁复的情感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⑤这其中隐含的心理机制可以通过对叠音词进行解剖式分析窥见一二。

一、反映出陕北人对语言的深刻体悟以及强烈地追求语言审美的心理特质。陕北人敬畏生命,崇尚自然,赋予黄土、河流、寸草、只木抑或丰收、富庶,甚至干旱、贫瘠以真挚的本色情感。

(一)叠音词赋予语言以深情。犹如诗画一样情感流畅的叠音词使用,不是简单地化无情为有情,覆苍白以色彩,它是在对生命、人类、动物、植物乃至非生命体无限敬畏的心理基础上,以平行、平等的情感移植到自然博物当中。

A.骑马不骑马条条,交朋友不交那猴脑脑。(于志明《信天游》第二辑)

B.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树,捉雀雀。(宗鸣安《陕北近代歌谣辑注·咪咪猫》)

C.红格丹丹的太阳,蓝格艳艳的天空,被风沙弄得黄乌乌的。(延泽民《红格丹丹桃花岭》)

A组和B组都是常见的名词重叠。邢向东在《神木方言研究》中指出:“重叠式名词一律有小称义,并伴随有表爱的附加色彩,多指称体积较小或令人喜爱的对象。”⑥

而C组,作者运用“设彩”的修辞手法。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里称“随类赋彩”,“赋彩”即“色彩”,就是根据不同类别的物象来运用色彩。⑦运用到文学、语言当中,就是使用不同颜色的字、词来着色意象的浓淡。同样表示色彩,而“红格丹丹”“蓝格艳艳”,属于“格”头词汇。对于“格”头词汇的来源,邢向东指出:古代汉语大量的单音节词,长期以来缺少词形变化。这样,日益频繁的口语交流就逐渐受到一些限制。为了缓和交际功能和符号系统之间的这种矛盾,语词汇逐渐向多音化方向发展,这其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格”这一词缀起到了区别作用和表达某种附加色彩的需要。通过大量的例证对比,他指出带“格”的词汇多含褒义。这组词汇着色艳丽,“黄乌乌”较之“黄色”,因词汇重叠而由色彩的浓艳转向情感的浓郁。同样“红格丹丹”“蓝格艳艳”之所以能做到“随物婉转”而又“与心徘徊”,更大程度上是借助于“丹丹”“艳艳”词汇的叠用达到情感水乳交融的效果。这样一来,这些词汇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摹物状形,它是指向内心的。这种道不尽的情绪在强烈的语言质感下浑然交融。

若要“情韵连绵”而又“笔迹超越”,富有深远的想象力,除了意象的营造和剪辑,还有赖于词汇自身的情感韵味。在陕北方言的叠音词中,人们对单一色彩的语言感知也极其强烈。

同样表示白色:

山上雪白挂挂的。(指白皑皑)

这猪肉没上膏子,白下下的人满不想吃。(白得使人不舒服)

那婆姨将坐罢月子,家里生活又不好,你看不着那眉脸白薤薤的。(白得使人讨厌)

另外如“白过过”“白看看”“白离离”等义为“白皑皑”;“白掠掠”“白哇哇”“白离离介”“白忽儿”“白忽逝逝儿”则含贬义色彩,为白而无血色或白得难看;“白刷刷”“白生生”“白楚楚儿”则基本为中性词,表白色或特别白;而“白圪生生儿”“白圪刷刷儿”“白圪艳艳儿”则充满了喜爱色彩。

(二)叠音词赋予文字一咏三叹的音乐美感。郭绍虞谈及语言的音乐性时说:“汉语语句组织之间,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即是在语句组织规律之外,还要注意音节上的平稳。”“要求音节上的匀称。”⑧陕北的民歌、山曲往往借助于叠音词繁复的语音感,增强意象流动的平缓性,达到娓娓动听的视听效果。叠音词因其强烈的节奏感,即使日常表达或单独成词,也有音乐韵味。如下:

A.板片片、敞滩滩、憨溜溜、不浪浪、圪溢溢

B.光卜灿灿、光不溜溜儿、薄忽逝逝、满圪沿沿儿、不拉拉介

C.笑圪盈盈儿、海海儿、闲闲儿、黑楚楚儿、肉不奶奶儿

这一类词集中在陕北方言中最常见的abb式,通过尾音轻读(A组);或使用“卜”“不”“忽”“圪”“介”等无意义词汇(B组);或词汇儿化(C组),以增强语音效果。许钟宁认为:“叠音……(是)来延展音长,强化视听、视觉感受,借以凸显情感语义的一种语音调配方式。”⑨不管上述哪一种形式,即便脱离生动的语言环境,读起来亦朗朗上口、情感十足且词义生动、饱满。

(三)叠音词赋予表达以穷形尽相。“穷形尽相”一词,语出西晋陆机《文赋》:“虽弃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借以考察陕北方言,意即表达可以逾越一定的方圆、规矩,然词汇本身在描摹物态、刻画心理上,力求淋漓尽致又细致入微。陕北人对生活的感触坦白而深刻,他们似乎要发挥全身的感官、细微的神经触觉乃至丰富的思维想象在枯燥的文字中呼唤内心当中积淀于远古的泼墨式的灵魂渲染。

如表示味觉的词汇:涩楚楚、涩拉拉、酸不溜溜儿、酥圪趟趟儿、甜瓦瓦、甜不滋滋、甜瓦乎乎儿、甜圪茹茹、苦巴巴、苦哇哇、辣义义、辣圪呼呼儿、麻乎丝丝儿……

表示视觉的词汇:亮圪哇哇儿、清格凌凌、清湛湛、清滋蓝蓝儿、影影糊糊、影影捎捎、黑老老、黑喽喽、黑圪洞洞儿、明圪玖玖儿……

再如一些象声词汇:哒哒啾啾、圪嘣嘣、圪嚓嚓、忽啦啦、忽噜噜、忽洒洒、忽嗵嗵……

表示触觉的词汇:潮囊囊、凉圪渐渐儿、棉圪楚楚儿、暖堂堂、湿塌塌、湿圪软软儿、温塌塌……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在《美的主观主义印象》一书中说:(人的视、听、触、嗅、味)“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感觉的分支,多少能够互相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⑩许钟宁进一步指出形容词重叠具有强化味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情态等功能,是一种生理心理体验。“它们强烈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唤起人的具体、真切的感官印象记忆,有力地激活人的语言审美情趣……”⑪这种语言心理类似于文学于生活的幻想,其语言选择的过程一直都是指向审美的。陕北人在叠音词的使用方面极尽修辞和意象审美之能事,穷形尽相,以期达到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二、探讨一下陕北人的性格特征与叠音词使用的文化补偿心理。谈及陕北人的性格特征,就往往会遥想风云变幻的陕北春秋,神往广袤苍凉的陕北地理风貌,停伫农家以窥伺风土人情。的确,一个区域整体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积淀于各种历史、地理、社会环境。而语言特点不仅受这些因素影响,往往还根植于区域性格特征,却又能与性格特征平行甚至相悖发展。以下侧重于后者来探讨:

(一)讷于言的性格与追求词语丰富的形象色彩。陕北人的语言有时吝啬得犹如冬日寒风掠过荒芜的山峁。史志记载“勇直尚俭,俭啬少文”⑫。在他们的方言中,似乎能意识到地理风貌、自然环境恶劣的冷峻感体验,也深谙陕北人性格棱角分明带来的情感突兀。陕北人对于其性格的心理感知也反映在一些词汇当中。暗含性格缓慢,表示“迟钝”义的词汇异常丰富,如:瓷瞪瞪、瓷外外、瓷悻悻、瓷圪囊囊儿、呆痴痴、呆迷迷、呆越越儿、呆木样样儿、二木洋洋、椎愣愣、椎囊囊、椎悻悻、椎自自、木愣愣、死迷迷、死命命、死囊囊、死硬硬……相反表示“词如循环,口若布谷”的词汇少之又少。

为了改善讷于言的匮乏感,他们似乎在竭尽全力地丰富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使用大量的叠音词汇来强化语言的情感力量。如若说陕北人不善表达,借助于上述入木三分的描述,则陕北人摹物、状态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情感一泻千里。

陕北人虽寡言少语,面冷却心热。他们对家乡充满深情,性情喜热闹、爱红火。黄土的厚重赋予他们严峻的面貌却又无法掩饰内心对生活的无限想象。陕北方言叠音词中有许多富有童真童趣、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一些词汇。如下:

大青山来乌拉山。海海漫漫土默川。(韩燕如《爬山歌选》)

“海海儿”“海海漫漫”表示“大”或“无边无际”,用修辞学来考察,则是使用夸张的手法进行比附联想。用具体的“海”的广阔无垠来代指抽象的“大”的形阔。借此来观照陕北干涸的黄土沟壑,顿觉妙笔生春,富有生动的想象力。

《词语的形象色彩研究》一文,作者认为一些词语具有“形象色彩”,能给人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感觉。更多学者认为谈及词汇的“形象色彩”,要从是否引起丰富联想来定义,故而认为“对词的指称对象之形象的联想”⑬,就是词所引起的人们对现实中某些形象的联想。

发现词汇的形象色彩,还依赖主体心理丰富的主观体验。主体需要的是感性的联想,从感觉上联想到其中所蕴含的形象特点。陕北人对于词汇的比附联想不是简单选择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基于覆苍白以色彩、还贫瘠以丰腴的价值理念,内心经过审慎思考,重新阐释的一个过程。

如一些名词:陕北人称为眼泪为“泪圪蛋蛋”;长着一双双眼皮大眼睛叫“花眼眼”;袜子之类穿错了叫“差哈哈”;彩虹称“吊水罐罐”;看热闹叫“看哈哈笑儿”;失宠、失意了称“乏兔兔”;还有一些植物、动物类名称如:地爬爬、肥娃娃草、狗抓抓花儿、带帽帽鸡、羊唛唛、治树雀雀……动词类:打擦擦(路滑)、掇掇站站、翻翻沓沓、海吃海喝、叮叮啖啖……形容词类:薄圪叶叶儿、端圪铮铮儿、二忽悠悠、肥圪压压、破不剌剌……

这种重新阐释本身包含着创造性,它可以是情愫情不自禁的表述。这种阐释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他们内心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人生艺术的均衡美感。这种补偿心理甚至连他们自己都难以表述清楚的,但却孜孜以求地实践着。

(二)坦率乐观的性格与追求语言的细腻渲染。陕北人坦率豪爽,说话如金石,掷地有声,一是一,二是二,绝不含糊。民国《延绥览胜》云:“榆城民性,温柔直率,优秀活波。”虽处苦寒、干旱地区,一曲信天游,一阵腰鼓或一支秧歌,解尽忧愁,激昂奋发。看似坦诚浅白,胸无一物的陕北人,在抒情达意上却如九曲黄河,审慎地选择大量细腻生动的叠音词汇,阐释语言于生活回味无穷的韵味。

那眦阅阅地掇在当脚地下,守喀不是个守,走喀不是个走。(似笑非笑。)

不知道有什么高兴事儿,他伏在窗前圪地地笑着。(较压抑的笑声。)

他见众人都笑了,也圪咴咴地笑起来。(不太高的笑声。)

那像有什么喜哩,高兴得圪眯眯的。(犹笑眯眯。另有:圪眯圪眯、笑圪眯眯)

一把拉住马鞍架,笑圪嘻嘻的妹妹怎撂下。(李季《爱情·土地·人生》,即笑嘻嘻。另有:笑圪盈盈)

那平素常愁眉苦脸,今儿见那喜少少的。(满面喜气。)

刘巧一听怪眼明,刘货郎笑得浪盈盈。(韩起祥《刘巧团圆》,即喜洋洋。另有:浪圪盈盈)

笑得彻扑哈哈价。(高兴大笑的样子。《榆林地区志·社会》)

相对于“笑”,陕北方言叠音词里表示“哭”的词汇相对匮乏,有一些少量表示哭声高低或哭泣状态的词汇,如“格哇哇”“格哇格哇”“嚎嚎大哭”“嚎嚎哇哇”。地处偏远贫瘠之地,这种基于心灵深处的“笑”这一朴素感情,是他们长期以来生活积习的言语习惯,是乐观坦率的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

上述词汇除了“笑圪嘻嘻”“喜少少”作定语外,其余作状语。修辞学理论认为,重叠式副词在作状语修饰句子时,词汇义项会有新的增加,情感程度也会加强,故而词汇描摹性深刻,词义具体而生动。在刻画状态、情态时都有强化、凸显情感的意味存在。

同样表示笑,表面看只是笑的程度不同,然细腻的情感传达却各有偏重。“圪地地”“圪咴咴”“扑哈哈”是拟声词,却神形毕现。“圪地地”压抑地笑却含窃笑之义;“圪咴咴”似有几分傻气,不知发笑为何;“扑哈哈”则笑得爽朗、自然。“眦阅阅”“喜少少”“浪盈盈”表状态,含贬义色彩。“眦阅阅”指举止尴尬,不知所措;“喜少少”含几分揣测,莫名其妙之意;而“浪盈盈”尽显轻浮。“圪眯眯”“笑圪嘻嘻”偏重于不发声的笑,然“笑圪嘻嘻”则心情更为轻快。

方言的使用也是重新创造的过程,恰切地选择可畏曲尽人心。陕北人在方言审慎的选择判断上,一方面映射着宏观的历史、地理积淀,渗透着浓郁的风俗生活、习惯性格;另一方面则潜意识地进行着心理补偿性的探寻和开拓,即在语言艺术的心理追求上,力图通过语言的丰富性、节奏感,词汇的复义性等细腻的铺排和渲染来传达均衡的审美效果。

(三)抗争性格与追求语言的中和审美特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他们往往性格坚韧,富有抗争精神。这种抗争精神与地域生活息息相关,(陕北人)“修习战备,高上气力”⑭。《陕西省续通志》又云:“地姿边荒,劲悍善哉,多将才,有气节。”榆林地处边塞,且历来各民族杂居,日久则渐染夷狄尚武习性。这种看似蛮荒之地的原始、野蛮行为,实则有着“抗争”最可贵的品质,即坚韧性和彻底性。不但与人抗争,与天、地、自然万物皆有不屈服的倔强脾气。陕北民歌中的《祈雨》,唱腔声嘶力竭,曲词虽是哀求,却句句发难,叩问上天之不公。

前一道道圪梁梁这二一道道洼,三一道圪梁这双骑上马。(马政川《真想你呀哥哥·人在村心在外》)

他会毫不犹豫地钻在一个没人的拐沟沟里,往水圪渠渠里一躺,他就不会麻烦任何人地永远离去。(航宇《生命河》第四三章)

哦,我的黄格灿灿、红格丹丹、绿格莹莹、紫格楚楚、蓝格瓦瓦、黑格玖玖、白格生生的,五彩斑斓的陕北八月天。(史小溪《陕北八月天》)

自元、明以来,陕北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或风沙草滩,或丘陵沟壑,干旱、风沙、冰雹时有发生,北部较为寒冷,有“五月草始生,八月即飞雪”的说法。而“一道道圪梁梁”“一道道洼”,陈忠实曾绘声绘色地描绘到“陕北自古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每一座山,每一道梁,每一个村庄,每走一步,都有如诗的文化传说”。陕北人坚毅的骨子里选择性地捕捉了陕北最美的景象。

“拐沟沟”“水圪渠渠”不仅仅是主人公死亡地点的选择,也是生命行将结束时经过心理渲染的外在环境。他心理探寻性地选择了口语化甚至儿童语色彩浓重的叠音词,则无意识地淡化了死亡的阴森恐怖感觉,其情感因语言补偿而得以平缓抒发。在心理学上,这种语言的选择是一种“有意识地调适”,即观照特定的语境而对各种语言材料进行合理配置,使之适得其所。⑮

“黄格灿灿”“红格丹丹”“绿格莹莹”“紫格楚楚”“蓝格瓦瓦”“黑格玖玖”“白格生生”。这一组形容词重叠的超常规集约使用,在修辞功能上,它在增强行云流水的音乐美的同时,浓笔重墨地强化了形象和情感的汪洋恣肆的铺排、渲染,产生了意象的规模效应。并且已经跨越视觉上的冲击,而成为流走于内心的波澜起伏的绵延情感。

“抗争”不是源于破坏、覆灭的动机,而是基于对家园,对亲人,对周遭万物的无限深情和热爱,源于一种博大情怀。抗争的最终目的是新生,陕北人重亲情、喜红火,追求欣欣向荣的生活趣味。一味地顽强,绝对地抗争,这种带有血腥味儿的生活诠释,并不能给陕北人带来心理满足感。而生活中使用大量叠音词,耽于语言的音乐柔和感,沉浸于此种形式而衍生的丰富情感,驰骋于夸张、绚丽而富有童真的语言想象当中,是其性格心理的重要补偿,也是追求中和审美的情感流露。

陕北人将稍瞬即逝的美丽景象积淀为一种具有恒久性的生活态度,借助于情感丰富、音节舒缓的叠音词表达出中和的审美理念。这种中和审美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叠音词这种语言形式最为“内在的东西”,是陕北人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要心理补偿。

①杨明芳、杨进:《陕北语大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12月版。

②③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第42页,第75页。

④⑤⑨⑪⑮许钟宁:《二元修辞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年10月版,第51页,第78页,第78页,第132页,第48页。

⑥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版,第282页。

⑦周振甫:《周振甫讲修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97页。

⑧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8页。

⑩赵升奎:《一字一词通五官》,见许钟宁《二元修辞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49页。

⑬蔡娜:《词语的形象色彩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年。

[1]何晓.南方汉语幼儿叠词时长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

[2]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5.

[3]许钟宁.二元修辞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

[4]周振甫.周振甫讲修辞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

[5]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蔡娜.词语的形象色彩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7]杨明芳,杨进.陕北语大词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12.

作者:卢晓瑞,榆林学院文学院讲师,西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致力于地方文献、区域文化研究。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榆林市科技局项目:榆林市经济转型时期的文化支撑研究,项目编号:sf13-11

猜你喜欢
陕北词汇色彩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我的初心,就是为群众解除病痛——路生梅在陕北的50年
党建地图·陕北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20年
神奇的色彩(上)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