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6-03-11 06:36周斯斯宣丽华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腹针椎动脉电针

周斯斯 宣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周斯斯 宣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

目的:总结归纳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方法:本文通过近10年来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关于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别通过单纯腹针疗法及腹针结合其他疗法包括艾灸、电针、推拿、中药角度进行临床综述。结论:腹针及腹针结合其他疗法均可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腹针疗法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刺激小等优点,但是存在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及选穴欠规范化,腹针及腹针结合其他疗法作用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等方面问题。

颈椎病 腹针 综述 学术性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眩晕、头痛、颈背胀痛等为主症,可伴有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说话吐字不清、耳鸣耳聋,甚至倾倒,但无意识障碍。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及空调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病率增高且呈年轻化。现将近10年来有关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如下。

1 单纯腹针疗法

徐勇刚[1]等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腹针疗法,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下脘上、阴都(双)、商曲(双)、滑肉门(双);治疗组为普通针刺法,取穴:风池(双)、百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83%相比于对照组有效率85.11%,有显著性差异(P<0.05)。张秋菊[2]等观察针刺腹部穴位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腹针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结果:总有效率达93.8%。高宏[3]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腹针疗法治疗,取穴:天地针(中脘、关元)、下脘、商曲(双)、滑肉门(双),头晕严重者加建里。对照组:运用针刺颈椎夹脊穴加电针的方法治疗,取穴:双侧C3~C7夹脊穴(每次选2对电针)、百会、风池(双)、大椎。结果:两组间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薛由仁[4]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腹针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下脘上、气穴(双)。电针组:取风池(双)、颈2~6夹脊穴(每次选2对)、肩中俞(双),结论: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上文献显示单纯采用腹针疗法治疗与普通针刺法相比,疗效确切。

2 综合疗法

2.1 腹针结合艾灸疗法

王玉胜[5]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腹针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84.8%。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血浆内皮素(ET)和6酮前列腺素含量,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结论: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龚福英[6]等以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腹针及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引气归元灸法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9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灸法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熊继发[7]等观察腹针加神阙灸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腹针加神阙灸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文献作者认为在腹针的基础上佐以艾灸温热之性加强补肾健脾,可引气归元、温中散寒,使气血流通,能较好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2.2 腹针结合手法

朱一文[8]将12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点穴、低频脉冲及温针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招氏正脊手法加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椎症状及功能评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VM均有所增加,2组VA、BA的VM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症状及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谢丹[9]将18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推拿组、针灸推拿组和推拿组,每组60例。腹针推拿组采用腹针配合推拿的治疗方法,针灸推拿组采用传统针灸配合推拿的治疗方法,推拿组仅采用推拿疗法。观察患者治疗VA、BA的VM的变化。比较各组2个疗程治疗(近期)及治疗后1个月(远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腹针推拿组近期、远期愈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针推拿组近期、远期VA、BA的VM,明显优于针灸推拿组与推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朱一文,谢丹等均行经颅脑多普勒彩超TCD检测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作为临床疗效观察指标。杨水凤[10]等运用腹针配合推拿治疗本病30例,取穴:取天地针(中脘、关元),配穴取商曲(双)、滑肉门(双)、气穴(双)、气旁(双)、神阙,推拿以传统手法在颈椎两侧及肩背部治疗,结果30例中,总有效率为96.7%。弓利凤[11]结合颈椎松动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8例,颈椎松动术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72%,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腹针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在通过腹针调节全身气血改善颈部的局部病变,加以手法可松解黏连、激发经气、缓解肌肉痉挛,纠正病变椎体移位及小关节紊乱,改善椎间关节的活动功能及其不稳定因素,两法共施,提高疗效。

2.3 腹针结合针刺疗法

龚福英[12]将纳入的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以腹针加颈局部取穴电针治疗,对照组以颈局部取穴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以电针结合腹针治疗效果满意。梁维超[13]采用项针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6例,项针取穴为风池、供血、病变节段的夹脊穴3对,结果:总有效率为91.3%。结论:获得满意疗。龚福英,梁维超等认为在腹针基础上,颈部穴位的针刺可缓解病变的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循环障碍,而缓解眩晕症状。弓利凤[14]等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为腹针结合滞针,滞针法为取天柱穴,与皮肤30度角进针后一个方向旋转使肌纤维缠绕针身,再提拽针柄,根据患者耐受灵活掌握,随即出针。对照组为电针疗法。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46.2%、9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72.0%。弓利凤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存在长期肌痉挛,用滞针法可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结合腹针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血循环。

2.4 腹针结合中药疗法

宋修芳[15]采用定眩汤中药加腹针的方法治疗14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定眩汤基本方:天麻、钩藤、僵蚕、龙骨、牡蛎、葛根、当归、白芍、熟地黄、白菊花、牛膝,根据证型再进行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4.5%。宋修芳认为定眩汤全方共奏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之效,再结合腹针,针药结合疗效快。

3 小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一般认为为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刺激导致血管痉挛,在祖国医学中属“痹症”、“眩晕”范畴,其病位在头颈部,但与肝脾肾相关,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髓海失于气血充养。

腹针是薄智云教授[16]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而成的一种微针疗法,腹针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与机体进行宏观调控的功能,通过针刺腹部穴位直接调和脏腑失衡,达到治疗全身的目的。天地针为一组腹针常用穴,以中脘为天,以关元为地,中脘为水谷之海,关元为丹田,可培肾固本回阳,若加下脘和气海,形成引气归元组合,可促进筋脉自养,气血自生,其配穴是腹针疗法中腹部全息系统的相应点,阴都、商曲、下脘上与头颈部对应,主要改善头颈部血液循环,滑肉门滑利肩部气血运行及输布,气穴、气旁为肾经穴位,可补益肾气,调畅气血输布。

腹针进针无痛或微痛,刺激量小,不要求如传统针刺的针感,又因卧位,规避因颈椎病引起的体位不适,易被患者接受,且操作简便,见效快,值得临床上推广。但人体是较为复杂的机体,腹针及腹针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治疗疾病过程中,其相互作用机理如何,具体作用于机体哪一方面,都还是不确切,且腹针操作水平及取穴未规范化,临床研究中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缺乏循证医学支持,缺乏随机对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及动物试验研究,这些都需要未来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 徐勇刚,宣丽华,华江,陈奇才,王燕良,张海峰,吴翔,刘迅.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07:1571-1573.

[2] 张秋菊.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03:13-14.

[3] 高宏,李雪珍.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8,12:1592.

[4] 薛由仁.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01:14-15.

[5] 王玉胜.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04:243-244.

[6] 龚福英,苏焕,金晶.腹针配合灸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11:1085-1087.

[7] 熊继发.腹针加神阙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2,01:40-41.

[8] 朱一文,招仕富,苏晓雯,石优宏.招氏正脊加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急性期)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10:99-101.

[9] 谢丹,秦敏.腹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J].河南中医,2016,36;28901:151-153.

[10] 杨水凤.腹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08:32.

[11] 弓利风,郭万刚,马林儒,徐忠.腹针结合颈椎松动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临床康复,2004,32:7177.

[12] 龚福英,王真南,俞建强.电针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02:179-181.

[13] 梁维超,何悦硕.项针结合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6例[J].中医药导报,2010,06:70.

[14] 弓利风,张富洪.腹针结合滞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S1:15-16.

[15] 宋修芳,姜文平.定眩汤加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4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06:48-49.

[16]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8.

(2016-05-16 收稿)

猜你喜欢
腹针椎动脉电针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腹针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