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从肝论治糖尿病

2016-03-11 06:36黄跃蓝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肝论肝主肾阴

黄跃蓝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610075)

浅论从肝论治糖尿病

黄跃蓝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610075)

糖尿病中医辨病常依据其典型症状将其归属“消渴”范畴,历代中医大多从“肺燥、胃热、肾虚”三消论治此病。本文将从肝失疏泄论治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 肝 疏泄

1 肝的生理病理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肝主疏泄,包括调节气血运行,调畅情志活动,协调五脏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脾胃运化。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组织、气血的运行处于正常状态。肝疏泄失常,升发不足,机体就会出现气机郁结,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而不病”,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1]

2 肝与糖尿病的发病

《杂病源流犀烛·三水源流》中云:“夫厥阴之为病消渴七字,乃消渴之大原。然或单渴不止,或善食而渴,或渴而小便反多,后人乃有上中下之分。不知上中下虽似不同,其病原总属厥阴”。将肝列为消渴发病大原,并认为上中下三消,实则均不离肝。

《灵枢·本脏》:“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机体脏腑功能协调,故不致病。肝阴不足,肝失疏泄,气机郁遏,气血失和,郁热内生。肝既能协调脾胃升降,又助脾胃生化,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运化不利,精微不布,故多食而消瘦[2];肝郁化火,上可灼肺金,使肺阴亏耗,肺失宣降,水津不达,出现渴饮不止;肝气横逆可灼胃,胃阴被灼,则腐熟力过强,食入即化而消谷善饥;肝病及母,下劫肾阴,肾失闭藏,小便失约则尿频量多,肾虚失固,精微下注则尿有甜味,亦可发为消渴[3]。

肝主疏泄,对情志起着重要的枢调作用,情志致病常不离肝。《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五志过极,郁热伤津是发生消渴发病的重要因素。现在认为现代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及生活压力导致情志不舒,与糖尿病发病有重要相关性。《灵枢·五变篇》:“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刘河间《三消论》云:“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说明五志过极,郁遏气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火伤气阴,阴虚内热,发为消渴之象。现代医学也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以及突然的创伤等,均可引起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增多,而使血糖升高[4]。

3 肝与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痰瘀及肝肾亏虚相关,而其发生均不离肝失疏泄。肝失疏泄,气机紊乱,伤耗人体正气,一可致脏腑亏虚,二可致气血津液运行异常,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

糖尿病各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总的病机不外乎以下两条:一是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运行,气为血帅,气滞则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肝郁化火,灼伤阴血,亦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行瘀滞。气郁不达,津液停聚,内酿成痰,痰瘀内蕴,变证丛生。《血证论》谓“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肝脏调节着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若肝郁气滞,血津运行不利,久而成痰浊瘀血5,痰瘀可痹阻全身脉络,若痹阻心脉,可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若阻于目系,精血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所养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聲;痰瘀阻窍,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则出现肢体麻木、瘙痒;脉络痹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

二是肝气郁结,各脏腑功能受阻,气血生化不足,日久致各脏腑亏虚;肝郁不舒,郁而化火,肝火内耗阴精,久则损伤脾肾气阴。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肾虚不能固摄,水谷精微下注,无以充养全身,故面色不荣,形体委顿,命门火衰,故阳萎不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液潴留,泛溢肌肤,故面浮肤肿。消渴发展至严重阶段,各脏气衰败,阴津亏损,痰湿浊毒内蕴,虚火上扰,清窍被蒙,神明失主,出现以神识昏蒙为主要表现的厥证。

4 从肝论治糖尿病治法

从糖尿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变化,可将糖尿病从肝论治治法从疏肝理气法、清肝泻火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等方面论述。

4.1 疏肝理气法

糖尿病早期,初期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临床可见情绪抑郁,倦怠乏力,胸胁胀满,而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症尚不明显,舌淡苔白脉弦,辨证属肝气郁滞证。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味,药用柴胡、郁金、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木香、葛根、山药等。

4.2 清肝泻火法

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表现为口渴多饮,尿频量多,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烦躁易怒,胸闷太息,胸胁苦满,舌苔薄黄,脉弦数,辨证属肝郁化热,肝火上扰之症。治当清肝泻火,选方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栀子、白芍、当归、柴胡、茯苓、白术、生姜、薄荷、天花粉、葛根、玄参等。

4.3 活血化瘀法

糖尿病日久,症见面有瘀斑,双下肢对称性麻木、肢体疼痛、疼痛呈针刺或烧灼感,或视力下降,或胸闷刺痛,或中风偏瘫,舌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脉涩或结或代。辨证属阴虚内热炽盛,耗伤津液,血行不畅致血脉瘀滞;或久病入络,血行

瘀滞者。治当活血化瘀,选用桃仁、红花、当归、柴胡、赤白芍、川芎、枸杞子、三七、丹参、黄精等。

4.4 滋补肝肾法

糖尿病中晚期,症见尿频尿多,尿浑浊如膏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视物昏花,肢体麻木不利,或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证属肝失疏泄,或肝不藏血,子病及母,肾阴被耗,肾失封藏,气化失职,或肾阴亏虚,肝失濡养,筋脉失养,治宜养血柔肝,滋阴固肾。选方麦味地黄丸加减,药用山萸肉、熟地、山药、泽泻、丹皮、麦冬、五味子、白芍等。

结语

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联系。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可上灼肺阴,中消胃液,下耗肾阴,发为消渴。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久病入络,血脉淤阻,糖尿病各并发症逐渐出现。从肝治疗糖尿病,就是通过疏肝以调畅气机,使肺胃肾功能及气血津液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1] 论肝为气血调节之枢.陈家旭.中医杂志.1998,39(1):9-12.

[2] 沈浪泳.内经·消渴病发病理论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2):312-313.

[3] 李惠林.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2):98-99.

[5] 林丽华,陈润东.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理论基础[J].中医药导报.2006,(10):1-2.9.

[6] 王耀献.论糖尿病与肝[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64-65.

(2016-06-01 收稿)

猜你喜欢
肝论肝主肾阴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从五脏病相关理论浅谈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体会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王荣在针灸歌赋指导下从肝论治喉源性咳嗽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肝主疏泄的源流追溯及现代研究❋
肝主疏泄源流研究*
从肝论治女性皮肤衰老探讨
“肝主疏泄”概念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