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膳应用于临床饮食护理之探索

2016-03-11 06:36宋伟丽张忠平范德龙张伟红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食疗证候体质

宋伟丽 张忠平 范德龙 张伟红 黄 威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临床护理·

中医辨证施膳应用于临床饮食护理之探索

宋伟丽 张忠平 范德龙 张伟红 黄 威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能维持必不可少的物质来源,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调护,是临床上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而将中医辨证施膳理论应用于临床饮食护理中,不仅能促使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尤其是对慢性疾病和重病的恢复期,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辨证施膳的理论依据

1.1 药食同源

祖国医学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与药品的药性一样,食物辨证施膳理论也具有食性,用食物的偏性和升降浮沉及归经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促进阴阳的平衡。另《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保其正色”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治疗性药物,以攻邪治病为主;而谷、果、畜、菜是为食疗性食物,以调养机体为主。其作用也是相辅相成的。

1.2 四气五味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生于大自然的各种动物、植物也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具有四气、五味之性。四气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五味是指食物的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还与不同的五脏相对应,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所以食物也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2 辨证施膳基本原则

2.1 因证施膳

药膳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选用对症的食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正确的辨证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证候、体质、健康等情况,加以辨证分析,有区别地选择食物,还应注意同病异食,异病同食的原则。所以,在辨证施膳过程中,不仅在于病的异同,更在于证的区别。

2.2 因时施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否则对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秋季万物收敛、燥气袭人,宜吃些滋润性质的食品;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宜吃些温热御寒之品。

2.3 因地施膳

不同地区的地势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故施膳时应区别对待。如西北严寒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易受寒伤燥,宜食温阳散寒或生津润燥之食物;而在东南温热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易感湿邪,宜食清淡、除湿之食物。加之各地区口味习惯的异同,如山西、陕西多喜食酸,云贵川湘等地喜辛辣,江浙等地喜甜咸味,而东北、华北各地又喜食咸与辛辣,东南沿海喜食海味,西北喜食乳酪等。

2.4 因人施膳

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人分9种体质,由于体质的差异,对于食物温凉的食用方法应加以选择。阴虚阳热之体,饮食宜凉,阳虚阴盛之体则饮食宜温,血虚之体宜补血。妇女有经期、怀孕、产后、哺乳等生理时期,也要根据各期选择补气、补血、补肾、通乳之品。

3 临床辨证施膳应用原则

3.1 辨证论治

中医防治疾病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讲究病人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讲究各种药物和食物的寒热温凉及酸苦辛甘咸等不同的性味。临床病证不外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仅于病无益,反而会加重病情。

3.2 饮食有节

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过饱则饮食摄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也可导致食品阻泄,脾胃损伤。另根据“食药同源”的理论,其食物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食物的酸苦甘辛成为五脏所属,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如果饮食失宜,饱饥无常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3.3 食物宜忌

根据疾病证候掌握好饮食宜忌原则。阴虚热症疾病,禁忌辛辣烟酒及其它热性食物;寒证宜温;热证宜凉;虚者当以补养,但需分别阴阳,阴虚者宜清补,阳虚者宜温补。此外,饮食的冷暖也要适宜。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对所服之药有不良的影响,则应忌服,也有某些食物可以增进药物作用的发挥。

4 总结

实践证明,辨证施膳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理、法为依据。针对病人不同体质、疾病、证候及疾病的不同分期将药疗、食疗有机地结合,进行膳食分类。在流质、半流质、软质、普食4种基本饮食护理基础上,以低盐、低脂、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饮食有节,不宜过饱过饥、暴饮暴食,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使五味得当,荤素协调,寒、热、温、凉适度,最后根据病人身高体重测算每日所需摄入的热量,这样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可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在中医临床治疗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临床所实行的饮食护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虽然是同种疾病的病人,但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性质的食物,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当辨证施膳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后,更加完善地实行饮食护理;应用辨证施膳理论也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医护理理论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既突出中医特色,又体现时代特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奕欣 饮食护理引入辩证施膳理论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13期

[2] 于雅婷.中医临床辩证施膳[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016-06-03 收稿)

猜你喜欢
食疗证候体质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消化不良 食疗帮忙
食疗助你远离感冒
食疗养生祛湿气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