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中医诊治进展

2016-03-11 06:36刘育函戴国华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甘草

刘育函 戴国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综述·

心房颤动的中医诊治进展

刘育函 戴国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且其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西医治疗房颤已经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对药物的副作用和复律后的病情反复并无良策。中医学以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在房颤的诊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古今医家对房颤的认识以及中医的特色诊治方法,以期进一步弘扬房颤中医诊治优势和特色,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心房颤动 中医药 本虚标实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指规则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频率可达350-600次/分),使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进而引起心脏泵血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时干预,长期房颤的患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和血栓栓塞等多种并发症。据调查[1],目前我国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80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可达7.5%。因此,提升房颤的中医、西医诊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目前中医对房颤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房颤的认识

古代医籍中并无房颤之名,根据房颤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房颤应与古代医籍中“心动悸”、“惊悸”、“怔忡”、“短气”、“晕厥”、“促疾”、“雀啄”等相对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云:“胸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由此可见,《内经》虽无惊悸、怔忡之名,但已经认识到其病因可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和感受外邪等,并在《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记载了“参伍不调”、“乍疏乍数”、“脉代而钩”等异常脉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曰:“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者为悸”。“心下悸,半夏麻黄丸主之。”由此可见,早在汉代,张仲景就认识到了心悸的病因可为惊扰、水饮、虚劳和汗后受邪,并记载了炙甘草汤和半夏麻黄丸分治两种不同证型的心悸,以及心动悸“脉结代”的特殊脉象。宋金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悸》中写道:“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饮停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将心悸的病因概括为气虚和痰饮两端。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手镜·悸》中提到:“有痰饮者,饮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主之。”这不但与仲景用炙甘草汤气血双补治疗心动悸之法一脉相承,而且将心悸的病因归结到了“虚”和“痰”上。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证目》中载:“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指出了对于瘀阻心脉型的心悸,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往往能够奏效。名医张锡纯在自己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心病治法》中讲道:“有其惊悸恒发于夜间,每当交睫于甫睡之时,其心中即惊悸而醒,此多因心下停有痰饮。心脏属火,痰饮属水,火畏水迫,故做惊悸也。宜清痰之药与养心之药并用。方用二陈汤加当归、菖蒲、远志煎汤送服朱砂细末三分,有热者加玄参数钱,自能安枕熟睡而无惊悸矣。”提示了化痰降火,养血宁心对治疗惊悸的重要作用。

1.2 当代医家对房颤的认识

中医学无房颤之名,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将房颤定名为“心动悸”[2]。近年来,医家杨湖[3]在分析房颤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名的命名规律,提出房颤的中医病名应为“心脉颤动病”,简称“心颤”。此外,杨湖还认为,心电图是中医望诊的延伸,主张除症状明显型房颤患者外,无症状型房颤的患者也应该借助心电图确诊房颤。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医家观点有所不同。张宏吉[4]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心之气血不足,脉流不畅,心失所养。周仕亮[5]辨证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心阳或心阴兼而亏虚是其本,血瘀水停是其标。李庆海教授[6]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房颤以痰瘀互结型多见,多兼有气虚、血瘀、郁热,本虚主要是气虚和阴虚,标实主要为痰、瘀、热。何立人教授[7]从痰湿论治房颤,认为气血不足,加之湿邪稽留,痰湿瘀血阻遏心络诱发或加重了房颤。张国伦教授[8]认为,脏腑虚损为老年房颤的病理基础,久病、劳累、饮食失节、寒邪侵袭和情志所伤为常见病因,气虚、阴虚、瘀血阻滞为基本病机,且这一病机贯穿始终,体现在各个时期。白瑞娜[9]认为,外感六淫邪气和内生风邪皆可扰乱心神致快速型房颤的发生,提示了房颤发生的外感因素和多脏腑的相关性。

综合以上诸家观点,笔者认为,房颤内外因皆可致病,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基本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阴、阳的亏虚,实者为水饮、瘀血、痰浊等,虚实之间既可以互相夹杂,又可以互为因果。

2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2.1 古方化裁治疗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仲景用治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关洪峰[10]在炙甘草汤原方中加入黄芪、白芍、丹参和葶苈子,治疗并观察了心力衰竭并发的快速型房颤23例,结果提示加味炙甘草汤对心力衰竭并发的快速型房颤安全有效,转复成功率达65.23%。杜贵传[11]观察生脉散加减治疗30例老年房颤患者,结果显示23例患者3d内心电图恢复正常。刘东方[12]将60例痰热蕴结型心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对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陷胸汤。治疗一个月后认为小陷胸汤能有效缓解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明显降低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水平。曹佑德[13]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68例,连服10~16个疗程后,根据动态心电图确定疗效,得出有效率为89.7%的结论。

2.2 当代验方治疗

张艳教授[14]明确提出房颤的发生是以心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伴有瘀血内扰心神。所以,滋养心阴、养心血、补益心气、温心阳是治疗房颤的关键,并潜心研制出了定心汤(生地、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丹参、红花),治疗房颤效果显著。李永泰[15]自创益气化痰饮(人参、黄芪、当归、茯苓、桂枝、橘红、半夏、枳壳、陈皮、胆星、炙甘草)并随证加减治疗房颤38例,显效19例,有效14例。周仕亮[5]自拟消颤汤(黄芪30g,白术、茯苓各15g,防风、羌活各2g,杭菊花10g,甘草3g)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18例,结果示显效1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89.8%。张文高教授[16]对心悸气虚血瘀证体会颇深,自创健心灵复脉灵(黄芪、桂枝、丹参、川芎、甘松等)以益气活血,养心复脉,临床疗效显著。此外。张文高教授还主张选药应充分考虑中药现代药理学成果,辩证选用有明确药理学作用的中药,达到治“证”与治“病”的高效统一。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杰[17]将10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组,炙甘草汤联合胺碘酮组治疗46例,总有效率91.3%;胺碘酮组治疗30例,总有效率83.3%;单纯中药组炙甘草汤治疗30例,总有效率63.3%。各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炙甘草汤联合胺碘酮组疗效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P<0.05)。赵文学[18]将1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给予养血复脉饮合用心律平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心律平治疗,4周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养血复脉饮合用心律平治疗房颤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苑立军[19]观察了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82例,随机将他们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每天均给予胺碘酮600~800mg,分3~4次口服,1周后药量改为200mg每天,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疗效、心功能疗效分别为82.22%和88.86%,对照组分别为56.76%和53.8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提示了参麦注射液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疗效显著。李树仙[20]选择了64例心衰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稳心颗粒协同替米沙坦+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替米沙坦+常规治疗组),每组各3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衰等级、年龄和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一般生理状态基本相同,两组均使用相应基础疾病药物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间的心率、LVEF、运动耐量试验以及BNP水平等,得出稳心颗粒协同常规治疗能够提高慢性心衰和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活动耐量,抑制心室重塑,改善左房内径,降低心率,减少房颤发作次数,且无肝肾功能损害的结论。

2.4 针刺及其他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作用,针刺、耳针以及穴位埋线等皆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防治疾病的作用。夏元石等[21]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对于阵发性快速房颤,针刺内关、郄门、血海和三阴交等穴位并配合药物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杨志新[22]通过临床实验认为,心安宁滴鼻剂具有避免肝肠首过效应,方便快捷,起效迅速的优点,应用于临床治疗房颤有一定的前景。此外,尚有沙德松[23]通过中药直肠给药,范祖成[24]应用心理治疗结合营养支持疗法成功治疗房颤的报道。

3 结语

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疗效已经逐步得到证实,中药注射剂、中成药也越来越多的走向临床。中医药正凭借其治法多样,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房颤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迈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真实世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而目前中医对房颤的研究多还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和个案总结上,缺乏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数据挖掘和数据整理,使诸家经验的可信度降低,不利于大范围的临床推广,限制了房颤中医诊治水平的提高。今后,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房颤的证型和方药,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等现代工具,深入挖掘房颤的证候分布和用药规律,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更加可信的依据。

[1]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张仁汉,李奎宝,赵秀丽.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07:15-18.

[2]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医病证治法术语[M] .长沙: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1997.

[3] 杨湖.心房颤动中医病名病机及诊治探讨[J].中医研究,2009,05:8-10.

[4] 张宏吉.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法治疗心房颤动26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7,03:31.

[5] 周仕亮.中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18例[J].陕西中医,2003,06:539.

[6] 谢秋利.李庆海教授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J].中医学报, 2014,29(5): 665-668.

[7] 王世君.何立人教授从痰湿治疗心系疾病举隅[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02:10-11.

[8] 王丹,王佳涛.张国伦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5,04:272.

[9] 白瑞娜,李立志.风证病机及其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举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07:779-782.

[10] 关洪峰.加味炙甘草汤对心力衰竭并发房颤的心律转复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02:94.

[11] 杜贵传.生脉散加减治疗老年人心房颤动30例[J].吉林中医药,2007,12:20.

[12] 刘东方,倪约翰.小陷胸汤对痰热蕴结型心悸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06:19-21.

[13] 曹佑德.血府逐瘀汤治疗阵发性孤立性房颤6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02:159.

[14] 付蓉,张艳,柳士博,王艳霞.张艳教授治疗房颤经验撷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14-15.

[15] 李永泰,李合韦,李会.益气化痰饮治疗心房纤颤38例[J].江西中医药,2003,08:21.

[16] 杨洁,张文高.张文高治疗心律失常三法[J]. 辽宁中医杂志,2011,09:1887-1889.

[17] 李杰,侯月梅.炙甘草汤合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J]. 新疆中医药,2006,01:10-11.

[18] 赵文学,岳春芝,贾波.养血复脉汤合用心律平治疗房颤76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9,02:117-118.

[19] 苑立军,王继军,刘凤芝.参麦注射液合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房颤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7:17-18.

[20] 李树仙.稳心颗粒协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观察[D].郑州大学,2013.

[21] 夏元石,葛芳,邱型豪.针刺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08:83.

[22] 杨志新,钱士明.心安宁滴鼻剂治疗持续性房颤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01:42-43.

[23] 沙德松.中药直肠给药治愈严重心房纤颤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4,05:291.

[24] 范祖成.浅谈顽固性心律失常的心理治疗[J].淮海医药,1998,04:23-24.

(2016-05-31 收稿)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阵发性房颤甘草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炙甘草水煎液的HPLC-MS分析
HPLC测定光果甘草中光甘草定的含量